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西奧多·德萊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美國現代小說的先驅和代表作家,被認為是同海明威、福克納并列的美國現代小說的三大巨頭。他的長篇小說《嘉莉妹妹》是美國小說史上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優秀作品。本論文擬從薩特的存在主義角度來解讀《嘉莉妹妹》,論文首先介紹薩特的存在主義概念,更將結合著作從幾個方面解讀《嘉莉妹妹》中的存在主義觀念:個人的存在先于其意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類有完全的選擇自由;他人即煉獄。本研究對現代人的生活有一定的啟迪:對物質的過度的追求只會讓人幻滅,只有精神上的愉悅才會是人生最寶貴最持久的財富。
關鍵詞 存在主義 西奧多 德萊賽 嘉莉妹妹
西奧多·德萊塞是美國現代小說的先驅和代表作家,被認為是同海明威、福克納并列的美國現代小說的三巨頭之一。德萊賽在美國文學史上的成就,在于突破了美國文壇極為頑固的高雅傳統,取得了現實主義的勝利。德萊塞的長篇小說《嘉莉妹妹》是美國小說史上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優秀作品。《嘉麗妹妹》描述了一個年輕的鄉村女孩離開故鄉芝加哥,來到紐約謀生的經歷,其中包括她和兩個男人的愛情史以及她在追求財富和成功道路上的冒險史。嘉莉妹妹深為自己的生存所擾,在周圍社會環境、物質環境的熏染下,逐步陷入棄道德與靈魂于不顧卻又可奈何的境地。為滿足基本生理需求,嘉莉妹妹先寄生于“天生的利己主義者”杜洛埃,后依附于“社會職能化身”赫斯特伍德,在窮途末路之時又憑借表演天賦成為名噪一時的演員。該小說比較真實地揭露了20世紀初人們狂熱的追求美國之夢的悲劇事實,揭示了人們追逐終享樂最終幻滅的主題。自小說出版以來,作品內容的復雜性、多樣性和矛盾性就引起了批評家們的廣泛的興趣。人們紛紛運用各種傳統的和現代的批評方法,從不同的角度來評論,分析和解讀這部作品。而本文擬用存在主義理論來解讀《嘉莉妹妹》,揭示書中的存在主義主題。
存在主義又稱為生存主義,是當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之一。二次大戰后,存在主義在法國思想界有重要地位,并確立了基督教存在主義。一些作家,通過文學創作進行宣傳,擴大了存在主義的影響。法國的存在主義基本上分為兩大派:以西蒙娜·魏爾、加布爾埃爾·馬賽爾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義;以讓保爾·薩特、阿爾貝·加繆、德·博瓦爾為代表的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它又稱為薩特的存在主義,或簡稱為存在主義。在美國歷史上最動蕩不安的時期,西奧多.德萊塞以他獨特的視角描繪了當時的美國社會,而正是這樣一個畸形的社會背景為嘉麗妹妹最終存在主義的個性的形成提供了框架,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進步,多種思潮的出現,無神論應運而生,人們開始追求個性的發展,以自我為中心,這一切都為存在主義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存在主義自此醞釀著自己的出世與蓬勃發展。
首先,存在主義強調個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質。讓·保羅·薩特的存在主義強調的核心是“存在先于意識”,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沒有天經地義的道德或體外的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造出來的;人沒有義務遵守某個道德標準或宗教信仰,人有選擇的自由;要評價一個人,要評價他的所作所為,而不是評價他是個什么人物,這一點在嘉麗妹妹身上得到最好的驗證。在社會大背景的影響下,嘉麗妹妹逐步形成存在主義思維,而她為實現個人目的的種種追求又不斷鞏固加強了其完善的自我主義和存在思想的發展,不受到道德規范的約束,不在乎最初的社會地位的限制,更沒有宗教的禁錮。嘉莉無疑是向往更高的生活層次,所以一步一步地抓住機會,努力向上爬,最終嘉莉的成功,可以視為原則不得不向社會現實妥協的表現,作者默許了這種存在主義,沒有對嘉麗妹妹種種違背傳統倫理道德的行為進行任何批判,并最終賦予她一個幾近完美的結局。
其次,存在主義相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對于嘉麗妹妹依附的男人“社會職能化身”赫斯特伍德而言,他的自由選擇一步一步地受到嘉麗妹妹的自由選擇的影響,存在的無意義性在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詮釋。存在是這樣的客觀,男女主角沒有辦法改變,只能選擇自我個性的發展,只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女主角得以升華,而男主角卻窮困潦倒郁郁不得志,最終草草了結一生。這一切都讓人感到無力,這便是存在主義,人的生活存在終究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存在已然無意義,人的個性的發展便得到最大程度的寬容,無論是選擇什么樣的個性發展道路,都是可行的,嘉麗妹妹的行為即使有悖道德倫理,但作者許以贊成的態度,因為這是她自己的選擇,她選擇隨心走,選擇自己想要的。赫斯特伍德也有自己的選擇,但最終出現那樣凄慘的命運是無法避免的,因為他不適應社會,而存在主義哲學里,對于任何不適應社會的人,社會許以他的只有冷眼旁觀,他也必須為自己這自由的選擇承擔起責任,只是這責任于赫斯特伍德而言是沉重的,壓抑的存在主義彌漫了整部小說。
再次,存在主義認為個人有自由做出選擇的權利。存在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是荒謬的, 人生是痛苦的。人們被不由自主地拋進存在,荒誕地來到世界上,荒誕地生活,又荒誕地死去。”他們總是被“不幸意識”所纏繞,并時刻感到自己是個局外人,受到外部世界的威脅。存在先于本質是存在主義的中心主題。薩特把存在作為出發點,本質作為終點,其間是人自我創造的過程。人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人可以自由選擇,創造自己。自由是選擇的自主權或否定選擇的自主權,而自由的作用就是從眾多的可能性中選擇,創造人的本質,決定個人未來的命運。當一個人進行自我選擇時,他同時也承擔了對他人和全人類的責任。也因為這種責任,人類生活必然充滿了焦慮,孤獨與絕望。自由就是選擇,是超越,同時也承擔責任。在德萊賽的筆下,嘉麗妹妹真實地再現了一個農村姑娘如何受到芝加哥燈紅酒綠、浮華丑惡氛圍的熏染,逐漸泯滅淳樸的個性,以犧牲色相為代價成為紐約電影界的名演員,從而躋身于上流社會。嘉麗妹妹步步為營,追求自己真真切切想要的物質生活上的富足,對周圍的人保持冷漠,只在乎自己內心的想法,利用別人,沒有過多考慮別人的存在的態度,正是存在主義在嘉麗妹妹身上的集中體現,而在最終狠心選擇做出離開對自己已毫無利用價值的男主人公赫斯特伍德的選擇時,嘉麗妹妹的存在主義思維達到頂峰。小說因其太過真實的描寫刺痛了道德家們的眼睛,因為在整部小說從始至終都沒有出現任何對人物不道德行為的批判,而是始終保持著一種客觀描述的態度,甚至是默許,對嘉麗妹妹不顧倫理道德的默許,對人存在無意義的默許,對人心冷漠的默許。
最后,存在主義提出一個觀點,即他人即煉獄。讓·保羅·薩特也提出:“他人是地獄”。這一觀點看似與“人有選擇的自由”觀點相矛盾,其實每個人選擇是自由的,但對于選擇后的結果,每個人有無法逃避的責任,人在選擇的過程中,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他人的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但每個人的自由就可能影響他人的自由,所以稱“他人是地獄”。 正如赫斯特伍德一步一步地走向墮落,他選擇拋棄原本的錦衣玉食,放棄顯赫的身份地位,不顧自己的家庭社會責任,與嘉麗妹妹私奔,一步一步地淪陷,一步一步地墮落,最終因為嘉麗妹妹選擇離開而走向滅亡。
德萊賽注重內心獨白,《嘉莉妹妹》中布滿大篇幅的內心戲,主要以嘉麗妹妹一心追求物質生活的躁動為軸心,以赫斯特伍德被愛情沖昏頭腦的激情沖動為輔助線,利用貫穿全文的存在主義思維將所有情節人系在了一起。同樣的存在主義思維,卻在男女主角身上最終產生截然相反的命運,更是深刻地揭露出存在主義中世界是這樣一個深不可測的地方,它是一個吞沒了所有憐憫、希望及任何激發人類尊嚴、自由和知識的想法的深淵。人類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各種痛苦、生理疾病、心理疾病、年老體衰的世界里,處處是折磨、奴役、饑餓和死亡。人們精神的虛無及對物質的過度追求而丟棄了道德原則。
對《嘉莉妹妹》中人物身上所體現的存在主義的分析在今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嘉莉妹妹對道德的摒棄都源于其精神上的虛無,社會對物質的過度追求,而人若有了堅定的正面意識,那么通過自由選擇,就會創造良好的本質。從這個角度來看,社會角度和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人格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要引導人走向正途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周圍環境和教育對他的影響,這足以解釋為什么當代社會越來越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而非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其次,存在主義里,人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但是,這種自由選擇又是相互制約的,這就需要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做出任何選擇前都要慎重考慮,因為選擇就意味著責任,如果選擇正確,就會承擔明智選擇帶來的利益,而選擇錯誤,就要承受錯誤選擇帶來的苦果,因此,存在主義正好驗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三思而后行”。最后,也是《嘉莉妹妹》中存在主義最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嘉莉妹妹最終一舉成名,華麗轉身為名噪一時的大影星時,她并沒有真正地開心起來,這一切只說明,對物質的過度追求只會讓人幻滅,讓人失去自身最本真最質樸的東西,且最終也無法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擁有的只會是無邊無際的空虛與落寞。在今天這個物質生活極度發達的社會里,我們應當堅定自己的信念,切不可恣意追求物質,丟失自己的本性,只有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才會是人生最寶貴和最持久的財富。
參考文獻:
[1]David, Cooper. Existentialism: A Reconstruction[M]. Paris: Lavoisier S.A.S, 1999.
[2]Macquarrie, John. Existentialism[M]. Philadelphia: Hutchinson, 1972.
[3]劉健. 論薩特的存在主義及其美學思想[J]. 玉林師范學院學報, 2008 (01).
[4]李微. 德萊賽筆下的美國社會--從文學評論的角度看《嘉莉妹妹》[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2).
[5]葉艷. 存在·自由·他人--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及其文學踐行[J]. 安徽文學,2011:38-41
[6]左韻. 德萊賽《嘉莉妹妹》的現實意義探討[J]. 時代文學, 2011 (08).
(作者單位:武漢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