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升農民的人力資本水平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關鍵點,其根本途徑就在于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本文結合農村實際,綜合考慮農村人力資本形成的各個途徑,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主要包括以下兩種形式:保健投資和教育投資。我們用保健投資和教育投資來度量我國農村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投資水平。采用多元回歸方法對我國人力資本各項投資和農民純收入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研究表明,農民的人力資本投資(教育投資和保健投資)與家庭收入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關鍵字: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農民純收入
中國要攻克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就必須要解決好“三農”問題。“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解決農民增收問題,而農民的增收與農民個人的素質是分不開的。研究表明,農民的人力資本投資與家庭收入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一、相關理論概述
在人力資本理論方面,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和貝克爾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舒爾茨在《人力資本》中將這種綜合能力描述為“人身上的體力、知識、技能和勞動熟練程度的總和。”他在《論人力資本投資》中指出,對人力資本的投資能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人力資本投資最主要的就是教育。[1]
加里·貝克爾在著作《人力資本》中系統地闡述了人力資本與人力資本投資的問題,以及形成人力資本的各類投資及其產生的收益,為人力資本的性質、人力資本的投資行為提供了具有說服力的理論解釋。[2]
經過舒爾茨、貝克爾等一大批經濟學家的長期探索,人力資本理論在經濟研究的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國外對人力資本理論的研究主要包括人力資本概念的提出與界定、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與貢獻、在經濟增長中教育投資的作用、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計算模型以及人力資本投資對個人收入分配的影響等方面。
國內人力資本的研究一方面是傳播人力資本理論并對理論本身進行大膽的探索;另一方面是利用它來解釋一些經濟現象。
目前針對農村人力資本的研究主要集中農村人力資本概念的界定、我國農村人力資本的現狀特征、農村人力資本的培育和開發、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政策和建議等理論研究方面,我國的一些學者在人力資本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農村人力資本的定義。本文比較贊同徐麗杰的觀點,他認為農村人力資本“是指通過教育培訓、健康投資、遷移投資等形式形成的、凝結在農村勞動力身上的,以農村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表示的非物質資本。”[3]在農村人力資本投資與農民收入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實證研究方面主要的研究成果有:白菊紅運用Mincer收入函數模型對教育和農民收入進行靜態考察,得出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與家庭收入呈正相關[4]。許能銳、傅國華通過定量研究,分析了海南農村人力資本提升對農村人口收入的作用,其主要考慮了教育水平和農村人口的工齡對農村收入的影響[5]。張興杰、張沁潔通過對12個省份農村的家庭人力資本結構,即家庭規模、家庭成員的年齡和性別特征、教育程度,勞動力數量、勞動力職業和技能掌握因素,與農村內部貧富差距形成之間相關性的實證分析 [6]。
這些研究成果,為后續研究做出了較好的理論鋪墊,但研究內容不夠完善。實證研究中對人力資本投資存量的核算因素不統一。
人力資本投資的形式具有相當廣泛的多樣性,根據國內著名學者葛玉輝的總結,人力資本的投資形式至少有以下幾種:保健投資、教育投資、職業培訓投資、人力遷移投資和信息投資等[7] 。
我們結合農村實際,綜合考慮農村人力資本形成的各個途徑,本文認為,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主要包括以下兩種形式:保健投資和教育投資兩種主要形式。
二、我國農村人力資本對農民收入增加的實證分析
(一)定性分析保健投資和教育投資與農村人均純收入的關系(圖1、表1)
(二)實證研究
1. 數據說明
本文主要是用保健投資和教育投資來度量農村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投資水平的,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保健投資和教育投資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在衡量保健教育投資時,將醫療、衛生、衣食住行等項服務計入保健因素中,文教娛樂等等治理活動加入教育投資中,這里的教育既包括正規的學校教育也包括職業培訓等。
2. 建立模型
因此本文以我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作為被解釋變量Y,全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保健投資作為解釋變量X1,全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投資作為解釋變量X2,建立二元線性回歸模型:
3. 實證分析
取1980年—2009年我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保健投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投資的數據,利用EViews軟件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得到的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投資、保健投資的回歸分析
從解釋變量符號及t值顯著性檢驗可以得出保健投資X1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Y成較顯著正向影響;教育投資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Y成顯著正向影響。
4. 實證結果分析
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投資、保健投資存在線性關系, 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投資、保健投資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有顯著影響
(1)保健投資X1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Y成較顯著正向影響。
就個人角度而言,增加其衛生、保健方面的支出會增加其健康資本存量,延長其壽命及壽命期內“無病工作時間”,并提高單位時間的工作效率。
(2)教育投資X2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Y成顯著正向影響。
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投資中最為核心的組成部分,教育主要通過以下四個方面改善和提高受教育者的人力資本水平。一是通過受教育者的技能得到提高從而做得比別人更快更好;二是通過受教育者的認知和判別能力得到改善從而面對各種可供選擇的機會,從而做出更有效率的選擇;三是使受教育者培養更好的發明創造能力;四是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形成那個良好的道德品格。因此,教育越發達,農民所蘊含的生產能力或經濟能量也就越大。
三、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言對策
(一)存在問題
1、農村教育投資不足
首先是資源分配不公平,農村教育經費短缺,教學質量偏低,使學生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這些都嚴重阻礙農村青少年的人力資本的積累[8]。
其次是我國農村勞動力接受農業技術培訓的比例普遍偏低,人力資本的質量嚴重不高,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生產力的提高,阻礙了農民的增收。
2、農村醫療保健投資不足
以前農村地區的公共預防保健服務非常薄弱,預防機制不健全、人員配備不足、醫患關系緊張等,隨著農村醫療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實施,農民的健康狀況水平呈良好的狀態,新農合制度保障,程度目前仍然較低,還不能滿足農民對補償受益度的期望。
(二)對策建議
根據Eviews實證分析,教育投資和保健投資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顯著影響,所以我們政府需要加大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力度,有效提高農村家庭人力資本的教育投資水平。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保證農民基本的衛生保健條件,改善農民健康狀況,提高農民身體素質,提升農村家庭人力資本存量。
下面從教育投資和保健投資兩方面來就增強人力資本的投資,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1.政府應該將公共教育投資的增量適度向貧困地區農村傾斜,因此政府應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投資力度,保障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并強化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專項管理[9]。改善農村教育設施和師資隊伍,不斷改善基礎教育辦學條件,實施優惠政策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支教,積極培訓原有師資,真正由政府承擔起義務教育的責任。
2. 在做好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注重義務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的有機結合,加強對農民勞動技能的培訓,讓農民掌握一些實用的生產技術,積極主持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以較小的成本、全新的信息、最快的效益服務農民。從而全面提升農民的人力資本,增加已有的資本積累和優化,推進人力資本的優化升級。
3. 改革醫療保健制度,提高健康資本存量。普及公共衛生健康知識,改善農民健康狀況,提高農民身體素質。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增加農村醫療保健機構的數量,加強鄉鎮衛生人員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村醫療保健從業人員素質,為農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保障。
參考文獻:
[1]西奧多·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吳珠華等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 1990.1
[2]加里·貝克爾.《人力資本理論—關于教育的理論與實證分析》[M].郭虹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7.1
[3]徐麗杰.《河南省農村人力資本形成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論文,2005.
[4]白菊紅和袁飛.《農民收入水平與農村人力資本關系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3(01).
[5]許能銳和傅國華.《海南農村人口收入與農村人力資本實證研究?》[J].中國熱帶作物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4
[6]張興杰和張沁潔.《家庭人力資本結構與農村貧富差距?》[J]社會科學家.2008(01)
[7]葛玉輝.《人力資本原理—給予經濟與管理相結合的視角》[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2010.6
[8]周艷麗和蔡東宏.《海南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現狀及對策分析》[J].熱帶農業工程.2008.(32)
[9]王麗莎.《淺析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現狀及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