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在經濟下行、利率自由化、金融脫媒的大環境下,我國商業銀行粗放型的盈利模式變得不可持續,盈利模式轉型變得至關重要。采用面板分析對我國17家商業銀行2004至2011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從應對風險能力、資本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創新能力、規模及流動性分析其現狀與面臨的問題,得出我國商業銀行必須由利差收入為主的模式進行差異化經營、提高銀行風險經營能力、大力發展中間業務。
關鍵詞:商業銀行;盈利模式;面板分析
一、基于核心競爭力的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解析
金融危機后,經濟增長放緩使得我國商業銀行的貸款質量面臨風險,房地產貸款與政府融資平臺等問題凸顯;保險公司、資產管理公司、信托基金的迅速發展也使銀行作為融資主渠道的地位受到挑戰;銀行客戶也越來越精明,在眾多的選擇中總會尋找成本收益的最優組合;利率市場化也進一步壓縮銀行的傳統利潤空間,這些都迫使銀行傳統以利差收入為主的盈利模式進行轉變。目前國外對銀行盈利模式的研究不多也未形成系統觀點,Maudos J.(1998)通過對西班牙銀行的實證研究發現銀 行盈利模式對其經營效率往往有決定性影響,有效率的銀行利潤率越高[1]。 Carvallo等(2005)對1995~1999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銀行的成本效率實證研究發現,非利息收入可以有效減少傳統銀行的成本[2]。國內對銀行盈利模式的研究也處于起步階段,周強龍、徐加(2008)通過對我國16家全國性銀行盈利模式與效率的實證分析,發現中國銀行業整體效率水平仍然較低[3];顏婧宇(2011)認為,我國商業銀行盈利主要為以批發業務為主的利差收入[4];郭忠軍、鄭方敬、鄭蕾(2012)通過對我國銀行盈利結構的實證研究,指出信貸規模與利差是我國銀行盈利的主要途徑,這種模式的根源在于投資的高增長以及金融市場發展的緩慢,并急需推進利率市場化[5]。國內外大多都從影響銀行盈利模式的內外因素角度研究,但未進一步發掘財務指標背后所反映的銀行競爭能力。
管理大師德魯克曾指出,現代企業競爭的核心是盈利模式的競爭。Mark W. Johnson(2008)從供求角度分析,盈利模式包括顧客的價值選擇與企業的經營模式兩方面,具體包括要素稟賦,企業競爭力,企業業務流程等要素[6]。邁克爾?波特(1985)也指出:一個企業的盈利模式可以分解為設計、生產、銷售、發送等一系列活動,最終形成企業賴以盈利的一條價值鏈[7]。競爭力是盈利模式的核心,文章據此分析,銀行盈利模式就是銀行的持續競爭力。根據銀行經營的三性原則,銀行競爭力主要包括安全性、流動性與盈利性。其中安全性主要為風險應對能力與資本管理能力,盈利性體現在成本收入兩方面,具體為成本控制能力與創新能力,此外由于我國順周期規模擴張的模式,規模也會對盈利性產生影響。最后,流動性也會影響競爭力。對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架構、指標具體見下圖:
二、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面板分析
(一)樣本、指標選取
1. 樣本選取。本文著眼于我國商業銀行,通過對 17 家商業銀行(包括9家上市銀行,其中有5 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以及招行、中信、興業、寧波4家上市銀行,以及其余八家城市商業銀行) 2004 - 2011 年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和面板分析。分析數據來自畢馬威中國銀行業報告,其中部分數據通過Excel計算獲得。
2. 指標選取。
因變量指標:資本收益率(ROE)。資本收益率衡量銀行資本創造稅后凈利的能力,其不僅反映資產的盈利性,也可以反映銀行的盈利杠桿。本文所探討銀行盈利模式中引入了風險因素,所以選取資本收益率更為適宜。
反映銀行風險應對能力的指標:呆壞賬撥備/客戶貸款總額。銀行面臨著信用、操作、市場三大風險,由于呆壞賬撥備的計提一般在凈利潤前,在降低銀行風險的同時也會降低利潤。
反映資本管理能力的指標:資本/存款。資本是銀行應對風險的最后防線,是銀行彌補非預期損失的主要手段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銀行的盈利性。
反映成本管理能力的指標:非利息費用/總資產。由于銀行對非利息費用可以更加主動地控制和管理,模型選取非利息費用/總資產指標可以很好地反映銀行經營成本。
反映資產規模的指標:總資產。規模指標是銀行在網點、客戶、資產上的優勢的體現,也是銀行在業務定位上的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為了提高回歸精確度,選取總資產自然對數作為解釋變量。
反映銀行收入的指標:非利息收入/經營收入。而非利息收入主要反映銀行中間業務、私人銀行等創新業務方面的盈利能力。非利息收入越高則商業銀行創新能力越強,獲利能力越強。
(二)樣本計描述統
(三)模型設定、檢驗及回歸
1. 模型設定。截面數據有時點性,而金融危機后銀行經營狀況有所變化,選擇面板分析數據更全面,更具有動態性。面板數據模型的基本方程表述如下:yi,t= k + αi+ γt+ βi,tXi,t+ εit其中,y 是被解釋變量,X為解釋變量,i 與 t 分別表示橫截面數據、時間序列數據( 在本文中 i =1,2,…,17,t = 2004,2005,…,2011) ,β 是回歸系數向量。截距項是 k + ai+ ri,其中 k 是常數項,ai度量單位個體間的差異,rt度量時間序列上的差異,εit表示誤差項。用面板數據建立的基本回歸模型有 3 種,即混合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這就首先需要對面板數據進行檢驗,以選擇最適合的模型。
2. 模型檢驗。
首先用 F 檢驗判斷應該建立混合估計模型還是固定效應模型。由檢驗結果可知,應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其次用BP 檢驗判斷應該建立混合估計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由BP檢驗結果可知,計算出 BP 統計量的值為54.66,遠大于 0.05 的臨界值,且相伴概率為 0.0000,所以拒絕原假設,可以建立個體隨機效。根據F 檢驗和 BP 檢驗結果可知,既可以建立固定效應模型,也可以建立隨機效應模型。但是究竟哪一種模型,可以通過 Hausman 檢驗來進行分析。由最后一行P值可以看到,從 Hausman 檢驗結果知chi2(6)=46.37 > χ20.05( 6) =12.59,且相伴概率為 0.0000,所以應拒絕原假設,適合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
3. 面板回歸結果。由F檢驗、BP檢驗和Hausman檢驗可以判斷應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其中被解釋變量為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收益率,解釋變量x1為非利息費用/總資產,x2為呆壞賬撥備/客戶貸款總額,x3為資本存款比,x4為存貸款比率,x5為非利息收入/經營收入總額,x6為資產對數,具體方程式為:ROEi,t= C + β1X1+ β2X2+ β3X3+β4X4+ β5X5+ β6X6+ εit
(四)面板回歸結果分析
1. 從銀行風險應對能力來看,呆壞賬撥備/客戶貸款總額與資本收益率負相關,但對資本收益率的影響不明顯,表明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警覺度不高。
2. 從資本管理能力來看,資本/存款與資本收益率雖然正相關但關系不明顯。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一級法人,其資本金根據巴塞爾協議的規定是明確且足額的,但負責具體業務前線的分支行資本金卻未核定明確,當面臨風險時都寄希望于上級銀行的援助,這直接導致了各分支行的資本撥備低于實際應有水平。
3. 從成本控制能力來看,非利息費用/總資產與資本收益率負相關。具體來看,不同類型的商業銀行營運效率是不同的。從整體來看,成本收入比是衡量支出成本創造收入能力的指標,2009-2011年樣本銀行成本收入比呈遞減趨勢。具體來說四大行的收入成本比平均高于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商行,2011年工商銀行指標值為3.4,表示一元成本花費帶來3.4元的收入;建行為3.36,一元花費帶來3.36元的收入。此外,股份制銀行成本收入指標狀況優于城商行。由此可見,四大行規模上的優勢使得它可以更低的成本運營。
4. 從規模因素來看,資產自然對數與資本收益率負相關。從目前狀況來看,自2004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擴張迅速,并且股份制商業銀行如招商、中信、興業等規模擴張速度超過了四大商業銀行。但在傳統的存貸差盈利模式下,簡單的規模擴張所帶來的盈利不是一成不變,隨著規模的擴大,會導致銀行組織機構復雜化、多重委托—代理關系冗長化以及風險傳染效應,使規模效應有U型變化趨勢,規模經濟逐漸轉變為規模不經濟。現在看來規模擴張已不能帶來盈利的增加。
5. 從銀行創新能力來看,非利息收入/經營收入對資本收益率影響不顯著,表明我國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與創新業務對盈利性的貢獻較弱。首先,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收入結構中,凈利息收入占到經營收入的80%左右,且四大行非利息收入比例高于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其中中國銀行的非利息收入最高,主要得益于大量的海外機構支撐下的國際結算業務。四大行非利息收入較高得益于大量的網點帶來的代收代付類業務,技術含量不高。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招商銀行非利息收入較高,是由于招商銀行作為零售銀行的代表,其網上銀行與銀行卡業務帶來的收益。
6. 從流動性來看,存貸款比率與資本收益率正相關。根據人民銀行規定,我國商業銀行從事人民幣貸款額不得超過存款額的75%,這就將銀行貸款能力限定在吸收存款的能力之內,吸收的存款越多,可以發放的貸款才能越多,而且許多創新業務也與吸收存款的能力有關。但目前股份制商業銀行存貸比高于國有四大行,在70%以上逼近警戒線。具體從我國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的結構來看,四大行個人存款與企業存款所占比重接近50%:50%,除四大行以外的大型商業銀行個人存款與企業存款比重接近40%:60%,中小型商業銀行個人存款與企業存款的比重最高,接近20%:80%。
三、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的政策建議
(一)差異化經營,培養自身核心業務
中小型銀行應將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和中間業務服務作為業務模式上的突破,同時為中小企業提供風險管理、尋找投資以及資產管理等中間業務。地區性銀行應以對公中間業務作為業務模式上的突破,并借助對公業務平臺,將其擴展到私人銀行業務,進一步發展服務客戶的中間業務。大銀行要利用自身先天優勢將零售業務作為業務模式上的突破。
(二)主動經營風險,進行全面風險管理
商業銀行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經營風險,銀行承擔風險的意愿,對風險管理與控制的效率直接決定著商業銀行的盈利,現代商業銀行競爭力和經營能力的核心就體現在其風險管理能力上。全面風險管理不僅涉及傳統存貸業務與代理業務,也包括金融市場業務以及表外業務。全面的風險管理要求銀行根據風險偏好與風險承受能力對投資者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的需求設計產品,將合適的產品提供給合適的投資者。
(三)輕資產化經營,大力發展中間業務
單純地依靠規模擴張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也累積了風險。根據資本收益率=資產收益率×資產/資本,可以引入第三個維度“輕資產”來突破二維困境,不依靠規模擴張來實現資本收益的提高[8]。具體來說,商業銀行可以通過電子化以及開展中間服務、證券化降低運營資產。
參考文獻:
[1]Maudos J.Market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in Spanish Banking Using a Direct Measure of Efficiency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Aug.1998.151-153
[2]Carvallo,O,and Kasman,A.,2005. Cost Efficiency in the 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Banking System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 and Money,(15):55-72.
[3]周強龍,徐加.中國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與技術效率[J].金融論壇,2010(6):43-51
[4]顏婧宇.商業銀行盈利模式探析[J].經濟師,2011(8):195-198.
[5]郭忠軍、鄭方敬、鄭蕾.銀行盈利模式轉型與調控路徑探討[J].金融發展研究.2012(8).64-67.
[6]Bouwman H. State of the Art on Business Models[EB/OL].httP://www.telin.nl,2003
[7]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M].華夏出版社,2005/10
[8]朱武祥、杜麗虹、姜昧軍. 商業銀行突圍[M]. 機械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