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將在11月召開,主要議程是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問題。外媒普遍認為,反腐敗和經濟結構調整將成為此次會議的重點,且本屆會議將被賦予重大歷史意義。而與此同時,在中央開啟響新一輪改革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的經濟轉型之路仍是步履蹣跚,如何突破仍是改革難題。
一是在這一輪審計署牽頭的全國審計風暴中,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開始進一步顯化。以浙江省為例,2008年、2009年、2010年浙江省(含寧波市)政府性債務余額分別為2792億元、4579億元和5877.78億元,年增1000億元以上。目前的數據顯示,浙江部分地區地方債負債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浙江省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潘毅剛指出,如今浙江地方債務已經下沉至縣、鄉、鎮一級,尤其是百強縣的政府性債務尤為明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浙江如此負債情況,卻有掀起新一輪的地方政府投資大潮之勢。2013年,浙江公布將在5年重點推進1000個以上省重大項目建設,帶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0萬億元。發達省市的浙江省債務尚且如此,吃飯財政的中西部省市又能好到哪里去呢?何況今年中西部在產業轉移、大力趕超的態勢下,投資沖動比東部省市可謂有增無減。
二是地方政府“買外資”產業鏈原形畢露。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九三學社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龔震近日就其完成的一份外資利用情況調研與本報記者進行了交流,他的調研揭開了東部某省城市一些觸目驚心的事實。資料顯示,2009~2011年該市實際利用外資分別為5.47億美元、10.5億美元和16.1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5.1%、92.2%和54.1%,增幅連續三年全省第一。2012年實際利用外資增長30.9%,增幅全省第二,雖未實現“四連冠”的年初目標,但總量仍居區域第一。但龔震的調研顯示,該市的數據是摻水數據。幾年來,該市所屬各縣(區)鄉(鎮)都在花錢“買外資”。行情是,每100萬美元“外資”售價17萬元人民幣。據悉,這并非這個東部城市獨有,很多地方都在這樣做,從發達的長三角地區,到落后的中西部地區都有。如此之勢,背后無疑又是指向地方政府的政績沖動。
三是地方政府“跑部錢進”沒有實質性改變。近年來,地方政府“跑部錢進”、駐京辦存在的腐敗問題和種種違規行為,引起了中央高層的關注。2010年1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和規范各地政府駐北京辦事機構管理的意見》,,撤銷駐京辦事機構的工作要在本意見下發后6個月內完成。然而,駐京辦表面上是撤銷了不少,但是并未對地方政府“跑部錢進”造成實質性的影響。近日某部委官員在內部培訓上透露,地方政府有政績壓力,重點項目一把手直接掛帥,跑政府批文的地方官長期駐扎在北京。為了加快項目批復,常在部委辦公室端茶、掃地、打開水。難怪業內調侃稱,跑政府批文這個活兒需要銅頭、鐵嘴、飛毛腿。
四是地方政府土地財政仍然如火如荼。據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消息,在8月27日房山區三宗地塊實現交易后,今年北京的土地出讓金已突破千億元,比去年全年超出50%。這是繼2010年和2011年之后,北京土地出讓金第3次突破千億元。而在上海,中國指數研究院統計顯示,截至8月中旬,上海今年的土地出讓金已達1024億元。如徐家匯中心項目成功出讓,年內上海的土地出讓金有望突破1500億元。在最熱的2010年,上海土地賣了1523.7億元,這個紀錄或被突破。一個是首都,政治中心,一個是直轄市,經濟中心,都是具有方向標意義的大城市,卻仍沒有跳出土地財政的框框,如此形勢,不能不讓人對地方政府的經濟轉型打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