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農民收入,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障。農村金融是推動農村經濟建設,優化農村資源配置,切實做好“三農”工作的主要支撐。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存在什么樣的關聯,其相關強度有多大。本文以湖南省為研究對象,運用協整檢驗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法,對1990—2010年間湖南省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顯示:湖南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但農民收入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并不存在雙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
關鍵詞:農村金融發展 農民收入 實證分析
1、引言
近年來,“三農”問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的關系問題也成了學者研究的熱點之一。但由于我國學術界對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之間的關系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因而得出的結論也參差不齊。溫濤、冉光和等(2005)[1]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了中國金融發展對農民收入增長具有顯著的負效應的結論。許崇正和高希武(2005)[2]通過回歸分析發現,信貸投資因素對于農村人均收入的影響不顯著,農村金融對于農民增收的支持不足。龐志強、仇菲菲(2007)[3]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得出了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對促進農民增收具有積極作用的結論。婁永躍(2010)[4]發現,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存在正向關系。
通過文獻回顧可以發現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從我國整體出發,分析我國金融發展水平與農村情況的關系。但由于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同時,我國東、中、西部經濟基礎不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從而導致金融支持對不同地區的農民收入所產生的影響存在很大差異。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湖南省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和農民收入為研究對象,通過對1980—2010年間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為湖南的農村金融發展與改革提出相應的可行性建議。
2、湖南省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現狀
2.1 湖南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湖南歷來是一個農業大省,并享有“九州糧倉”、“魚米之鄉”的美譽。改革開放以來,湖南農村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農民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截止到2010年末,全省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達到2676億元,比上年末增加480億元,增長20%;各項貸款1611億元,增加260億元,增長19.9%,存、貸款總量均居湖南省金融機構第2位。
根據Goldsmith(1969)提出的用金融資產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即金融相關率(FIR)來衡量金融發展狀況的觀點。我們用農村信用社存貸總額代替農村金融資產,用農牧漁林總產值代替農村生產總值,計算得出相對應的農村金融相關率以考察當前的農村金融發展情況。結果如下圖2.2所示:
根據Goldsmith(1969)的標準,FIR在0.2到0.5之間的金融結構處于初級階段,FIR達到1以上的處于高級階段。結論顯示:湖南省的農村金融發展并非穩步增長,且農村金融仍然處于中級階段。
2.2 農民收入情況
農民收入增長不僅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同時也是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湖南農村經濟取得了顯著的發展,農民收入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根據湖南統計年鑒1990年到2010年的農民純收入數據顯示,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80年的219.72元增長到2010年的5622元,按當年價格計算,30年累計增長了25.59倍,年均增長率為11.67%。同時也可發現,從1994年的首次突破千元大關,到1997年突破兩千元,2005年突破三千元,再到2008和2010年分別突破四千元和五千元,增長速度越來越快。
但隨著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的同時,城鎮與農村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呈擴大之勢。
如上圖所示,1990年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為1588.64元和 545.69元,兩者之間差距為1042.95元。到2000年,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為6218.73元和2197.16元,兩者的差距增加到4021.57元。而2010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已達到16565.7元,但是農村居民收入僅為5622元,不及城鎮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兩者之間的差距也加大到10943.7元。這就說明湖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農民收入水平低速增長。
3、指標選取與數據描述
3.1 指標選取
本文對湖南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的關系進行分析,采用以下三組指標:
(1)農村金融發展的規模指標
對于農村金融發展的規模指標,目前較成熟的做法是采用農村金融相關率(RFIR)作為衡量指標,即金融資產總量與GDP之比。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采用農村信用社存貸款數據來反映農村金融資產狀況,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代替農村GDP。因此,我省的農村金融相關比率(IR)即為農村信用社存貸款總額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之比。
(2)農村金融發展的效率指標
金融發展效率指標主要指對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在農村金融中,對金融資源的配置主要是把農村儲蓄轉化成農業貸款,進而支持農村經濟增長的效率。因此,與多數經驗分析一樣,本文選取湖南農村金融發展的效率指標(ER)為農村信用社存款余額與農村信用社貸款余額之比來表示。
(3)農民收入指標
本文選用農民人均純收入(NI)來衡量農民收入的增長情況。該指標扣除了農村居民的各項費用和稅金,為可以直接用于投資、消費儲蓄的收入,較真實的反應了農民的實際收入和購買力水平。
3.2 數據說明
本文研究的樣本區間為1990—2010年,所使用的農村信用社存貸款余額、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農民人均純收入等數據均來源于1990—2011年《湖南統計年鑒》、《中國金融年鑒》。湖南省農村金融規模指標和農村金融效率指標的數據通過相關數據整理所得。這些實證分析將借助于Eviews5.0來完成。
4、實證檢驗結果與分析
4.1 單位根檢驗
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因果關系的前提條件是所有的變量為同階平穩變量。如果時間序列非平穩,對其進行回歸就會出現偽回歸現象,對其進行檢驗所得出的結論是不可信的。為了防止偽回歸現象的產生,本文首先對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通過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單位根檢驗方法確定變量的平穩性。其中,檢驗過程中滯后項的確定采用SIC原則。另外,鑒于農民人均收入的絕對數字較大,本文對所有變量取對數,檢驗結果如表4.1所示。
根據表4.1的結果顯示,農村金融相關比率(IR)、農村金融發展的效率指標(ER)、農民人均純收入(NI)的ADF值大于Mackinnon臨界值,說明這四個序列是非平穩的。而經過一階差分處理后的所有序列在5%顯著水平下均平穩,并一階單整。其中,DLnIR、DLnER、DLnNI分別是LnIR、LnER、LnNI的一階差分。
4.2 協整檢驗
由于上述變量都是一階平穩序列,因此,我們可以利用Johansen協整檢驗法判斷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而Johansen協整檢驗是一種基于向量自回歸模型的檢驗方法,在檢驗之前,必須首先確定VAR模型的結構。根據AIC準則和SC準則可以確定最優滯后階數為2。協整結果具體結果如下:
表 4.2 的結果表明:在 1990-2007 年的樣本區間內,LnNI 與 LnIR 、LnER之間存在一個協整關系。這三個變量之間的協整方程為:
LnNI = 4.1640LnER—3.5337 64LnIR
(1.03567) (0.32674)
上述協整方程表明:1990-2010 年間,湖南農村金融發展效率與農民收入增長呈正相關關系,農村金融相關率與農民收入增長負相關。這說明1990—2010年湖南省農村金融發展效率的提高確實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長。但是,湖南農村金融發展規模的擴張卻對農民收入起了阻礙作用。
4.3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由協整檢驗結果可知, LnER 、 LnIR 和LnNI 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關系,但并不能確定金融相關率、金融發展效率與農民收入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此,本文采用Granger 因果關系檢驗方法進一步檢驗三者之間的關系。結果如下表4.3所示:
從檢驗結果可以看出湖南農村金融相關率與農民收入增長雙向都不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說明目前湖南的農村金融發展規模并沒有隨著農民收入的增長而發生改變。即湖南農村經濟的發展并沒有誘導出合適的正規金融的變革。另一方面,農村金融效率成為了農民收入的Granger原因。說明目前湖南的金融發展效率良好,對于農民收入的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相反,農民收入并不是農村金融效率的Granger原因。說明農民收入的增長并沒有給農村金融市場帶來相關的效率,這主要是與湖南農村金融機構將存款轉換為貸款資源的效率低下,同時,大量的存款資源被流向城市金融市場有關。
5、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在 1990~2010年間,湖南農民金融發展規模、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和農民收入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從協整方程來看湖南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對農民收入增長有明顯的正向促進,而農村金融相關率對農民收入增長卻有著負向影響。這充分反應了我國農村的金融發展與農民增收之間存在不協調的事實。針對這個事實,現提出一下幾點建議。
1. 防止農村金融資源流失
湖南作為農業大省,農民收入的增長是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通過實證分析不難發現,現有的農村金融制度以及金融體系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農村金融規模的增長與農民收入的增加呈負相關,說明目前湖南農村信用社的存款余額增速遠大于貸款余額的增速。即農村金融存款資源并沒有很好的為農村、農業所服務,而是流入了城市和非農業產業,從而導致農業貸款供給不足的現象。因此,完善農村金融結構和功能迫在眉睫。只有完善了農村金融體系才能正確的引導農村金融的規范化發展,防止農村金融資源的流失,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2. 發展農村非正規金融
農村非正規金融是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一種有效的融資機制。目前的普遍現象表明,在農村正規金融供給不足的情況下,農村非正規金融作為農村正規金融的補充,其成本的比較優勢對農村金融市場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認為政府應鼓勵金融創新,規范對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監督和管理,給予農村非正規金融合理合法的地位,并在一定范圍內允許農村非正規金融的正常發展,引導農村非正規金融步入規范的發展軌道。
3. 完善農村金融市場競爭體制
有競爭才會有效率,只有在充分競爭的體制下,農村金融才能有效的擴大金融服務,滿足農村金融需求,提高農村金融效率。目前湖南農村金融結構單一,加上農村金融機構的薄利性,導致了目前農村金融效率低下。因此,完善農村金融市場競爭體制,充分發揮農村金融功能是必要的。可以通過發展多元化的農村金融機構,鼓勵發展農村中小型金融機構,開放社會公共投資機構,推行農村利率市場化等措施,促進完善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機制的建立。
總之,要消除湖南省農村現有的供給型的金融抑制現象,最根本的就是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完善農村的金融服務。從資金源頭控制開始,對現有的政策支持以及市場競爭體制進行重新定位與調整,使農村金融的整體服務功能得到強化,最終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從而推動湖南農村經濟的更快發展。
參考文獻:
[1]溫濤,冉光和等.中國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J].經濟研究,2005,(9).
[2]許崇正,高希武.農村金融對增加農民收入支持狀況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5,(9).
[3]龐志強,仇菲菲.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增收的灰關聯分析[J].統計教育,2007,(11).
[4]婁永躍.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問題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