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就“春秋決獄”對《春秋》基本精神的繼承和發展進行探討。
關鍵詞 “春秋決獄” 《春秋》
“春秋決獄”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實踐了孔子未能實現的以“禮”、以“仁”以“德”治國的愿望。雖然后世為使“春秋決獄”制度更完善或更適合當時具體情況而對《春秋》之義進行了些許改變,但其基本精神幾乎被完全繼承,并在實踐中得到發展和完善。就廣義上的“春秋決獄”而言,最大的改變是董仲舒為使漢武帝接受其“天人三策”中“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策,將陰陽五行等學說融入《春秋》之中,宣揚“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將《春秋》中記載的災害異象與君主施政的得失聯系起來,而孔子本人只是對自然異象進行客觀記載,未有評述。孔子所注重的是對現實社會的人倫關懷,而不是對彼岸世界“終極關懷”的宗教性質的探究。豍董仲舒的這一“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春秋決獄”的操作。
“春秋決獄”繼承和發展了《春秋》的基本精神,使《春秋》中所包含的儒家“微言大義”思想為眾人所熟知。
一、“以禮屈法”
“禮治”、“德治”、“人治”思想貫穿于儒家經典之中。孔子不僅把當權者個人置于“法”之上,而且也把“禮”、“德”置于法之上。豎當幾者相矛盾時,他主張“禮”高于法,一個明顯的例證便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春秋決獄”在實施中遵從了這一理論。董仲舒強調,審判官在裁決案件時,法律對該案應如何處理沒有明確的規定,則應當以儒家思想為依據,法律的規定與儒家思想相違背的,則仍舊以儒家思想為依據。漢武帝時,以“春秋決獄”方式處理案件的審判官也都遵照這一原則。這一原則實際上是以禮為最高的指導原則,將法置于禮之下,似乎法律只是禮的可有可無的補充。禮制的宗旨是維護宗教等級制度,所以董仲舒 “以禮屈法”的核心是維護封建等級制度。
二、“等級觀念”
孔子雖一貫主張維護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在《春秋》中亦處處體現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教等級觀念,但這一等級觀念重在強調君、臣、父、子各有其德,君有君德,臣有臣德,父有父德,子有子德,各守其德,不得含混不清。董仲舒進一步發展了這一等級觀念,根據陰陽學說,將其總結為“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還要求人們遵守“仁、義、禮、智、信”的“五常”倫理道德。與孔子強調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觀點不同,董仲舒所確立的是嚴格的、絕對的封建社會等級觀念。“春秋決獄”中凡故意違反“三綱”原則的都將處以重刑,比如漢律中便有規定“子毆父,當梟首”。“春秋決獄”是維護該封建等級秩序的重要制度。
三、“原心定罪”
“原心定罪”是“春秋決獄”的基本精神。《春秋》中記載“父子至親,許止父病,進藥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誅。”董仲舒在處理前文所提到的案例五中“子毆父”便援引了這一案例,并將其引申為“原心定罪”原則。他在《春秋繁露》中解釋道:“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強調從一個人的主觀出發,對犯罪者的犯罪行為進行分析,進而定罪量刑。遺憾的是后世審判官在裁定案件時,往往拋棄了“原心定罪”的“本其事”精神,一位從主觀上對犯罪者的作有罪的推定。直至明清時期,“原心定罪”甚至為統治階級所利用,大興“文字獄”,行濫殺之特權。
四、“尊王攘夷”與“大一統”
孔子在《春秋》中,反復強調“尊王攘夷”,號召各諸侯國尊奉周天子,嚴格遵守禮制,不得僭越,和睦共處,共同抵御“四海之外”的夷狄。董仲舒親見漢四世之事,先見匈奴為患,后見異姓諸王作亂,而后見呂后專政,再見七國之謀反,諸侯各國各自為政,經濟軍事實力強大,極大的威脅中央皇權。而思想界亦是“百家爭鳴”的“亂象”,遂在建議漢武帝在思想意識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思想。在對待諸侯問題上,他建議加強中央集權,穩定政局。他從《春秋》魯隱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這幾個字來闡發其“王者無外”的大一統思想。他認為全國人民都要服從國君,在人間,天子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豏“春秋決獄”之中,對于違反這一原則的都會遭受重責。在對待匈奴等夷狄的問題上,“春秋決獄”則強調“大夫出疆,有可以安國家,則顓之可也”,意即在事關國家安全和利益的時候,戍邊將軍可便宜行事,最著名的案例是馮奉世奉命出使大宛,逢莎車叛亂,殺死了漢使,威脅漢朝在西域的統治,馮未請示漢宣帝即發兵攻打莎車,斬殺莎車王,穩定了西漢在西域的統治,少府蕭望之認為馮奉世違背君命、矯詔出征,應當治罪,丞相將軍都以此“義”為其申辯,宣帝聽從了丞相的建議,將其擢升為光祿大夫,并封關內侯。豐
五、“為君者諱”
孔子在《春秋》中有“尊王”之說,并在編纂過程中,采取了“為君者諱”的做法,主要表現有二,一是在記述時使用十分隱晦的詞匯,二是只記載君主好的方面,對其惡或所遭之惡不予記載,強調對君王的尊重。董仲舒為維護“天子”的高貴地位和皇權統治,在“春秋決獄”強調“君親無將,將而必誅”,豑要求臣民無論是在精神上還是行為上都不得冒犯君主,更不得謀反叛變,絕對忠于君主,維護君主和皇權安危和尊嚴。漢武帝時,淮南王劉安謀反,趙王彭祖等四十多為大臣均奏曰:“臣毋將,將而誅”,請求武帝誅殺淮南王。豒東漢漢明帝時期,廣陵王劉荊犯罪,明帝令樊儵和任隗審理該案,案件審理完畢,二人請求也以此為依據奏請誅殺劉荊,并以“周公誅弟”和“季友鴆兄”的《春秋》典故勸解明帝。
六、“親親相隱”
“親親相隱”如上文所提到的一樣,從漢朝開始直至民國時期,一直是我國傳統法律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孔子早在春秋時便主張“父子相隱”。董仲舒根據“父子相隱”和“親親”、“尊尊”等思想,在“春秋決獄”中將其歸結為“親親相隱”原則。漢宣帝時,“親親得相首匿”的原則通過法律確定下來。這一時期“親親相隱”不再局限于“父子相隱”,直系三代血親和夫妻之間均可以適用。發展到唐朝時期,“同居相隱”亦得到認可。
注釋:
豍張中秋編.理性與智慧:中國法律傳統再探討[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5.
豎曾憲義.中國法律思想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41.
豏周桂鈿.董學探微[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19.
豐程樹德.九朝律考[M].商務印書館,2010:220.
豑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zhexue/750642.html.
豒程樹德.九朝律考[M].商務印書館,2010:214,217.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