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對于死刑案件的審理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死刑案件二審開庭審理旨在糾正冤假錯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暴露出落實不徹底和程序設計不盡合理的問題,應該從完善二審庭前準備,發揮檢察員作用等方面加以糾正。
關鍵詞 死刑案件 二審 開庭審理
近年來,作為剝奪被告人生命的死刑程序改革一直是理論界關注的焦點,受到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死刑案件二審開庭審理制度應運而生。作為保障被告人生命權的一道屏障,但是在司法實踐中這項的運行中還是出現了很多問題。
一、二審開庭審理歷史變革
1979年我國的《刑事訴訟法》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于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而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訂基本上確立了以不開庭為主二審審理方式。到了2005年頒布的《二審開庭通知》規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對案件重要事實和證據問題提出上訴的死刑二審案件一律開庭審理,并積極創造條件,在2006年下半年對所有死刑案件實行開庭審理。”而在2006年頒布的《二審開庭規定》中,將死刑案件以一審原判刑罰(死刑立即執行還是死緩)為標準進行了區分,將二審開庭審理的案件范圍規定為:“檢察員抗訴的、一審原判死刑(立即執行)的、原判死緩但上訴中提出影響定罪量刑新證據的、原判死緩但合議庭認為需要開庭審理的。”這一規定不難看出目前我國法律規定二審開庭審理還是有范圍限制①。
二、死刑案件二審開庭審理存在的問題
(一)實質的書面審理依然存在
盡管我國法律規定符合條件的死刑案件二審必須開庭審理,但是在司法實踐中依然存在具有開庭審理的形式,但其實質仍未擺脫傳統的書面審理,造成了實質書面審理依然存在。
法官在死刑案件二審開庭審理之前,一般都需要全面閱讀一審的全部案卷材料,既包括公訴機關的偵查、起訴案件材料,還包括一審的判決文件,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二審的裁判方向②。二審法院通過庭前閱卷已經對一審裁判的證據形成了傾向的判斷,即使在二審中能夠保證證人、鑒定人等人出庭,也無法完全消除法官先入為主的看法。
(二)檢察員出庭形同虛設
在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一直存在著重視一審輕視二審的觀念,這樣根本不能保證二審開庭審理的質量,發揮不出檢察員的職能作用③。
根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360條規定,出席二審法庭的任務是支持抗訴或者聽取上訴人的上訴意見,對原審法院的錯誤裁判提出糾正意見;維護正確的原審裁判, 反駁無理上訴;維護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利;對法庭審理情況進行監督等。據此可見檢察機關在一審和二審中的職能有重大的區別,在二審中出庭的檢察員往往走個過場,習慣了公訴職能,忽略了法律監督職能,建議維持原判的居多,能夠真正提出糾正意見的少。
(三)羈押地開庭審理現象嚴重
我國目前死刑案件被告人一般都羈押在犯罪地的區、縣看守所,死刑案件在高級法院開庭很少出現,二審法官基本上都在被告人羈押地開庭審理。這樣的實踐做法存在諸多弊病:首先造成刑事審判效率低下。法院組織力量趕赴被告人羈押地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致使審理期限緊張。其次,在羈押地開庭審理影響二審法院的獨立裁判。死刑案件往往是當地影響涉及面廣,牽涉利益多的案件。為了避免出現二審改判的情形,一審法院往往會在其中設置障礙,甚至造成腐敗現象的滋生④。
三、完善二審開庭審理的建議
(一)完善二審庭前準備程序
針對法官庭前全面閱卷容易產生的“先定后審”的弊端,必須限定二審法官庭前閱卷的范圍,可以給二審法院閱讀一審有關裁判結論和審判過程的審判記錄,但是不能移送一審法院的偵查起訴案卷材料。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法官產生先入為主的看法。
(二)強化出庭檢察員職能作用
死刑案件二審程序中檢察員出庭,不僅僅在于公訴職能,更要求其履行法律監督職能,通過出庭參加審理維護一審裁判,糾正錯誤的一審裁判⑤。對于抗訴的死刑案件,應該由省級檢察院指派一審檢察員出庭參加訴訟,全程參與一審的檢察員更有發言權,吸收一審檢察員參加,更能貫徹檢察院的法律監督職責。對于未抗訴的死刑案件,應該由一審檢察院之外的檢察員出庭參加,這樣能夠更好的體現出法律監督職能。
(三)集中羈押死刑案件被告人
羈押地羈押死刑案件被告人存在諸多弊端,需要改變分散的羈押方式而以集中羈押代替。這樣不僅緩解區、縣看守所的巨大壓力,而且二審法院進行開庭審理排除了一審地方的羈絆,使得案件的審理更加客觀公正。同時還可以控制死刑執行成本。現在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采取安樂死等新型執行死刑的方式,改變分散羈押可以減少投入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死刑執行方式的改革⑥。
注釋:
侯純.我國死刑執行救濟制度探索[J].法學雜志,2010(5).
陳海平.死刑案件二審開庭審理的現在與未來[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1(12):34,35.
陳海平.死刑案件審判程序研究[D].成都:西南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76,
李明芳.淺析我國死刑審判程序相關制度的完善[J].保山學院學報,2010(2).
(作者單位:燕山大學文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