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是目前職業院校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一項工作,現在比較普遍采用的都是以工作過程導向的方式。“工作過程導向”課程改革旨在實現職業教育的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融合,在專門構建的學習情境中傳授職業從業資格相關知識,使學生有能力應對那些對職業、生計以及社會有意義的行動情境。我院示范性高職汽車運用專業進行了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教學改革嘗試,本文以“職業能力”、“任務訓練”和“學生主體”等原則為基礎,對以工作過程導向的《汽車配件銷售與管理》課程教學實施進行研究探討。
一、突出地方經濟特色,緊密配合產業優勢
十堰是聞名中外的汽車城,是中國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車生產基地。這里誕生的東風汽車,用它民族的、世界的不息輪動開辟了武漢-襄陽-十堰的省級汽車工業長廊,奠定了湖北工業大省的堅實基地,進而成為廣州、杭州、廈門眾多現代化城市的產業命脈。為此與東風商用車制造相匹配,必須提供多種汽車配件,造就了十堰特有的汽車產業和零部件配套體系,《汽車配件銷售與管理》是為十堰及周邊汽車行業培養高級技能型緊缺人才所開設的重點課程,它緊密結合汽車工業一線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為企業培養符合崗位能力需求的人才,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
二、融入職業能力培養、構建工作教學情境
傳統教學模式下培養的高職汽車運用專業學生由于缺乏行業知識,在入行后需要很長時間去了解汽車零配件專業知識,難以及時發揮專業人才的作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與傳統的課程在教學實施方面存在很大不同。前者突出行動導向,教師不再單純傳授理論知識,學生不再只當觀眾。教學過程中學生必須充分行動起來,動手動腦學習操練,通過完成一個一個的任務來訓練提高工作能力,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學實施的核心由“知識傳授”向“能力訓練”轉移。
(一)課程目標的確定
課程目標在確定綜合考慮了崗位的需求、學生的需要、職業的實用。從工作過程中提煉課程目標,并細分為知識、能力、素質和證書目標。讓學生學習完后能夠適應工作、適應崗位。
(二)教學情境的設計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無意識的心理特征,靈活、有效地創造具體、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一方面能夠有效地激發、保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學習的疲勞程度,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與過程,另一方面教學情境源自工作,優于工作,通過設計優化,使之更加匹配、適應教學,滿足學生成長和職業發展規律。
(三)課程單元按照工學結合的教學原則設計
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來設計教學實施方案。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技能運用能力的培養,每個學習情都按照“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六個步驟組織教學,將任務分成需求分析、計劃制定、采購決策、入庫管理、銷售出庫和售后服務幾個教學步驟,同時運用案例教學法、項目驅動法、角色扮演、引導文教學法、實際操作演示等多種教學方法,在教室、實訓中心和校內實訓基地進行教學,實現“教學做”合一,根據實際的工作任務,結合資料、設備、配件等資源,學生邊學習邊訓練,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技能達到一定水平后,進入校內合作企業生產性實訓車間,見習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和工作任務,進一步提高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
(四)強調職業素養及技能考核的學習評價方式設計
對學生的學業考核應符合學習領域課程的考核要求,并設計完整的學生學業考核方案。考核方案的設計應既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考核也要注重知識水平的考核。應用能力考核按過程性考核方式進行,貫穿學生的整個工作學習過程,關注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和職業能力的訓練。職業素養考核應涵蓋工作紀律、工作態度、團隊協作、創新意識等方面;職業技能考核應涵蓋工作方法和步驟、工作的規范和嚴謹、工作結果的合理與正確性等方面。教學評價的評價內容包括:(1)教學效果良好;(2)教學過程嚴謹;(3)教學資料齊備;(4)頂崗實習學生受用程度。教學評價的評價方法包含學生評價,系(部)評價,企業評價,畢業生評價。以上評價均采用百分制,然后按比例折算,按相應檔次評定。
綜上所述,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教學設計理念應該體現將行業企業工作規范、業務流程、職業道德融入課程,根據崗位要求和未來職業發展需求選擇課程內容的職業性;以職業活動為導向,突出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將“教、學、做”融為一體的實踐性;滿足學生課內課外自主學習的需要,滿足社會服務需要的開放性。課程內容的選取與序話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基于工作構建情境;以實際工作任務為驅動,教學做合一;以實際工作過程為主線,學生主體、教師主導 。把具體的知識和技能融合到工作情境的訓練中,并在教學過程中評價學生的工作質量。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