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利用文獻法對《刑事訴訟法》修改中關于刑罰變更執行監督的變化進行對照分析,并對刑罰變更執行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 刑罰變更執行 監督 刑事訴訟法
2012 年3 月14 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對刑事訴訟法進行了重要修改,并重新公布。這次修改是自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之后對我國刑事訴訟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完善,也是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之后對我國法律制度的重要完善。
本文主要就修改后刑事訴訟法對刑罰執行變更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和探討。由于工作領域的關系和材料的獲取性的原因,本文主要探討監獄的刑罰執行變更監督問題。
一、修改后刑訴法對刑罰執行監督內容變化
(一)減刑和假釋監督的修改
對于減刑和假釋,是對于罪犯的改造的一種激勵機制,采取的減輕或者解除自由刑的方式,使罪犯早日回歸生活,體現了刑法的謙抑性和對于罪犯的人權保護。新刑事訴訟法將第二百二十一條改為第二百六十二條,主要修改了第二款。1996 年的刑事訴訟法對于減刑和假釋規定的人民檢察院的監督主要是事后監督,即人民檢察院認為人民法院減刑、假釋的裁定不當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糾正意見。這種規定往往會使減刑或者假釋執行已經完畢,檢察機關再提出糾正意見,必定具有現實的困難,特別是假釋,存在著需要追捕追訴最煩的困難,影響監督的效果。當然這種事后監督還會無形中增加司法的成本,降低司法效率。而新的刑事訴訟法將檢察機關對減刑、假釋的監督提前到了報請人民法院裁定的時候,這就將檢察機關對刑罰執行活動的監督由裁定后監督提前到裁定前,有利于檢察機關更好地履行監督職責,也有助于人民法院及時獲取更多的情況和意見,作出正確的裁定。
(二)關于暫予監外執行的修改
暫予監外執行,是對符合法定條件的罪犯在監獄外執行刑罰的制度。新的刑事訴訟法進一步明確了人民檢察院有權力對監外執行的書面意見進行監督,這使得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職能落到實處,具有可操作性,加強其監督力度。1996 年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人民檢察院對暫予監外執行的監督是一種事后監督,為了有助于決定或者批準機關及時獲取更多的情況和意見,作出客觀公正的決策,防止作出錯誤決定,將檢察機關監督暫予監外執行的時間提前到監獄、看守所提出書面意見后,省級以上監獄管理機關或者設區的市一級以上公安機關批準前。而新的刑事訴訟法新增加一條作為二百五十六條,這一條包含了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監獄或者看守所認為罪犯符合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暫予監外執行的條件時,向省級以上監獄管理機關或者設區的市一級以上公安機關報送書面意見的正本,應同時將副本抄送人民檢察院;二是人民檢察院收到監獄或者看守所的書面意見后,應當及時開展監督,核實罪犯是否符合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暫予監外執行的條件,并且可以向決定或者批準機關提出書面意見。決定或批準機關收到檢察機關的書面意見之后,應當認真核查。
二、刑罰執行變更監督修改后現狀及其存在問題
(一)現狀分析
1、進一步保障和明確了檢察機關對刑罰執行變更的監督權。
提升了監督的效果。該次修改,將檢察機關對刑罰執行的監督環節提前到變更執行的提請階段,明確檢察機關對于刑罰執行部門提請的刑罰執行變更的審查權,而且對審查方式和審查內容也做了進一步的明確。根據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和《刑事訴訟規則》的規定,檢察院對刑罰執行變更的審查應當是逐案審查,而審查的內容包含了程序內容和實體內容。通過以上修改內容我們可以看出,從立法的角度,充分明確了檢察機關的刑罰執行監督權。
2、豐富了刑罰執行變更監督的主體。
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將刑罰執行變更的監督提前到了提請階段,就明確了刑罰執行變更監督中對于提請機關的監督。根據1996年《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檢察機關在刑罰執行變更監督中是對決定或者裁定的審查,而這種事后的審查,實際是對做出相關決定和裁定的機關的審查,而對于提請機關的監督則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該次的修訂,將檢察機關對提請機關的監督通過對提請意見的審查予以明確,進一步豐富了刑罰執行監督的主體,夯實了刑罰執行變更的基礎,為刑罰執行變更提供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3、從立法的角度,為刑罰執行變更監督獲取更為豐富的證據材料提供了方便。
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要求提請機關要將提請意見副本抄送人民檢察院,這就為人民檢察院獲取更為豐富的監督資料提供了立法依據。這種提前,一方面,確保了檢察機關的審查活動有法可循,有據可依,保證了刑罰執行的有效性。
(二)存在問題
1、減刑、假釋的立法標準缺乏,干警的自由裁量權給刑罰執行變更監督帶來巨大困難。
由于法律及其司法解釋對于減刑、假釋的條件和標準缺乏操作層面的界定,如法律規定“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司法解釋也對此進行了相應的規定,但仍然因為缺乏可量化的標準而給實際操作帶來了困難。為了解決執行標準的量化問題,司法部制訂了《關于計分考核獎懲罪犯的規定》,各省市相應制定了《罪犯獎懲考核辦法》,以此與罪犯的減刑、假釋掛鉤。為了便于操作,各監獄又在次基礎上,制訂了更為具體化的日常考評辦法,在具體話的同時,也產生了較大的靈活性和變通余地。為司法不公和腐敗留下了較大的空間。但因為其純粹是監管執行機關的內部行政管理活動,是監管機關及監管干警自由裁量的結果,外界事實上沒有任何形式的監督。造成監獄既是罪犯管理考核辦法的制定者同時又是執行者的結果,使得各監獄和干警的自由裁量權失去應有的約束。該種做法既不符合現代法制理念,同時,也給我國的刑罰執行變更的監督帶來了人為的障礙。
2、監督權與執行變更過程中的行政色彩的執法的矛盾給刑罰執行變更帶來的挑戰。
雖然修訂后的刑事訴訟法要求對刑罰執行變更實施同步監督,但從減刑、假釋的實踐中我們可以發現,真正對罪犯減刑假釋起決定作用的是執行機關,而執行機關的依據是罪犯積分考核。但是,罪犯的日常考核是執行機關的行政管理活動,屬于行政權屬性。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減刑假釋實際上是行政監督權運行的結果,從而引發了關于減刑、假釋監督涉及到檢察權能否對行政權實施有效監督的問題。由于檢察機關在行政監督權領域的限制,其監督方式主要是行政訴訟案件的抗訴,且遵循“合法性原則” ,對于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范圍檢察機關無權審查。但是,積分考核又成為減刑假釋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條件。而在監督過程中,檢察機關對于這種合法不合理的狀況,只能提出建議,其強制約束力不強。從而缺乏必要的保障。因此,司法監督權對行政權的監督在刑罰執行變更監督中的匹配性問題,給刑罰執行監督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3、人員的有限性與工作內容的復雜性之間的矛盾,給刑罰執行變更監督帶來的挑戰。
由于修改后刑事訴訟法規定,檢察機關應該對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實施逐案審查,而目前的每個駐監檢察室的人員配備無法適應新刑事訴訟發法工作強度和要求。同時,囿于個人業務知識所限,諸如暫予監外執行的病情審查,駐監檢察人員沒有這種能力進行實質性的審查,從而使得刑訴法中的相關要求無法落實。檢察室人員還要承擔其他的監督和工作職能。因此,人員的有限性與工作任務的增加,也給刑罰執行變更監督帶來了挑戰。
4、暫予監外執行機關的決定缺乏權力部門的相互制約,有悖于法制原則。
暫予監外執行的提請機關是刑罰執行的監獄,而暫予監外執行的決定部門是監獄的上級管理機關—監獄管理局,其屬于上下級隸屬關系,在同一部門內部的決定,所以,這種決定方法,違背了法制社會權力制衡原則。
5、暫予監外執行的核心證明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問題有待進一步強化。
暫予監外執行中,其核心證明材料是診斷證明,但是診斷證明的出具機關,應該選擇哪些機關,以保證客觀性和公正性,成為暫予監外執行中較為重要的問題。
三、建議與對策
(一)建立監管機構與檢察機關、法院之間的聯系會議制度,確保無縫隙溝通。
通過建立聯系會議制度,及時將監管活動和刑罰執行活動中的新問題、新發現進行及時溝通,并制定相應的對策,同時,完善相關的制度。 確保刑罰執行及其變更的公平公正。
(二)完善積分考核和罪犯的相關管理規定,夯實刑罰執行變更的基礎。
制定崗位評分細則,并進一步明確獎懲分制度,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擴大積分考核的公示范圍,減少行政裁量權的行使空間,增強積分考核的導向和教育改造作用,提高改造質量。
(三)從技術和人力上加強駐監檢察室的力量配備。
鑒于駐監檢察室人員少,力量薄弱,應該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加強駐監檢察室力量的加強,一方面,加強技術投入,如實現檢察室和監獄之間的聯網和信息共享,提高檢察室獲取監管信息的效率,降低獲取信息的成本。另外一方面,加強檢察室人員的學習和培訓,提高檢察室人員的執法辦案能力,增強監督效果;第三,加強不同監管場所駐監檢察人員的交流,彼此之間信息共享,并進行經驗交流。
(四)建立立體監督體系,確保刑罰執行變更的公平、公正和依法進行。
構建社會監督、服刑人員監督、干警監督和檢察人員的多方位立體監督體系,將刑罰執行變更在多個場所進行公示,并提供方便快捷、保密效果好的信息反饋渠道,從而,有效解決單方面監督力度不夠,效果不好的缺陷,確保刑罰執行變更的公平公正和有效。
(五)加強社區矯正機關與刑罰變更執行機關的協調和溝通,提高刑罰變更執行的效果。
隨著社區矯正工作的深入的開展,假釋、暫予監外執行工作的執行,還有賴于社區矯正機構的實施,為此,就需要在假釋、社區矯正工作乃至于對于一些還有附加刑的刑滿釋放人員,都需要社區矯正機構等其他機構加強協調和聯系。因此,要加強社區矯正機關和刑罰變更執行機關的聯系和溝通,提高刑罰變更執行的效果。
總之,修改后刑事訴訟法賦予了人民檢察院在刑罰執行變更中更為廣泛的權力,然而,這些權力的行使,需要相應的配套設施的完善和人員力量的加強,同時,也需要相關人員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
參考文獻:
[1][美]大衛·杜菲.美國矯正政策與實踐[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2:448.
[2]陳衛東.法律監督職能與訴訟職能的分離[N].法制日報,2011 年2 月23 日.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沙坡地區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