摘 要 犯罪行為的實施離不開行為人主觀心理的支配,行為的每一個過程都必然在一定的心理引導下完成。毒品犯罪就是在毒品犯罪人特有的犯罪心理作用下實施的,分析毒品犯罪的典型心理特征,研究各個心理因素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及各個組成部分對于整體心理結(jié)構(gòu)的作用,通過訊問嫌疑人時其微表情等生理變化情態(tài)的泄露與毒品犯罪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點相互結(jié)合印證,從而更加準確地認定毒品案件的主觀方面。
關(guān)鍵詞 毒品犯罪 主觀方面 犯罪心理
犯罪活動屬于一種物質(zhì)運動,犯罪主體在實施犯罪行為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映,這種心理變化和行為變化是相輔相成的。充分研究犯罪人在不同階段的心理變化及其所導致的行為變化,尋找其中的共通之處,有助于行為人主觀方面的準確認定,為相對順利地識別毒品案件嫌疑人主觀明知與否作出積極貢獻。根據(jù)時間段來劃分心理過程為犯罪行為實施前、中、后三個階段。毒品犯罪人行為前后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
一、牟利心理
這是實施犯罪行為前行為人的主要心理,它貫穿行為人行為始終。盡管毒品犯罪形式種類眾多,但僅就毒品犯罪的原因來說,比較單一而明確,即為了牟取巨額非法利潤。雖然其中有一部分人是以販養(yǎng)吸,這說明毒品成癮者與使用毒品引起的犯罪行為關(guān)系密切,可究其根源追逐的仍是毒品犯罪的利潤。
犯罪成功后的利潤回報是吸引行為人鋌而走險從事毒品交易的心理動力,是行為人最主流的心理,也是其實施行為的最初動機與最終目的。可以說,這種牟利心理是毒品犯罪人最大的心理特點,在高額回報的誘惑驅(qū)動下一些人不惜以身試法,甘冒失去生命的風險去實施毒品犯罪行為,以危害社會為代價非法攫取不法所得。
二、恐懼心理
主要體現(xiàn)于犯罪實施過程中。經(jīng)研究表明,自犯罪動機產(chǎn)生到行為實施,以至完成,都會伴隨著相應的緊張恐懼心理,雖然不同人表現(xiàn)略有不同,但無一例外的,它會驅(qū)使行為人做出反常行為,“恐懼一般會使犯罪人的思維和能力受到抑制,導致行為的慌亂和效率的下降,但恐懼達到極端之際,也可能導致犯罪人犯罪意念的惡性轉(zhuǎn)化和體能的超常發(fā)揮,導致極其嚴重的后果。”
毒品屬國家嚴格管制的違禁品,法律對于毒品犯罪的嚴懲態(tài)度使人們深知一旦觸犯將會付出沉重的代價。對毒品的自我認知,是行為人恐懼心理產(chǎn)生的根源。由于行為過程中難免接觸執(zhí)法人員,行為人對罪行時時面臨敗露危險的擔心使得其從預謀階段一直到犯罪終止期間精神持續(xù)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盡管行為人會盡全力遮掩,但總會有蛛絲馬跡的異常細節(jié)流露,這就需要依靠辦案人員細心觀察研究、善于捕捉行為人反常的生理現(xiàn)象或動作行為。
三、僥幸心理
主要體現(xiàn)于犯罪行為進行中及完成后。作為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的重要心理基礎(chǔ),它具有極強的自我欺騙性。這種盲目自信不會被察覺的心理,是犯罪人對自身行為所產(chǎn)生后果的一種心理認知狀態(tài)。毒品犯罪通常是有計劃、有預謀的,而且往往是職業(yè)性犯罪,老謀深算的犯罪人具有極強的對抗性與反偵查意識,他們在每一次行動之前都會精心策劃,事先采取嚴密的防范措施,并為一旦被查獲時如何應對以逃避打擊進行了充分的準備。
一方面,為了更加隱蔽、快速、安全地實施犯罪活動,犯罪人在交易過程中采用各種現(xiàn)代化高科技專業(yè)方法,自以為行動詭秘,手段高明,就能夠順利逃過執(zhí)法人員的各道盤問檢查防線,完成毒品買賣;另一方面,許多毒品犯罪嫌疑人即使在被抓獲后也拒不供述犯罪事實,認為只要自己不承認辦案人員也沒辦法,或是只供被抓獲現(xiàn)行的情況,抱著僥幸心理不供述以前的犯罪事實,認為只要自己不說就沒人知道。
綜上所述,就整個毒品犯罪過程來看,牟取利潤、緊張恐懼、僥幸逃避三種心理是最為常見的,較為普遍地出現(xiàn)于毒品犯罪人內(nèi)心當中,具有共性典型意義。這些心理因素的產(chǎn)生有先后順序,并且環(huán)環(huán)相扣,貫穿于毒品犯罪人犯罪行為始終,支配著行為的發(fā)生、發(fā)展以及變化,給主觀方面認定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線索和理論依據(jù)。當然,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和行為不盡相同,這是人格的一個顯著特征。每一個犯罪者有異常的舉動是因為他們的人格各不相同,有著獨特的生物原因、社會原因及心理原因,需要加以區(qū)別對待。故此,還要注意區(qū)分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初犯和累犯的不同心理,實時捕捉行為人心理變化及其所引起的行為變化。
參考文獻:
[1] 劉立霞,路海霞,尹璐.品格證據(jù)在刑事案件中的運用[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89
[2] 倪侃,吳紅霞.當前毒品犯罪案件特點及偵查特點[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3,(6).
[3] 梅傳強.犯罪心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45.
[4] 拜榮靜.現(xiàn)階段毒品犯罪的社會心理成因及對策[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2).
[5] 劉立霞.從許霆案和劉涌案看人格與人身危險性[J].河北法學,2009,(2).
[6] 劉立霞,路海霞,尹璐.品格證據(jù)在刑事案件中的運用[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79.
[7] 劉曉亮,徐文彬,伍繼純.鐵路站車人體藏毒犯罪案件查緝[J].鐵道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4).
(作者單位:燕山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