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分析了我國農產品出口具有的優勢和劣勢,提出了促進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 農產品出口 優勢 劣勢 對策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產品出口取得了顯著性成就:出口量大幅度增加、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出口市場進一步多元化。但我國農產品出口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出口產品質量低下、品牌意識差、企業競爭力低下。因此,如何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出口是我國當前面臨的重大問題。
一、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優勢分析
(一)農業資源多樣性優勢
中國地跨亞熱帶和溫帶,氣候條件和自然資源多種多樣,能夠生產各類農產品滿足世界市場多樣化的需求。中國正在發揮區位優勢,重點培育優勢農產品和優勢產區,建設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
(二)勞動力資源優勢
農業剩余勞動力將進一步增加到1.8億人,農村勞動力嚴重過剩,能夠在較長時間內為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服務提供低成本的勞動力供給。這些條件對發展勞動密集型農產品非常有利,我國的蔬菜、水果、畜產品和水產品,國內價格比國際市價低,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和價格競爭力。
(三)市場區位優勢
亞洲市場是世界農產品貿易最重要也是最具有成長潛力的市場。我國對亞洲市場出口農產品具有顯著的區位優勢,由于運距短、運輸便捷,適宜蔬菜、水果、水產品、肉類等高價值農產品出口,有利于充分發揮我國農產品的比較優勢。
(四)政策優勢
國家連續3年出臺支持農業生產,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農業生產能力、產業化、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為農產品出口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我國的支農惠農正在推行,農民和涉農企業從中受益匪淺,相應地農產品競爭力也在增強。
(五)后發優勢
我國作為WTO成員國,正在對國際多邊貿易體系產生重要影響,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全球農業貿易競爭環境。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由于堅持實施改革開放戰略,引進外國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正在形成技術、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后發優勢”,將逐步縮小中國農產品與世界市場的差距,促進出口競爭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
二、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劣勢
(一)結構不合理
1、出口產品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三多三少”:即初級產品多,加工產品少;大路產品多,緊俏產品少;傳統產品多,創新產品少。
2、出口市場結構不合理。農產品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亞洲、北美,而對東歐、中東、拉美、非洲等地區的出口較少;主要的進口市場為北美、亞洲、拉美、大洋洲,這種過分集中的市場格局,使出口容易受到發達國家農業保護主義措施的沖擊,進口則容易受到出口國內部政治經濟的影響,從而制約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發展。
(二)缺乏國際競爭力
1、制約我國農產品比較優勢發揮的關鍵因素是質量安全問題。造成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長期以來我國比較注重農產品數量,輕視農產品質量。對農產品檢驗檢疫工作投入不足,對世界市場消費需求變化研究不夠,也影響了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后勁。
2、耕地整體質量水平下降,導致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生產成本較高。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大幅度增加,導致我國可耕地數量不斷減少。此外,我國現存耕地質量水平在不斷下降,因為減少的耕地多為城鄉居民點附近的優質土地,越來越多的中低檔地投入到農業生產中,使得保持與過去相同的土地產出水平需要投入更多的配套資源,從而導致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生產成本越來越高。
3、 農業分散經營,效率低下。中國農業生產具有經營規模小、生產組織化程度低和農業科技含量低的弱勢。經營規模小,造成同等產量下單位投入高,即生產成本高;由于國內商品流通體制不完善,導致流通費用上升。
(三)技術含量低
1、技術裝備落后,企業規模小。目前,在農產品加工過程中,有許多核心技術我國企業只是在模仿國外企業的技術,有80%的技術裝備水平還處于20世紀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15%左右處于90年代水平,只有5%左右處于國際先進水平。同時,我國農產品出品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出口龍頭企業較少。
2、農產品加工程度低,技術創新能力弱,缺乏品牌產品。我國出口農產品的技術含量低,傳統產品多,創新產品少,新品種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弱,不適應國際市場消費多樣化的需要。目前,我國農產品尚未出現在國際市場上馳名的品牌產品。
(四)出口體制不完善
1、貿易促進機制不完善。目前農產品出口信息服務與擴大出口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一是信息資源分散;二是沒有建立權威的信息發布機構;三是政府的信息服務機制不夠完善。此外,針對農產品出口企業的市場開拓、國際營銷、監測預警、技術推廣和咨詢等方面的服務機制尚未形成。
2、出口政策支持體系尚未形成。融資難成為制約出口企業發展的首要因素,信貸門檻高,貸款困難。一些地方金融機構對農產品出口企業的一年期貸款利率為9%~10%,企業難以承受;土地、山林、農用基礎設施等資產無法作為貸款抵押品。出口成本高,影響企業效益。
(五)技術性貿易壁壘
我國有90%的農業及食品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造成每年約90億美元的損失,出口受阻的產品從蔬菜、水果、茶葉到蜂蜜,進而擴展到畜產品和水產品。國外實施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已成為制約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最大障礙。
三、促進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對策
(一)優化商品結構,實施品牌戰略
1、積極主動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和較強出口競爭力的農產品。按比較優勢原則,根椐國內農業生產狀況和國際市場變化的趨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今后幾年要主動減少次等糧食和油料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生產,增加優質果、菜、花卉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生產,增加畜牧業及加工產品的生產。同時應進一步優化出口市場結構,積極開拓新的國際市場,如北美、中亞、東歐、北非等地區。
2、著力打造中國農產品品牌。應重點發展龍頭企業,發展規模經濟。在嚴峻的挑戰面前,龍頭企業必須盡快較變過去的經營觀念,樹立品牌意識,實現由商品經營向品牌經營的轉變。要不斷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創新農產品的品種,加強對國外市場的調研與宣傳力度,提高售后服務水平等來樹立農產品知名品牌。
(二)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經營成本
1、 強化質量安全管理,提升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首先應該從生產源頭上控制農產品生產過程,對農業投入品的使用進行嚴格的規定,強化對肥料和農藥合理使用的監測和管理;其次應強化對農產品加工環節的控制,在加工過程中應確保農產品的質量、衛生、性能的完好,保證食品安全;再次應進一步完善和加強農產品出口的檢驗檢疫、安全監測體系,全面加強農產品檢驗檢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出入境檢驗檢疫裝備和檢測水平,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培訓。
2、加大農業科技的推廣使用,適當擴大經營規模。我國迫切需要提高農業生產經營中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提高投入產出比例,降低單位農產品成本,大幅度提高農業經濟效益,適應我國入世后農業發展需要;推進土地流轉市場的發育,使土地資源逐漸向種田能手和大戶轉包,是擴大土地經營規模,降低單位產品活勞動費用的有效途徑;取消成本外支出、降低農林特產稅率,是增加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的另一條重要途徑。
(三)加強行業組織建設,提高組織化程度
1、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在農產品出口重點區域大力成立農業專業化合作組織,在組織執行合同、指導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方面發揮作用,幫助出口企業降低組織、運營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控制的可靠性。發揮農業經濟的生產組織程度,走規模化、產業化道路,對農業進行市場化的運作和管理,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和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能力。
2、加強對農產品出口協會、商會的扶持。對現有的農產品出口協會、商會機構進行改革,轉變其職能、機制,使其真正成為服務企業的中介組織。為適應農產品國際貿易的新形勢,應建立健全水海、禽肉、蔬菜、水果等重點出口產品的行業協會,推動企業在自愿的基礎上組建行業協會,規范農產品出口秩序,積極應對國際貿易糾紛。
3、大力扶持和培育農產品出口經營主體。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繼續加大對多種所有制,多種經營形式的農業產業化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龍頭企業以多種利益聯結方式,帶動基地和農戶的出口發展。
(四)創新出口體制,暢通出口渠道
1、通過信息服務、培訓咨詢和國際會展等方式,幫助企業提高國際營銷能力,建立健康、穩定的出口渠道。
2、創新擴大農產品出口的政策支持體系。深入研究WTO規則,借鑒國外支持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完善支持農產品出口的政策體系,“十一五”期間,要繼續探索建立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的財政、稅收、金融、保險機制。
(五)發展綠色農業,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
1、大力發展綠色農業,跨越技術性貿易壁壘。隨著消費者環境意識與健康意識的增強,綠色食品的潛在市場非常大,并且我國具備發展綠色農業的許多有利條件,如邊遠地區、不發達地區、受化肥、農藥污染低、農業勞動資源豐富等地區,可以通過科學規劃和技術指導,建立一批外向型農業生態示范區,發展綠色農業,從而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2、加大對外交涉力度為我國農產品出口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我國應積極參與世界貿易組織新一輪談判,推進貿易自由化進程,以減少來自其它國家的不公平競爭;加快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以擴大和鞏固我國農產品出口市場;并且加強對外交涉力度,最大限度地化解爭端和糾紛,為農產品出口創造較好的國際市場環境。
(作者單位:宜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