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當事人和解公訴案件訴訟程序,是我國刑事制度的重大創舉,也是我國司法制度實踐的必然產物。兩年來,我院公訴部門在司法實踐中,深入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積極探索當事人達成和解的公訴案件辦理機制,先后審查和組織和解公訴案件86件,通過采取個案審查、公開聽證、檢調對接等方式,達成和解,化解矛盾,取得了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一、刑事和解之意義
(一)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宜城市是個農業人口占絕對多數的縣級市,在農村的鄰里之間因為宅基地、土地、用水、山林等發生糾紛十分突出,案件性質涉及故意傷害致人輕傷、故意毀壞財物等,約占起訴案件的40%以上,如果單純地就案辦案,不僅解決不了雙方的矛盾,而且有可能加深雙方的仇怨。尤其是農村村民很多仍以“打死不告狀,餓死不做賊”為訓,認為吃官司、坐牢是低人一等,有的甚至因此結下“子孫仇”。因此具有化解矛盾功能的刑事和解顯得尤為重要。
(二)維護主體地位,保障合法權益。
傳統的刑事訴訟模式過度注重國家刑罰權的實現,使得被害人難以在訴訟中獲得充分參與和平等對話的機會,剝奪了被害人通過參與訴訟而尋求心理康復和爭取經濟賠償的權力,作為具體犯罪活動直接損失的一方,不僅其訴訟地位應當受到保護,而且由具體犯罪活動損害的利益也應當得到及時救助。由于我國的司法救助制度的滯后,有些救濟還不能及時實現,有的即使實現,也是杯水車薪。
(三)提高訴訟效率,節約司法成本。
目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凸顯,犯罪率居高不下,司法機關面臨的壓力逐步增大。刑事和解程序的制定,使司法機關在無論是人員配備,還是在時間、精力、資金上,節約了司法資源,提高了訴訟效率。首先是當事人和解的前提是被告人認罪,可以減少訴訟過程中的資源耗費;其次,當事人的和解是雙方當事人的溝通和協商,雙方不必聘請律師或作一些特別的物質和精力上的準備。
二、刑事和解的幾點做法
幾年來,我們對刑事和解案件進行探索,對已和解的案件審查69件,在公訴環節,當事人要求和解,檢察機關參與監督,通過基層調解組織或調解機構調解案件16件。2013年1月1日新刑訴法實施以后,公訴部門主持刑事和解3件,有效地化解了矛盾,促進了社會和諧,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
(一)刑事和解必須是雙方自愿——自愿性審查。
無論是偵查環節的和解,還是公訴環節當事人提出的和解,自愿性審查是第一位的,一要當事人雙方提出明確具體的和解書面意見及刑事責任處置意見;二要當面聽取和解雙方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并記錄在案,從中了解和解的前提和過程。
(二)刑事和解必須體現公平——合法性審查。
刑事和解協議內容不得超越現有法律規定,應當符合現有法律法規,不得損害國家、集體和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刑事和解以加害人及其家屬向被害人賠禮道歉和經濟賠償為一定條件,經濟賠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左右當事人和解的重要因素。有些被害人往往抓住被告人為了能免除刑事處罰,或者家屬換取較輕處罰的心理“漫天要價”。
(三)刑事和解應當體現公正——公開性審查。
檢察機關主持刑事和解是新的刑事訴訟法賦予的一項職責,過去雖然也對和解進行了實踐,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主持刑事和解。作為主持和解的一方,檢察機關不得偏袒任何一方,要以居中的地們確保協議在雙方當事人平等對話的前提下進行,確保和解的公正。
三、刑事和解應當注意的問題
(一)刑事和解以平等交談、共同協商為必要。
過去我們在審查偵查階段的和解,往往是雙方當事人的關系人從中搓和,或者是辦案單位分別約談,認識偏激與誤會共存,雙方坐在一起,平等交談各自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就是心理學上所講的“轉移、宣泄”的過程,發泄了怨憤,消除了隔閡,也就為和解打下了基礎。
(二)刑事和解應當以修復關系、化解矛盾為必須。
刑事和解一個根本的意義就在于促進社會和諧。刑事案件的誘因復雜,很多矛盾甚至是長期的,特別是鄰里之間的矛盾,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仍然是刑事案件的誘因發。如2012年11月6日,本市王集鎮新洲村李氏兩兄弟因為宅地糾紛發生的輕傷害案件,經調查兩家長期為此發生產生口角,在案件發生后,雙方都有要求和解的意愿,但都以解決宅基地糾紛為前提。為此我們及時與村委會、土管部門聯系,對宅基地進行勘查、丈量,組織雙方簽訂了協議,雙方都表示滿意,最后達成了刑事和解。
(三)刑事和解應當以規范化、制度化為核心。
在刑事和解案件的選擇、和解過程的監督和和解案件的處理上要嚴格規范和監控。一是嚴格遵守刑訴法關于刑事和解案件的范圍,只能在此范圍內審慎選擇;二是嚴格刑事和解案件的審查制度,防止公權利的濫用,也是保障檢察人員及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三是和解案件的處理嚴格遵循法律規定,不得犧牲法律程序作為和解的條件;四是和解案件的處理以檢察機關的要求和法律、法規相統一。
(作者單位:宜城市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