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1986年12月15日,伴著《珠江晨曲》節目的順利播報,珠江經濟臺正式與聽眾見面,隨之而來的是席卷中國內地的經廣旋風,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珠江模式。至此廣播擺脫了宣教式的人民臺模式,走上了市場化和大板塊的道路。主持人直播、大板塊的節目編排和熱線電話是珠江模式帶給廣播的巨變。本文從珠江模式帶來的意義與面臨的低潮入手,分析廣播在汽車的普及和網絡出現之后的發展機遇與前景。
關鍵詞 珠江模式 經廣旋風 專業主義 移動終端
1986年12月15日凌晨5點鐘,坐落在人民北路686號五層的廣東電臺直播間,主持人周郁和黃晞伴著“珠江,珠江,珠江通四海,經濟第一臺!”的音樂和呼號,開始了播音。“以主持人直播、聽眾通過熱線電話直接參與節目、大板塊內容組合、全天滾動式新聞”為核心創意的珠江經濟廣播電臺開播,開創了享譽中國傳媒行業的“珠江模式”。
一、廣東電臺面臨內憂外患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珠三角地區的廣播面臨著來自香港電臺的長驅直入和電臺僵化模式帶來的挑戰。有資料顯示,廣東廣播在珠三角的收聽率為46.7%,香港電臺在同一地區的收聽率則高達53.3%;而在廣州市區部分街道所做的抽樣調查中,廣東廣播與香港廣播的收聽率比更達3:7。。與廣東廣播灌輸式、宣教式傳播不同的是,香港廣播走市場化、商業化路線,節目內容豐富多彩,吸引了珠三角的大部分聽眾。豍
二、珠江經濟臺帶來經廣旋風
珠江經濟臺的開播預示著珠江模式橫空出世。珠江經濟臺一改錄播節目,采用“以新聞信息為骨架,以大板塊主持人節目為肌體”的直播形式,每逢半點播出新聞,每逢整點播出經濟信息,按聽眾的收聽習慣和需要安排內容,并開通熱線電話與聽眾即時交流。珠江經濟廣播開播之后,涌現出像《珠江晨曲》《鶯歌夜話》《游戲一百分》等大板塊節目。
熱線電話異軍突起。廣播采用熱線電話直播,主持人與聽眾對話直播,變單向傳輸為雙向傳播、雙方交流。熱線直播在保留大眾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大、形象生動、真實可信的同時,融入了人際傳播雙向交流、親近平等、互傳情感等特征。
主持人在珠江模式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部分節目采編播工作都由主持人一人承擔。主持人帶著播出提綱和幾張光盤就在話筒前聊了起來。豎220世紀50年代的播音員和珠江模式的主持人有著本質的區別。播音員主要職責是播音,并不需要帶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只是將黨和國家的政策宣讀給聽眾。而主持人,尤其是采編播一體的主持人,他們往往會參與到節目制作的每個流程,主導節目的走向,甚至會對節目的品牌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珠江模式對廣播界的主要貢獻并不是節目的形態。其節目是粗糙的,它對廣播界的貢獻一是在我國大陸改變了人民臺單一模式的狀況;二是低成本運作模式使廣播找到生存的空間; 三是在傳播上由原來俯視受眾轉變為平視受眾, 甚至仰視受眾。
三、輝煌后遇到瓶頸
從2012年5月的廣告收入刊例(數據來自CTR)中可以看出,相對于電視頻道和平面媒體來說,廣播所占的廣告花費最低,以最高的來算,廣播電臺的廣告花費僅為電視頻道的五分之一,平面媒體的二分之一。
其次,總體收聽時長的下降。根據CSM的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在全國30多個廣播收聽市場上,收聽總量同比下降了2.68%,日均聽眾規模下降了3.65%,日均收聽時間下降了兩分鐘多,同比降幅達2.54%。
經濟廣播面臨著來自交通和音樂等專業頻道的壓力。就連內地首家經濟廣播電臺——珠江經濟廣播,定位早已轉型為新聞資訊專業化頻道,內容改造之后確實成功提升了收聽率,促進了廣告經營。再觀其經濟類型節目時長占整體播出節目時長比例卻僅僅只有7%。
四、廣播電臺新的春風
根據CSM數據顯示,廣播在家戶內收聽的人均收聽時間減少了一分鐘。但是在車載收聽市場中人均收聽時間增加了兩分鐘。中國汽車產業的高速發展是助力廣播電臺崛起的春風,廣播廣告經營額隨著中國汽車保有量的持續增長而同步增長。以北京市場為例,機動車保有量繼2009、2010 年持續快速增長后在2011 年受政策調控影響其增長勢頭被強行遏制回穩,與此相對應的,北京主要電臺廣告收入也呈現相似的增長趨勢,這都體現了汽車行業對于廣播電臺創收保障的重要地位。豏
城市化進程中的交通擁堵“副產品”,讓民眾在私家車、出租車上的時間也大幅增加。如果說美國的廣播收聽市場一直以來是靠“汽車輪子”過活,那么,在當前,這也基本成為中國廣播業者面臨的境況。2010年,“車上收聽廣播的聽眾規模有所增加,上漲幅度為3.42%。這進一步驗證了中國成為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最大的新車消費市場的必然結果。無論是駕駛還是乘坐機動車的聽眾群體都在不斷壯大,在一線城市的車載收聽比例逼近1/3。豐
據新浪微博2012年10月各個媒體微博的排行榜和粉絲數量,可以總結出如下規律:廣播的粉絲數量相對來說很少;數量居前列的廣播微博多為國家級的廣播電臺。2011 年優秀的具有前瞻性的廣播媒體已經開始應用移動終端搭載建設實用的廣播收聽工具軟件,為聽眾收聽體驗增加便利也為廣播的長期發展開疆拓土,這都有利于廣播在新媒體環境下增強市場競爭力,促進聽眾接觸廣度和深度的構建。
據市場研究公司iSuppli稱,到2015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將達到10.3億部,占全球市場份額的54%。與智能手機市場份額不斷上漲的趨勢相反,在蘋果的APP store中搜索廣播應用,廣播的終端應用軟件卻寥寥無幾。手機成為最普遍的廣播收聽方式(48%) ;其次為收音機42%、車載收聽41% ;MP3/MP4、互聯網也有20% 左右的比例,越年輕的受訪者用手機收聽的比例越高,隨著移動通信技術革命性的發展,終端的未來潛力巨大。
如果說“珠江模式”是一場形式帶動內容的改革,當年廣播由于從僵化的形式中解放出來而得到新生;那么今天可能需要一場內容帶動形式的變革,新的廣播內容將呼喚新的傳播方式的誕生。電視的普及把廣播很大程度上擠出了家庭,擁擠的交通又讓廣播落戶在汽車里,網絡和手機卻使廣播找到了新的載體。飛速變化的世界讓一切碎片化,從歷史、從文物、從思維到表達。在破壞之后,一種新的傳播內容和形式就會誕生。
注釋:
豍國務院僑辦2005年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粵港廣播電視傳媒競爭與合作前景探索》項目 (編號:05GQBYB012)的階段性成果。
戴朝陽.我國廣播電臺的運作模式與發展方向[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6(5).
呂海媛.春風里的中國廣播電臺[J].中國廣播影視,2012(2).
王蘭柱.把握機會[J].實現跨越收聽研究,2011(1).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