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職能對于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現階段政府職能定位以及政府職能轉變問題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在經濟思想史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都對政府職能進行過研究。本文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關于政府職能理論的梳理和對比,針對我國政府職能轉變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政府職能轉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西方經濟學
政府職能轉變一直是中國成功實現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后亟待解決的問題。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即從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兩個方面繼續推進和完善干預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關于政府職能的基本觀點
以史明鑒,國家以及政府職能學說始終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探討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進程中重點關注與探討的內容之一,梳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關于政府職能的基本觀點,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對國家消亡理論的論述
“國家不是‘被廢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1]國家消亡使國家回歸社會,并作為一個社會管理機關服從并服務于社會。盡管國家消亡具有歷史必然性,但它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只有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打碎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國家,實現共產主義,國家才能消亡。另外,馬克思認為市民社會的不斷發展會產生使國家走向消亡的力量,在此基礎上,他論證了國家消亡的可能性,并強調國家消亡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因此,國家消亡不是烏托邦。
2.對政府職能構成的論述
政府是國家權力的執行者,所以國家職能即政府職能。馬克思主義將政府職能分為對內與對外兩方面的職能。國家的對內職能包括政治統治職能與公共管理職能。國家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在被統治階級內部所實行的一切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措施都是為了維護其政治統治;公共管理職能是政府的核心職能,也是統治階級鞏固其政治統治的重要支撐,具體包括經濟職能、文化職能和社會職能。國家的對外職能包括抵御外來侵略和對外經濟交往的職能。
3.注重政府自身建設,防止公共權力腐敗
防止公共權力的腐敗變質,建設高效廉潔的政府始終是馬克思主義政府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未來社會的構想中,對政府自身建設及防止公共權力腐敗等方面的問題作出了深刻的探討與設想。十月革命勝利后不久,列寧指出“如果不進行系統的斗爭,不改善我們的國家機關,那我們一定會在社會主義的基礎還沒有建成以前就會滅亡。”[2]中國革命勝利前夕,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向全黨發出號召:“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3]社會在進步,但政府自身建設與防止公共權力腐敗的任務始終不能松懈。
二、西方各流派經濟學關于政府職能的基本觀點
政府與市場的制度安排以及對于政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職能界定方面的研究,始終作為貫穿西方經濟學的一條脈絡。西方經濟學者試圖通過“市場機制”與“公眾選擇”縮小政府的職能邊界,政府職能的優化也基本遵循了“守夜型”政府——“干預型”政府——“服務型”的演進脈絡。
1.重商主義關于政府職能的理論
重商主義認為,國家干預經濟活動,是實現財富增長,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也是國家致富的有力保障。反之,國家的強大也是經濟發展和財富聚集的重要條件。因此,重商主義者提出鞏固中央集權,極力主張通過各種立法手段和行政措施保障工商業的發展,進而促使整個國民經濟活動滿足貨物出口和貨幣輸入的要求。
2.古典經濟學關于政府職能的理論
古典經濟學關于政府職能理論的代表觀點是由亞當.斯密提出的,他強調政府職能規范的基本價值標準,就在于成為一個好的“守夜人”,政府職能的作用邊界切不可影響自由市場的運行。古典經濟學在強烈主張經濟自由主義的同時,并沒有排斥政府的作用,而是將政府的職能限制在一個既定的框架之內,政府的職能應僅限于維護法制、保護產權、提供公共產品等領域,強調“有限政府”的概念。
3.凱恩斯主義關于政府職能的理論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的經濟危機,造成了市場的一片蕭條,人們開始懷疑“自由放任”的市場調節,急需新的理論指導實踐。主導“政府干預”的凱恩斯主義應運而生,指出產品供需失衡和失業不是現實生活中偶然的、暫時的現象,而是一種常態。其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導致產品供需失衡和失業,這種情況下單靠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是不夠的,必須在發揮市場調節經濟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實施國家對經濟的有力和有效干預。凱恩斯主義在分析市場不足的基礎上,界定政府的經濟職能,主張以“強力有效”的政府取代“有限政府”。
4.新自由主義關于政府職能的理論
新自由主義主張“自由化”和“私有化”,認為經濟發展離不開市場,因為沒有市場就無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并且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在他們看來,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都只會造成經濟效率的損失。不同的學派其觀點也是圍繞“自由化”和“私有化”展開,比如倫敦學派,公共選擇學派,現代貨幣學派,理性預期學派,以及新制度主義經濟學派。
三、兩種政府職能理論的比較
政府職能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促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西方經濟學者對政府職能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政府職能理論的建設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兩大學派在政府職能理論體系的構建,政府職能的職能劃分,以及政府職能所發揮的作用等方面存在相似之處,但兩大學派在政府職能理論研究視角、側重點、目標等方面仍有不同。
1.兩種理論體系的相似之處
第一,都認識到政府職能應該包括具體的職能劃分。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還是西方經濟學者都對政府職能進行了具體的劃分,將其概括為對內與對外兩方面的職能。國家的對內職能分為政治統治職能與公共管理職能,其中,公共管理職能作為政府職能的核心部分,對外職能分為軍事保衛職能和外交職能。
第二,都強調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是政府職能中的關鍵職能。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還是西方經濟學者都認識到充分合理的運用政府的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對于促進經濟增長,維護國家穩定和實現國家繁榮有著關鍵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經濟基礎對于上層建筑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必須正確發揮經濟和社會職能促進社會發展;西方經濟學學者強調必須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清楚界定政府的職能邊界,實現兩者之間的良好互動是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前提。
第三,都突出政府職能是國家實現宏觀調控的工具。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還是西方經濟學者都強調政府職能對于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性,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政府的參與和推動,只有依靠政府職能才能實現國家的宏觀調控。馬克思、恩格斯強調通過政府職能進行宏觀調控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政治穩定;西方經濟學各流派因為誕生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所以對政府職能與市場關系的認識有所不同,但都重視對政府職能邊界的定位,強調通過政府職能對市場進行調控,進行實現有效的宏觀調控。
第四,都指出要建設高效廉潔政府,把握政府干預的界限。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還是西方經濟學者都強調保證“政府理性”,防止公共權力腐敗。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背景入手,強調要保證無產階級隊伍的先進性,防止公共權力的腐敗;西方經濟學學者認為,市場在經濟運行中存在缺陷,因而需要政府來彌補市場失靈以促進經濟的正常運行,強調應防止政府在這一過程中尋租。
2.兩種理論體系的不同之處
第一,兩種理論體系研究的理論邏輯不同。馬克思主義政府職能理論是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以生產方式演進為視角,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以及資產階級的矛盾運動中分析了政府職能的作用,強調了政府職能的重要性,進而形成了政府理論。而西方經濟學政府職能理論研究是以政府與市場之間的資源配置問題為起點,參考不同時代的經濟環境和背景,再確定資源配置到底是以市場調控為主,還是以政府調控為主,從而形成了相關的政府職能理論。
第二,兩種理論體系研究的切入點不同。馬克思主義政府職能理論是以國家的誕生為切入點,強調國家的存在是為某個特定階級而服務的,必須完善相關政府職能才能實現統治目的,從而構成了政府職能理論。而西方經濟學政府職能理論是從擴大國家市場,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進而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為切入點,強調正確發揮政府職能有利于實現國家的經濟增長,維護國家的穩定,最終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政府職能理論。
第三,兩種理論體系研究的最終落腳點不同。馬克思主義政府職能理論研究的最終落腳點是為了實現人類的共產主義,并指出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國家作為統治階級的工具將隨著階級及階級對立的滅亡而滅亡,取而代之的是國家單純的作為服務于社會的管理機構重新回歸社會,由此突出政府職能的作用,尤其是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的作用;而西方經濟學政府職能理論研究的最終落腳點是為了穩固其統治階級的地位,強調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維護市場的有效性,保證資源配置的效率,進而促進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強調統治階級通過政府職能實現合理的調控,但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政府干預的有限性。
政府職能的演進具有其一般規律性,也具有其特殊性。政府職能理論的演進,就是對如何界定政府和市場“職能邊界”不斷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我們既要遵循馬克思所講的政府職能所具有的一般規律性,也要借鑒西方經濟學者提出的針對不同經濟發展階段處理政府職能邊界的建議,結合中國發展的實際,探索建立我國政府職能建設發展過程中的政府職能理論。
四、現實意義及啟示
現階段我國正處在改革的深水區,如何更好的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目前政府宏觀調控的重點。通過比較可知,現階段我國應堅持以馬克思經濟學的政府職能理論為主體,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借鑒西方經濟學的政府職能理論,結合社會的現實變化,建立新型的政府職能理論,推進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實現干預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首先,新形勢下我國政府職能的轉變必須堅持黨的十八大精神,從根本上推動民主法治社會進程。通過完善頂層設計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繼續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切實實現政府與市場的分離,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其次,利用政府的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充分發揮政府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但要清楚界定政府職能的邊界,維護市場自身的有效運行,防止政府對于市場的過度干預,避免相關部門及政府官員的尋租行為和腐敗行為的發生。
再次,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大部門制改革[4],堅持簡政放權,降低行政成本。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
最后,努力促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面整合和配置資源,實現經濟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從依靠“人口紅利”轉向依靠深化改革形成的“制度紅利”,積極拉動國內消費,實現經濟的內生增長,促進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 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列寧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 列寧.國家與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劉磊. 西方經濟學發展中的政府職能轉變及其實踐意義[J].經濟研究導刊,2010(1).
[6]. 劉華. 西方主要經濟學流派關于政府職能的理論論述及實踐啟示[J].科學.經濟.社會,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