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激烈的社會競爭、不斷加快的生活節奏、巨大的生活壓力、多元化的價值觀導致大學生的心理沖突日益凸顯。在常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嘗試討論二者在具體工作中如何有效結合。
關鍵詞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結合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增強和互聯網絡的日益普及,人們的生活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在這樣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大學生所承受的各種壓力明顯增加,并且其生理上的成熟與思想、情緒上的不穩定,導致了心理活動的豐富復雜和動蕩變化。如何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如何把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合格接班人?高校德育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只有將同屬于高校德育工作重要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機結合,使二者互相推動,互相促進,才是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及其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概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人的心理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通過一定方法,提高心理素質,培養健全人格,促進個體和諧發展為目標而進行的教育實踐活動。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聯系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一致,都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薄兑庖姟访鞔_指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都屬于高校德育教育的范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從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充分挖掘其潛能,培養其良好的綜合素質,為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打下堅實的基礎。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務對象是一致的,都是在校的每一位大學生,其任務都是全面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只是二者各有側重。
對于整個大學生群體來說,有心理疾患的學生畢竟是少數。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主要還是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調解功能,完善人格。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學生道德素質的提升,重在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實踐證明,對受教育者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遵循人的思想行為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因為,外界客觀條件會導致主觀心理反應,產生一系列心理活動,心理活動積淀到一定階段就會升華,形成思想,思想一經形成,就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會長期指導人們對客觀世界的看法,久而久之,形成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又會在日常生活中對人的心理起支配和調解作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又有助于大學生個體形成積極、樂觀、穩定的心理狀態,使其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其全面發展。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區別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基礎不同,分別屬于兩門獨立的學科。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屬于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與政治——倫理學模式相聯系,考察的是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是否符合我國政治信念和社會倫理規范。在實際工作的開展中要深入貫徹和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緊密結合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實際,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出發點是社會需要。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考察大學生是否有精神障礙,人格的發展是否健全,社會適應能力是否具備,并運用心理學、教育學原理以及心理咨詢理論技術等幫助大學生化解心理矛盾,減少心理沖突、緩解心理壓力、優化心理素質。其出發點是人本需要。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解決問題的層面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人的思想層面,屬于思想意識形態范疇,它更多注重于人的思想問題和認識問題開展工作。其內容一般是涉及到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信仰、傳統、習慣等。
心理健康教育側重于人的心理層面,屬于心理意識范疇,它更多側重于人的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開展工作。其內容一般涉及到人的需要和動機,實際生活過程、接觸過的人、事、物;家庭環境;心理過程和發展的生理基礎,特別是人腦的機能,神經系統活動等。
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具體方式方法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以課堂講授、報告、競賽和參觀等集體的方式進行。不管是理論教育還是實踐教育,主要是采用公開的方式,所以不能很好的實施因人而異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雖然也采取團體咨詢、講座等形式,但往往更多采用針對個人和小團體的引導和教育方式,它更強調保密性的原則。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灌輸性,注重的是教師的施教,以“說”為主,通過正面說服、榜樣示范、表揚批評和實踐鍛煉等方法來進行教育和宣傳。心理健康教育則強調宣泄與疏導,注重的是學生的主動與自愿,以“聽”為主,注重傾聽與感情溝通,采用普及心理學知識,與學生交談、討論,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訓練、心理測量與心理咨詢等方法來幫助指導大學生。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實際工作中的局限性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局限性
1、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高在上的說教的模式。在高校實現育人目標的關鍵是高校輔導員,由于在學習、思想、生活等方面長期與學生接觸,輔導員對學生的基本情況最為了解,在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方面理應最有優勢,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輔導員由于缺乏系統的心理學知識,也未受到過心理咨詢的培訓,在遇到學生心理問題時往往誤將其當做思想問題簡單處理,較大依賴自身經驗和空洞的說教,其結果往往收效甚微。
2、專職思想政治輔導員的工作內容包含很大比例的管理和事務工作,在處理具體事務過程中學生容易對輔導員產生抵觸情緒,缺乏信任感。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品德等行為規范的教育,而對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重視不夠。這并不能保證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個性的人才。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局限性
1、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匱乏。由于心理健康工作除了大學生心理測評等工作外,主要是針對不同目標人群具體進行一系列的較長時間的活動,如個體咨詢、團體咨詢等,需要較多的師資力量才能夠完成。
2、目前,系統的心理健康課程在大部分高校往往作為選修課,因而很難保障每一個學生都能接受到系統的學習。即使在一些師范類院校開設了心理學必修課,但不少學生只是將心理學課程當做考試科目,滿足于考試合格或修滿學分,對心理學知識缺乏必要的認識。這就與學校開設心理學課程的目的相差甚遠。
3、大多數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尤其對心理咨詢持觀望態度。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雖然在各級學校都有所普及,但由于種種原因宣傳教育工作并不到位,很多同學依然不能夠正確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4、心理咨詢作為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的手段也存在局限性。心理咨詢一般要等學生自己感覺問題難以解決的時候才可能前來咨詢,是一種事后補救的措施。心理咨詢雖然可以從根本上幫助學生解決某些心理問題,但往往周期較長。心理咨詢多為“一對一”的輔導,面對高校擴招和學生隱性心理問題的增多,其作用的范圍和深度仍然會有一定的限制。
因此,僅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解決學生心理上的困惑力量有些單薄,且面臨很多現實問題。因此如果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不但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出困境,更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發揮更具體務實的作用。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結合
1、教育觀念的轉變。當代大學生更加獨立自主,他們要求平等的交流方式和受尊重的溝通方法。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方式一般是主動介入,采用集體教育的方式,運用說服、榜樣、評價、鍛煉等方法,采取開會、作報告、讀報紙文件等形式自上而下,強制灌輸,受教育者往往缺少平等和受尊重的感覺,有被命令感和被迫服從感,并且這些方法往往強調外在的影響和外部強化,容易流于形式,而且難免令人感覺單調、枯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改變居高臨下單向灌輸的模式,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人為本,深入研究大學生的思想及心理特點,根據其身心發展特點及規律,緊緊圍繞大學生的內心思想和心理活動,從心理、思想、行為三個方面加強內化工作機制,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使育人理念成功轉化為學生的思想,引導學生付諸于行動,產生良好的行為結果。
2、教育方式的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班、專業、年級為單位進行集體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則是對有同質性的特定群體或個人進行有目的性的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融合在一起,根據學生心理問題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對學生整體進行歸類,對于具有普遍性的心理問題,綜合運用班集體活動、班會團會、團體心理輔導,系列心理講座等方法有針對性的進行處理解決,從總體上對大學生群體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影響,加強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增強其心理健康意識,達到預防心理問題的目的。對于特殊的或突發性的心理問題,運用專業個體心理咨詢,采取嚴格的保密措施,對學生個體施加及時、有效、針對性強的干預,從而緩解或消除心理危機,達到解決心理問題的目的。
3、教育環境的創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按照預定的教育內容和方案,在受教育者的周圍創設一定的生活環境和文化環境,引導受教育者去感受和體味,使他們潛移默化地收到熏陶和教育。其靈活性和隱蔽性能夠很好順應學生思想特點的新變化,在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方面,可以將以日常教學管理服務為主的顯性教育與以心理健康教育為輔的隱性教育結合起來,通過創設濃厚的校園文化環境,優秀班級、文明寢室,樹立先進典型,參加社會實踐等途徑有效覆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空間,使學生的思想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升華,從而預防和減少心理問題的產生。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和目標的結合
大學時期是從青年期向成人期發展的階段,是在各種各樣的心理變化中自我創造、自我實現的時期。作為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大學生自我定位較高,成才欲望非常強,是一個承載社會、家長期望值很高的群體。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就業形勢嚴峻、網絡信息的沖擊,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壓力、學習壓力和經濟壓力與日劇增,由于社會閱歷較淺,心理發展尚不成熟穩定,依賴性較強,自立能力、抗挫折能力和適應能力較弱等原因,許多大學生在就業、學習、人際關系、感情等方面遇到困難時,不能進行適當的調節,因此不僅會產生政治、思想、品質、行為習慣和法制觀念等方面的問題,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混在在一起的。因此只有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從內容和目標上緊密的結合起來,才能收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一整套的學科發展、課程設置、教學管理和隊伍建設的運行體系。它主要解決學生的政治立場、價值取向及社會道德規范和法律意識等方面的問題,往往忽視了大學生的一些最起碼、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內容,如學生的社會適應、挫折應對、情緒調適及人際交往等。隨著社會的發展,新一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感、行為等生理、心理因素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一些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已經不再適應學生新的要求和生活實際。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完善人格、發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實施的內容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補充和完善。因此高校要根據大學生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況,在教學、管理和服務中,有意識有針對性的加以教育和引導。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運用心理健康教育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
心理健康教育所傳授的知識更多的與大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注重培養大學生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這樣能夠激發教育對象的學習興趣,并能增強教育對象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為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在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標的事項的同時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有機結合
高校所有教職員工都肩負著教育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責任,應以學生政工干部隊伍和心理咨詢人員為施教主體,強調全體教職工的育人作用,緊緊依托學生黨員及班干部隊伍,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育網絡和干預機制,充分發揮社會、學校、家庭、班級和寢室的合力作用。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班主任、輔導員、專職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完成。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師,對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的多一些,特別是輔導員四年對學生生活學習等各方面的跟蹤,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更為了解。他們提供的學生情況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工作是由學校的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老師負責,其工作則著眼于個體的成長與發展,幫助受教育者認識自我,建立正確的自我評價,使受教育者學會處理個體與自身、個人與他人、個體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對學生的心理,情緒了解的多一些,可以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共工作有的放矢。高校要注重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把心理咨詢教師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管理體系中來,使這些教師不僅明確心理輔導和咨詢的任務,還應當兼顧起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許多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并不具備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也了解不夠。因此,要使兩支隊伍有機的結合,就必須對廣大專兼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定期培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及心理咨詢方面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同時,要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論和方法,使教育更符合時代特色。
高校要把大學生培養成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就必須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時也必然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與之相配合,這兩種教育的有機結合,便是新時期做好育人工作的新途徑。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對這兩種教育不但要從理論上加深理解、加強研究,更重要的時要在實踐中不斷解決新問題,探索新思路,“要注意避免出現‘心育問題德育化’或‘德育問題心育化’傾向,積極尋求兩者的最佳結合點,不斷提高兩者教育結合的有效性,努力開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蘇如娟.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路徑[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9).
[2]葉華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9(2).
[3]萬艷玲,李香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4]何慧星,張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平行滲透模式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8).
(作者單位:華北電力大學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