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利用產業組織理論的結構分析法,實證分析中國銀行業的產權結構、市場結構的演變以及由此帶來的行業競爭效率的變化。研究發現,我國銀行業的制度變革激活了市場競爭活力,引發銀行業結構的實質性改變,形成國有控股的多元股權結構和競爭性較強的壟斷競爭型市場結構,有效提升了整體競爭效率。
關鍵詞:銀行業;產權結構;市場結構;競爭效率
毋庸置疑,銀行系統是經濟體中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樞紐部門之一。尤其在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的國家,商業銀行扮演了重要的金融中介角色,主導了經濟中儲蓄有效轉化為投資的過程,進而促進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因此,銀行體系的長期有效運轉對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福利具有重要的影響。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國內經濟體制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銀行業經歷了一系列的漸進式變革,取得了引人矚目的發展。從銀行業改革發展的邏輯機理看,競爭性市場是銀行業改革發展的總體導向,而產權結構改革及市場結構調整則是實現改革發展的具體路徑。本文利用產業組織理論的結構分析法,實證分析中國銀行業的產權結構、市場結構的演變及其效應,探討由此帶來的競爭效率的變化。
一、中國銀行業產權結構改革
國有銀行效率低下幾乎是國內外學者研究所有者結構對銀行效率的影響問題得出的普遍結論。過去20年來,許多國家都把銀行所有制改革(或者說國有銀行的民營化)列為重要的發展路徑,包括59個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國家的超過250家的商業銀行都開展了民營化(Megginson,2005),中國也不例外。在經濟體制轉軌背景下,產權制度作為我國銀行業的制度基礎,對我國銀行業的產業組織形態產生構建性影響。
股份制改革之前,國內主要銀行都由(國家或地方)政府全資擁有,也就是說,(國家或地方)政府是改革前國內主要銀行的唯一股東。基于國有獨資這種單一產權關系,國內銀行業成為了典型的“政策性”銀行,多年來(國家或地方)政府要求銀行發放了巨額非商業性貸款,這些非商業性貸款也成為了早期國內銀行業不良資產的主要來源。劉偉、黃桂田(2002)等國內學者認為,中國銀行業的主要問題是國有銀行產權結構單一,改革的側重點是國有銀行的產權結構。
經過境外戰略投資者引進、整體改制上市等一系列股份制改革舉措,目前國內銀行業的股權結構已趨于多元化。截至2010年底,我國銀行業股權結構中,國家股占比53.85%,國有法人股占比6.81%,非國有股占比39.34%。其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五大銀行股權結構中,國家股占比68.19%,國有法人股占比1.36%,非國有股占比30.45%。顯然,我國銀行業的產權結構,已由國有獨資的單一結構演變為國家控股的多元化結構,這也是2004年以來我國銀行業改革的成效之一。通過股權結構多元化來確定最終的產權關系,引入具有豐富經營管理經驗的戰略投資者和現代商業銀行制度框架,從而建立起一個相對完善、有效的現代商業銀行治理結構。
二、中國銀行業市場結構演變
銀行業的市場結構是銀行業發展變遷過程中在內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漸形成與演變的結果,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銀行業發展的現實體現。從某一時點上考察,銀行業的市場結構表現為一個靜態的既定狀況。從歷史的角度看,銀行業的市場結構始終處于動態的演變狀況,其結果導致了金融發展水平和層次的提升。
1、絕對集中度指標分析
絕對集中度比率(Concentration Ratio,簡記CR),簡單的說是指前幾大銀行所占市場份額之和,即
2、赫芬達爾指數分析
赫芬達爾指數(Herfindahl Index,簡記HI),是指一個行業中各市場競爭主體市場份額的平方和。即
其中,n為產業市場中的競爭主體數量,是第i家銀行的絕對規模,X是銀行業市場總規模,是第i家銀行的市場份額。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勒證明了赫芬達爾指數可以用來計量市場份額的變化,即市場中廠商規模的離散度。同時,亦有文獻利用HI的相反值NI(),以更直觀的反映大型銀行對市場的規模控制狀況。如果NI=4,意味著有相當大規模的4家銀行擁有大多數的市場份額。
從圖2可以看出,自1995年以來,資產、存款、貸款的HI值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逐年下降,表明我國銀行業市場集中度均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整個行業的競爭度不斷提升。相對應的,資產、存款、貸款的NI值均逐年上升,分別由1995年的5.33、5.11、4.59上升至2008年的15.64、13.17、18.84,反映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由四大國有銀行寡頭壟斷演變成了國有銀行與股份制銀行共同競爭局面。相比較而言,信貸市場的HI、NI值變化程度最為顯著,反映信貸市場的競爭程度更高,而存款市場的HI、NI值變化較為平穩。
為何會出現上述市場結構性變化?可能的解釋在于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從國內銀行業務特征及收入結構看,信貸業務是國內銀行的主要競爭對象,利息收入是國內銀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由于歷史不良貸款負擔沉重、信貸風險突出,國有銀行的貸款行為更加謹慎。而股份制銀行歷史負擔較少,機制相對靈活,對所謂的優質客戶、大型項目的營銷力度相當大,在信貸業務方面表現出了較強的競爭力,因而搶占了國有銀行不少的信貸市場資源。另一方面,從存款市場看,國有銀行依靠國家信用、網點規模等絕對優勢,仍保持著較大的存款市場份額。反觀股份制銀行,受限于自身品牌聲譽、網點資源等先天性不足,在存款市場上競爭力表現仍然較弱。
三、中國銀行業競爭效率變化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通過國外戰略投資者引進、境內外兩地整體上市等一系列股份制改革舉措,我國銀行業已由國有獨資的單一結構演變為國有控股的多元結構。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引入,為國內銀行帶來了先進的理念產品技術、現代的銀行業務技能和有效的管理經驗技能。兩地整體上市可以引入境內外資本市場對國內銀行的約束機制,適應國際規則,增強國際競爭力及影響力。
國有銀行的所有制改革引發了銀行業結構的實質性改變,激活了銀行業市場競爭活力。隨著國內銀行業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政府管制日趨放寬,以股份制商業銀行為首的非國有銀行機構快速發展,各項集中度指標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市場競爭機制逐步形成。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市場格局的變化趨勢更加明顯,基本形成了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導,股份制銀行為新的增長引擎,以地方性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及外資法人銀行為重要補充,各類商業銀行機構同時并存和競爭的局面。顯而易見,銀行業市場壟斷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已由高度集中的寡頭壟斷結構逐漸走向競爭性較強的壟斷競爭型結構,整體競爭效率有效提升。當然,從現實靜態角度看,當前國有銀行的市場份額仍維持著相當高的比例,反映國內銀行業市場仍然由國有銀行主導控制著,要打破國有壟斷地位并非短期內可以實現。
面對著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國內銀行的競爭行為方式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各家銀行業務開始交叉并逐步形成全方位的競爭局面,商業化的驅動和對利潤的追逐使這種競爭尤其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變得異常激烈。
參考文獻:
[1]Nakane M. I. and Weintraub.D. B..2005. “Bank Privatization and Productivity : Evidence f or Brazil ”.Journal o f Banking and Finance,29,2259~ 22891.
[2]李志輝,國嬌.中國銀行業改革發展的邏輯機理[J].中國金融,2009(01).
[3]劉偉,黃桂田.中國銀行業改革的側重點:產權結構還是市場結構[J].經濟研究,2002(08).
[4]潘正彥.中國金融產業經濟學.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M],2004.
[5]王聰等.中國商業銀行的效率與競爭力.中國金融出版社[M],2009.
[6]姚樹潔,姜春霞,馮根福.中國銀行業的改革與效率:1995-2008.經濟研究,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