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各界加大對貧困大學生的關注與資助力度,可是貧困生感恩意識淡薄則受到了社會的鄙夷,這就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我們應當如何在高校資助工作的基礎上對其開展感恩教育,從而強化貧困生的感恩意識,如何培養一批心理健康、有社會責任心,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本文對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并對如何做好貧困生的感恩教育作了相關探討。
關鍵詞 貧困大學生 資助工作 感恩教育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密切關注的熱點,也是政府著力解決的民生問題。以河南省為例,2007年國家建立新資助體系以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資助政策,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正逐步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在各階段都建立了相應的制度;資助經費力度不斷加大,到2012年12月份累計發放資助資金183.4億元,資助家庭困難學生2132.1萬人次,為全省資助政策的全面實施提供了經費保障;加大投入,強化管理,較好地實現“不讓一名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工作目標,促進了教育公平,為社會和諧穩定做出應有的貢獻。
然而,縱觀當今高等院校中部分貧困大學生背負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多表現為敏感多疑、嫉賢妒能、極度自我、自尊心強、心胸狹隘、自卑心理明顯,并且不能正確認識學校資助工作的目的和意義,把社會各界的資助看成理所當然,忽視了親人情、朋友情、師生情。這也說明了部分學生的感恩意識正在逐漸喪失,同時給社會及高等學校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目前高校資助工作中對感恩教育的涉及較少,感恩教育沒有成為資助工作的重要載體,這或許才是感恩教育弱化的問題所在。感恩是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德育先行,因此,對高校貧困生的感恩教育勢在必行。
一、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中實施感恩教育的現狀(案例分析)
以河南省某高等院校為例,研究該校目前資助工作中感恩教育的實施情況以及現有的各類感恩教育實際活動在高校資助工作的聯系。作者通過對在校生的調查和獲得過經濟資助的貧困生的座談,歸納總結了目前該校實行的資助工作開展情況與感恩教育現狀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適的感恩教育措施。研究發現該校貧困生認定比例偏高,資助工作開展難度較大。該研究針對在校本生發放了300份調查問卷,收回276份,其中有效問卷269份;此外,與20位獲得過各類資助的同學進行了座談。調查問卷和座談得出以下結果:
1、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校內勤工助學等資助政策已經被廣大學生所認知。具體認知度為:國家獎學金100%、國家助學金100%、國家助學貸款99.1%、校內勤工助學87.7%。
2、目前,高校開展的各類資助活動給予同學們物質保障和精神支持。調查中92%的同學認為有很大幫助,僅有1%的同學選擇幫助較小或無任何幫助。座談會中一位獲得國家助學貸款和國家勵志獎學金的同學表示:“國家和學校的資助政策對于我們貧困生來說,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幫助,還有精神上的支持,并且改變了我們的命運。”
3、在資助工作中開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83%的同學認為當前大學生感恩意識正逐漸缺失,有必要加大感恩教育的開展力度。而通過對受資助的20名同學的訪談發現,他們一致認為開展感恩教育對于當代大學生具有重要意義。
4、高校資助過程中開展感恩教育需要多元化。對于省教育廳和學校開展的河南省大學生“誠信校園行”系列活動,只有47%的同學知道有此項活動。這種形式并不適合所有人,覆蓋面不高,積極性不易調動,很多同學不愿意參與進來。
通過研究結果不難發現,該校資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感恩教育并未成為高校資助體系運行中的有機載體。
在資助過程中對感恩意識的宣傳力度和滲透力不夠,高校有必要進一步抓牢課堂和媒體這兩大陣營,切實做好感恩教育具有深遠意義。
2、感恩教育約束機制尚不夠健全。
高校的資助工作開展的重要依據依然是受資助者的思想品德、學習成績、人際關系等是否符合資助條件,并未對受資助后應該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感恩他人,沒有對受助學生建立有效的約束機制。與大力開展貧困生資助工作相比,感恩教育的后續實踐工作一直處于滯后狀態。
3、感恩教育缺乏系統性。
高校感恩教育工作應該統籌兼顧、對大學生進行分類別、分年級、甚至于根據專業特點進行分類教育,只有了解了學生的背景因素、心理認知程度才能有的放矢,使高校的感恩教育事半功倍。
4、高校開展感恩教育活動需要多樣化的形式。
僅靠省資助中心開展的“誠信校園行”系列活動并不能全面的教育整個群體,有部分學生并不認同這種活動形式,因此就需要學校開展更加多元化的感恩教育活動,在豐富同學們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又能使感恩教育得到補充。
二、做好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的調查與分析
1、通過對一些受助大學生的思想、學習、心理狀況等方面的調查分析,貧困生群體出現的感恩情懷缺失和人生目標迷惘,主要表現在:
(1)對父母的哺育缺乏感恩之心。有部分貧困大學生不顧家庭經濟條件,互相攀比、不知節約,非但不識父母的養育之恩,反將經濟困難歸結于父母沒本事。
(2)對老師的教誨缺乏感恩之情。有的學生對待師長形同陌路,把他們在自己成長中給予的幫助、辛勤付出視而不見,對教師缺乏的尊重。
(3)對他人的幫助缺乏感恩之意。有的學生把別人給予的幫助看成理所當然,國家的助學貸款不予償還,對他人的資助不思回報。這些淡薄的感恩意識是高校德育工作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感恩教育已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
2、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缺失的成因。
(1)主觀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較為嚴重。
經濟迅猛發展和信息快速傳播,一些淡薄社會責任、渴望仕途名利、崇尚拜金主義的不良現象不斷充斥著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得一部分貧困生對金錢的渴望超越了道德品德和人際關系。
(2)情感因教育環境的影響比較明顯。
一方面,父母和老師都會給以無私的照顧和關懷,淡化了他們的感恩意識,使貧困生養成了只知索取,不懂回報的情感習慣;另一方面,許多高校在開展資助活動的過程中只注重從物質層面來緩解貧困生的經濟壓力,而忽視了精神層面應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貧困生缺乏社會責任感。
(3)心理受生活環境的影響較為突出。
這一代的80后、90后性格特點比較突出,個性較強。進入大學之后,需要適應陌生環境,建立人際關系;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對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個考驗,部分貧困生由于物質生活的匱乏,3到4年的集體生活使他們物質生活得不到滿足,而長期接受學校和他人的資助,也使他們心理上產生了自卑與不平衡,內心的感恩之情便會扭曲變形,逐步淡薄。
三、對高校貧困生開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意義和必要性
高校貧困生的資助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同時又是具有可持續發展需求的戰略意義。資助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只有加強貧困生的感恩意識,,加強對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德育工作,才能充分發揮貧困生的“主體性”意識,使他們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懷有一顆大愛之心,才能把資助工作落到實處,最終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
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也是靈魂上的健康,沒有感恩就沒有真正的美德,它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基本道德準則。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運用教育方法創造一定的教育氛圍對受教育者實施識恩、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的教育;感恩教育,是時代賦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內涵。
1、有助于培養貧困大學生的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人類在對自身的認識、發展、完善和需要過程中形成的規范、指導并約束著人類自身的各種活動,表現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當代大學生應該擁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追求真善美,具備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信念。其中,道德修養、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直接影響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感恩教育的過程就是引導大學生自覺地修身、正己,心懷感恩,知恩圖報,將感恩作為自己的基本行為道德準則。同時,它還引導大學生懂得感恩親人、感恩師友和感恩社會,為大學生形成健康的社會性道德品質打下基礎。因此,通過感恩教育可以潛移默化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2、有助于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效性
感恩教育是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實效性,針對當前問題,有效的實現德育目標。在高校資助工作中,經濟資助只是手段,而并非最終目的,資助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貧困生成為高素質人才,從而實現其自身價值。我們希望通過人性關懷和情感教育對貧困大學生健全感恩意識,可以強化德育工作的價值功能,使貧困生正確對待所受資助,學會知恩、感恩、報恩,從而提高學校德育教育水平,實現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真是意義。
3、有助于推動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發展。
貧困生是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他們是否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素養,對于和諧校園、和諧社會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道德是為人之本,學生懷著感恩的心必定會講道德、講誠信,在為人處事等方面比較容易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容易被社會接納,成為受歡迎的人。用感恩教育引領校園思想道德教育及文化內涵建設,可以調和大學校園中眾多片面的思想和極端觀念,促進高校德育建設,加快和諧校園的構建。感恩教育提升了大學生感恩意識,增強社會的責任感,使他們有能力擔當構建和諧校園與和諧社會的重任,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四、在資助工作中感恩教育的具體實踐
1、建立相應的感恩約束機制。
感恩教育的實現要經歷識恩——知恩——報恩三個階段。感恩的最終實現要以行為方式來表達,報恩是以識恩和知恩為前提,感恩的意識和情感最終要化作行動。要實現這一過程,一是要求受資助者具有很高的道德水準;二是感恩意識要落實到具體的感恩行為,需要一定的約束機制作為中介加以保障,而制度就可以充當這樣的中介。任何人都不應該只享有權利而不承擔義務,任何人都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才能享受權利,這是社會秩序順利運行的保障。當前我國高校普遍實行的資助體系是無償幫助。這種資助體系讓廣大貧困生獲得了救助,使他們擺脫生活上的困窘,但卻沒有規定他們應盡的義務,從而造成他們感恩意識淡漠。我們不贊成高校在資助過程中給學生套上道德枷鎖,但是也反對大學生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的行為。我們要通過倫理約束、制度約束和法律約束來實現資助體系中權利與義務的有機統一。
2、從三個方面推進感恩教育。
首先,從認知的方面來說,正確認識自己所受的恩惠并加強思想引導,樹立貧困生的感恩理念。學會感恩,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謝生活給你的贈予,這樣才會有一個樂觀、積極的人生觀,保持健康的心態,才可以更好的回報社會、回報他人。
其次,從情感方面來說,在認知的基礎上衍生出的溫暖和幸福情感,從而轉化為一種自覺的感恩意識,營造感恩氛圍,塑造貧困生的感恩之心。感恩來自于對生活感悟,起源于人類對美好的追求,發展于人類對美德的崇尚,正所謂環境塑造人,感恩也需要氛圍。良好的感恩環境能夠增強人的感恩意識,促進感恩行動。
最后,從實踐層面來說,將感恩的意識和回報的沖動轉化為報恩甚至是施恩的行為,并形成樂善好施、甘于奉獻的美德。高校培養的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遵守社會公德、學會感恩已經是我國每一位公民必備的素質。因此,在大學期間對青年學生加強感恩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不斷加大對貧困生資助的同時,高校應該深入開展“感恩教育”實踐活動,把感恩意識切實落實在行動上。
感恩教育讓貧困大學生懂得了回報,懂得了社會責任意識和健全人格的培養。我們應該提倡貧困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是在社會和他人的關愛下成長的,讓他們在接受幫助的同時自覺地將愛心傳遞下去,才是完美人格的實現,這才是開展感恩教育的落腳點。
參考文獻:
[1][德]石里克.倫理學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潘懋元,王偉康.高等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喻文德.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J].當代青年研究,2005,(8).
[4]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20).
[5]魏良友,張贊平.對高校貧困生問題的若干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05,(3).
[6]李元卿.對學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少[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05-17.
[7]黃文利.淺議大學生感恩教育[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作者單位:周口師范學院學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