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尤其是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遇到了巨大危機,一大批企業甚至是過去王牌企業都受此沖擊而破產,而國有壟斷企業的不斷擴張也在擠壓著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對中小企業的發展造成更加不利的影響。本文將通過分析國有壟斷企業擴張發展利弊及對中小企業發展的影響現狀,以此提出合理化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國有企業 中小企業 壟斷
前言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國有企業在經濟發展的主體地位。國有壟斷企業(例如中國石油、國家電網等)因關系到國家安全、國家經濟運行命脈而成為國家重點投資和建設企業,而中小企業作為我國經濟主體的重要補充,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起到了巨大作用。然而,由于我國對中小企業在融資、土地、資源和環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勞動力市場呈現出的回流現象,再加之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并且遭受了2008年底金融危機的沖擊,受美國加壓而導致的人民幣升值等原因,這些都對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國有壟斷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主體,在融資、環境資源、法律法規、人才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保障,雖然同樣經歷了上述各種狀況,但卻未對國有企業產生破壞性影響。
一、國有壟斷企業發展狀況研究
在我國,國有壟斷企業是指我國中央政府參與控制的企業,其行為由政府意志和利益決定,其設立通常是為了實現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對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起著調和作用,其涉及石油、電力、郵政、航空、煙草、銀行等行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國有壟斷企業發展規模不斷壯大,影響力不斷擴大,但是,近些年來,在報刊、網絡等媒體上紛紛出現了“國進民退”的言論,其觀點認為,中小企業承擔著解決就業、改善人民生活等重任,但國有企業擴張發展對中小企業產生了不利影響,限制了中小企業重任的發揮。下面就利弊兩個角度來淺談一下國有壟斷企業的擴張發展。
1、國有壟斷企業擴張發展的優勢
國有壟斷企業由于壟斷價格而產生高額的壟斷利潤,隨著其資金逐漸雄厚、產業不斷夸大,國有壟斷企業將其閑散資金投入到了能夠產生高額回報的行業,例如房地產行業,對于國有壟斷企業這種多元化經營,李祥茂、朱靜[1]通過單因素分析和相關系數分析得出結論:國有壟斷企業擴張發展的綜合影響是利大于弊。
(1)國有壟斷企業是我國經濟的中流砥柱,其擴張發展所提供的資金是我國各項經濟事業發展的基本保障,同時為國家進行宏觀調控提供了資金支持,保證了我國經濟運行安全。
(2)國有壟斷企業是抗衡跨國公司的主力軍。中國入世以來,國際大型跨國公司大舉進攻中國市場,由于在技術、質量、規模等方面存在顯著差距,我國中小企業尚不能與之抗衡,國有壟斷企業才是抗衡跨國公司的主力軍。
(3)大型國有壟斷企業仍是出口創匯的主要力量。中國石油、中國電信等國有壟斷企業紛紛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國進行投資。截止到2012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已經達到33115.89億美元,國有壟斷企業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國有壟斷企業擴張發展的劣勢
國有壟斷企業往往意味著某一行業壟斷的存在。雖然國有企業造成的壟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所在行業的正常運轉,但其往往具有以下幾個弊端:
(1)國有壟斷對市場效率產生嚴重影響,主要是由于政府管制而產生的行政壟斷和價格扭曲引起的[2]。
(2)國有壟斷導致國有企業缺乏創新的源動力。國有企業憑借其壟斷地位通過制定壟斷價格就可以為其帶來源源不斷的利潤,于此同此,國有企業往往會滿足現狀,不再通過技術創新來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3)國有壟斷容易滋生腐敗毒瘤,這不僅影響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使政府信用遭到損害,失信于經營者。
(4)國有企業實力強大, 對其所在領域形成了強大的進入壁壘,對中小企業可能進入的領域產生了高額成本和巨大風險。
二、中小企業發展狀況研究
國際普遍認為,中小企業將是21世紀經濟發展的主角[3]。在我國,中小企業對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中小企業發展遇到許多障礙,其表現如下:
第一,中小企業資金薄弱,籌資能力差。資金是企業發展的血液,在其發展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統計數據顯示,當前信貸70%—80%都投向了國有企業,廣大中小企業所得信貸不足20%。
第二,中小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創新是中小企業生存、發展、壯大的內在動力。造成中小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的因素有許多,例如科研風險比較大,中小企業人才缺乏在開發人員數量和質量發面存在缺陷,信息情報落后,觀念落后等。
第三,中小企業才人流失嚴重。近些年來,尤其是金融危機以后,國有企業依然是大多數就業者夢寐以求的地方,然而隨著國家鄉鎮農村和西部開發政策的變化,許多就業者選擇在家鄉或到西部就業,造成了中小企業人才匱乏危機。此外,由于中小企業發展潛力不明顯,難以留住和吸引優秀人才。
第四,法律法規不健全。近些年來中小企業的發展困境逐漸引起了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但是在法律法規的制定上依然不夠健全,例如困擾企業的融資難問題,這依然需要國家法律制定部門制定相關法律幫助其拓寬融資渠道。
三、國有壟斷企業擴張對我國中小企業的影響
1、研究現狀
在我國,目前對國有壟斷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狀況的研究,其數量已經眾多,而且涉及到各個角度,例如供應鏈研究、企業社會責任、融資渠道研究、績效研究等,但都是從孤立的角度來看待每一個問題。目前對于國有壟斷企業發展對中小企業的影響主要從兩個角度進行研究。
一是基于壟斷理論作出的分析。認為當前我國存在的壟斷現象主要是行政壟斷[4],政府由于各種原因并沒有將原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對資源的控制權和調配權讓渡給市場,形成的行政壟斷已經嚴重危害市場對資源的配置效率[5]。政府壟斷經營管理模式使政府利用利用壟斷權力控制價格,謀求個人或者集團利益,從而損害公眾利益[6]。國有壟斷對市場效率影響,主要是由于政府管制而產生的行政壟斷和價格扭曲引起的。行政壟斷不僅影響了市場經濟秩序的形成,而且不正確的政績評價制度和利益驅動也是導致行政過度干預經濟的原因[7]。
二是從不同角度進行的實證分析。壟斷國有企業除了表現在許多本應向市場開放的行業強制性關上大門外,還表現在處于產業鏈上游的生產要素領域的壟斷國有企業對民營經濟的歧視性對待。而且根據各地區的數據分析發現,國有部門規模越大,地區經濟增長率越低。我國上市公司研究則發現,行業壟斷度與公司收益之間存在線性正相關以及非線性的“倒U型”效應,即行業壟斷在整體上為公司帶來更多的壟斷收益,但是這種收益在壟斷程度增加到某一臨界點之后開始下降,這說明壟斷對于公司收益存在“雙刃劍”效應[1]。中國因市場勢力而形成的壟斷價格對行業收益率的影響仍然很小。
2、國有壟斷企業擴張對中小企業影響
2008年,在應對金融危機時,我國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國家推出的4萬億投資,大多數流向了的壟斷性國有企業,例如鋼鐵行業、船舶制造業、石化業等,使這些企業的資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對其他類型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造成了更大的競爭壓力。國有壟斷企業的擴張,至少在以下五個方面對中小企業產生了不利影響。
一是盡管我國每年的新增貸款規模增長迅速,資本市場融資、債券融資、票據融資等的規模也出現大幅度增長,但新增資金的絕大部分進入了國有壟斷企業,而中小企業的融資規模沒有得到太多改善。2009年前三個月,全國信貸規模總量增加了4.8萬億,其中中小企業貸款增加額度只占不到5%。部分銀行存在重大輕小的傾向,個別銀行設定最低注冊資本貸款規定,這恰恰斷掉了中小企業融資主渠道 。因此,中小企業融資難,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突出問題。
二是部分行業的確出現了“國進民退”的情況,在房地產業、金融、煤炭、石化等領域,最典型的是央企通過購并進入房地產開發,中石油、中石化兼并了大量的民營加油站等。此外,個別地方政府為控制煤炭、某些重要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采取強行收編中小企業的辦法進行整合,也使一些中小企業從這些領域中退出。
三是具有寡占型地位的資源類和服務類國有企業,不僅對資源價格和服務價格有很大的影響力甚至決定權,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市場地位,完全可以通過壟斷價格獲取高額利潤,把本應由中小企業分享的利潤,集中到國有壟斷企業。而大量需要這些企業提供原料、能源、資金、運輸的中小企業,不僅往往要以較高價格獲得原燃材料和服務,還可能附加預付貨款、延期付款、限定數量和時間等額外條件。而中小企業一般生產的都是競爭比較激烈的產品,受市場需求制約,不可能通過漲價方式將這些成本轉移出去,利潤空間被大大壓縮。
四是在不少一般競爭性領域,一些國有企業或者利用政府的政策、資金和項目支持,或者利用行政力量,或者利用壟斷性產品和服務,進入一般競爭性領域,如利用掌握的石油資源向銷售環節滲透,利用掌握的資金優勢向房地產、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拓展等等。這種擴張行業,實現由產品壟斷向產業鏈壟斷推進,使自然壟斷性企業或一般企業也變相成為行政壟斷性企業,讓中小企業難以與之競爭,發展信心受到很大挫傷。
五是國有壟斷企業的收入增長過快,對中小企業的人才、用工產生了很大沖擊。目前國有壟斷企業職工收入至少是一般中小企業員工平均收入的一倍以上,許多國有壟斷企業的職工收入是中小企業的幾倍。國有壟斷企業的高收入和相對強度更小的付出,不僅吸引了各種優秀人才,而且對中小企業勞動成本的迅速上升起到了強烈推動作用,使我國具有的制造業成本相對低的優勢正在喪失。
四、 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國有企業擴張發展改革思路
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創造更加公平和充分競爭的良好環境,讓更多生產要素能夠在市場機制作用下被配置到更具效率的企業,然后從國有企業和中小企業發展弊端方面進行相應的改革。
首先,必須在明確國有壟斷企業功能定位基礎上,嚴格限制這類企業進入的領域。雖然國有企業的功能定位是一個討論多年并且基本明確的問題,即增強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力,保障國計民生,甚至還列舉了哪些行業屬于這一范圍。但當涉及到具體行業或產品時,究竟哪些屬于這一范圍,在認識上差距很大,由此導致政府有關部門缺乏引導和監督標準。同時,國有壟斷企業的經營權擴大,再加上我們對其實行以保值增值為核心的效益考核,并且將利潤與經營者和職工收入直接掛鉤,使這些企業在經營中要么利用壟斷地位提高產品或服務價格增加盈利,要么將資金投向盈利高的行業,造成國有壟斷企業的經營利潤越來越多,經營范圍越來越寬。對國有壟斷企業進入的領域,不能簡單地用關系國計民生作為標準,因為我們現在對關系國計民生領域的界定,缺乏明確的界定。
其次,改變國有資本的利潤和保值增值考核方式,原則上實行責任制經營。國有壟斷企業只能進入“新36條”明確的經營范圍,那么,國有資本的收益可能比較低,許多經營項目甚至長期處于虧損狀態。對于這類經營業務,原則上不再考核利潤指標,甚至不一定要考核保值增值指標,而是根據經營內容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考核辦法,以責任制考核方式為主。
第三,繼續深入探索國有企業改革措施,尋求國有企業和中小企業和諧發展之路。近些年來,國有企業改革一直是國家探索的重要命題。國有企業需要增強自身源創新能力,通過流創新與源創新的結合,建設支持其發展的強有力的生態系統,確保國有企業發展永葆生機。中小企業雖然處于創新的劣勢地位,但其依然要對經營思想、經營模式進行創新,抓住國有企業為其留出的空間,通過創新來帶動自身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茂祥,朱靜.國有壟斷企業多元化經營績效問題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12:119-122.
[2] 孔東民,肖土盛. 壟斷影響了中國上市公司的績效嗎?[J]. 南方經濟,2011年第01期
[3] 萬興亞. 中小企業成長原理與方略[M],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
[4] 周雨風. 中國國有壟斷企業的危害及治理[J]. 理論觀察,2006年10月
[5] 李慶偉. 比較兩種類型的壟斷對我國市場經濟的影響[J]. 沿海企業與科技,2007年第04期
[6] 張春虎,吳能全. 自然壟斷產業國有企業壟斷經營的弊端及其改革[J]. 現代管理科學,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