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衡陽市“三農”發展基本情況,人行衡陽市中支“創造社”成員深入農村進行務實調研,探尋新型農業生產組織引導農村規模化、組織化、集約化生產上起到的積極推動作用,探索金融創新支持“三農”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建議。
關鍵詞:“三農” 金融支持 對策分析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青壯年農民離土離鄉,大量土地拋荒,糧食進口逐年增加,我國農業生產向產業化、組織化、集約化轉型,農村經濟發展的這些變化對農村金融服務提出了新要求,同時也為農村金融發展提供了新空間。人民銀行衡陽市中心支行積極引導和推動轄內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對轄內新型農業生產組織及金融創新支持情況進行了實地深入調研。調查結果表明,新型農業生產組織在引導農村規模化、組織化、集約化生產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金融政策必須與國家產業政策、財政政策有機聯動,實現創新性突破才能將真正的實惠帶到農民身邊。
一、典型案例
(一)“安邦模式”
1、以技術服務為重點的農業生產組織與服務模式。衡陽縣安邦公司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它以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為核心,以農業科技專業服務為重點,采取“管家”、“幫扶”、“點餐”三種套餐模式,為糧食生產提供育秧供種、測土配肥、病蟲害防治、機耕機插機收、谷物烘干等專業化技術服務,形成完整的新型農業生產組織與服務模式。目前,安邦公司已成功流轉土地近5萬畝,服務面積達20多萬畝。
2、金融支持解決保險、擔保兩大難題。人行衡陽市中支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推出“政策信貸+商業信貸+商業保險”支農新模式,解決了保險難和擔保難兩大難題。一是解決了農業生產“靠天吃飯難保障”的難題。安邦公司與中華聯保簽訂合同,為流轉經營的土地投保自然災害險,農民種田免去后顧之憂。每畝16.4元的保費中,國家政策性保險補貼12.6元,農民僅需負擔3.8元,有效降低保險費率、抵御種田風險的同時,還為銀行信貸資金安全提供保障。二是解決了規模經營“資金借貸缺擔保”的難題。安邦公司利用自身信用,按每200畝貸款5萬元的標準,統一為種植大戶辦理財政貼息商業貸款提供信用擔保,同時對農機、優質稻種植、病蟲害專業防治3個專業化合作社申請銀行貸款提供信用擔保支持。
(二)“石仙路徑”
1、以注重生態建設為目的的新型城鎮化模式。石仙農莊經過10年不懈努力,將曾經窮苦落后的偏遠山村,建設成為新型農村社區、遠近聞名的省生態村,帶動鄰近5個鄉鎮、20個行政村、3500戶農戶走上致富路。農業產業化。以“公司+農戶+基地”模式、“公司+合作社”等多種生產組織方式大力發展種養產業。流轉8598畝土地集約化生產,其中95%為荒山。以優質稻、苗木、能繁母豬、生態雞等特色種養業為基礎,拓展生態旅游、戶外拓展、鮮活冷貯等服務業。農村社區化。村民集中建設居住區,規劃土地用于集約經營,農莊自建自來水管網、水渠等公共服務設施,對村民實施生活保障,每人每年按市價發放500斤稻谷款,為村民購買養老保險,不夠條件按月發放300元生活費。農民職業化。農莊每年為村民提供萬余工時就業崗位,購買工傷、意外傷害險,農民年均收入達8000余元,農民身份逐漸向職業屬性轉變。
2、金融支持實施配套投入杠桿作用方式。針對“石仙路徑”特點,人行衡陽市中支引導金融機構轉變觀念,及時跟進,配套服務。一是與產業轉型、社會資本配套投入。石仙農莊將煤炭貿易收益累計5000萬元投資綠色環保特色農業,農發行、農信社、農行抓住產業轉型過程中社會資本、民間資金大量投資農業契機,創新開拓農業產業化與新型城鎮化建設“藍海”業務,累計發放公司及個人固定資產抵押貸款、合作社農戶聯保貸款、山地林權抵押貸款、小額農貸等各類貸款3000萬元。二是與產業政策、財政政策配套投入。在國家扶農助農產業政策和補貼措施基礎上,2008年,石仙種養合作社爭取特色養殖財政補助42萬元,農信社配套貸款100萬元,用于擴建良種養豬場;2010年,石仙村爭取農業綜合開發立項扶持資金105萬元,農發行貸款260萬元,修建高標準河堤與灌溉基礎設施,支持“三農”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
(三)“廟山經驗”
1、以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作物為主導的專業合作社模式。2012年,常寧市羅橋鎮廟山村種植大戶陳玉榮發起組建御園專業合作社,投資260萬元,流轉土地300畝,采取“基地+農戶”模式因地制宜種植食用和藥用價值高的農山百合,帶動全村農民脫貧致富,年利潤達150萬元。
2、金融支持以信用為突破口轉變服務理念。針對廟山村是信用村、86%的農戶被評為信用戶的特點,人行衡陽市中支引導金融機構轉變信貸服務理念。一是信貸理念由側重抵押擔保向農戶信用轉變。農信社依托信用村、信用農戶長期信用檔案記錄,在缺乏有效抵押擔保情況下,權衡貸款項目的自身效益與還款保障條件,向種植大戶發放60萬元信用貸款。保險公司承保百合種植的自然災害險。二是信貸服務由側重貸前審查向貸后風險管理轉變。農信社加強貸款后續跟蹤與風險管理,建立專門信貸項目電子服務檔案,跟蹤生產經營狀況,實時監測項目資金流,及時掌控和化解信貸資金風險,確保貸款本息順利償還。
二、成效初顯
近年來,農村勞動力短缺、農業種植規模小、效益差,復種指數逐年降低、荒田增加等加劇了“三農”矛盾,“安邦模式”“石仙路徑”、“廟山經驗”為破解“三農”發展瓶頸不斷探索新方法。
(一)破解了傳統農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勞。“安邦模式”種田,育秧、犁田、配肥、插播、殺蟲、收割、烘干等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可享受專業的機械化、科技化服務,大大減輕了單畝生產勞動強度,吃公司“套餐”的農民只需做好日常的田間管理。
(二)破解了傳統農業“不能跨行業生產”的界限。“石仙路徑”建設,社區農民既可在農莊從事傳統農業種養業,又可在農莊的賓館、飯店、戶外拓展訓練營、CS真人實戰基地做服務工作,還可以在農莊原有的煤炭廠打工,整個農莊跨一、二、三產業運作,以工業反哺農業,以農業帶動服務業。
(三)破解了農民種田“一年到頭少收益”的貧窮。“廟山經驗”生產,專業合作社為農民種植百合提供種、產、銷一條龍服務,大額農戶信用貸款解決了百合種植成本投入高的難題,每畝百合純利潤可達5000余元,農民規模種植收益超過城里人不是奢望。
三、制約因素及對策建議
新型農業生產組織模式在發展過程中,資金缺口問題一直存在,制約其加速發展,產業發展急需金融機構信貸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保障體系建設等急需國家政策支持。
(一)制約因素
1、農業生產經營自身條件受限。農業生產存在先天弱質性,生產周期長、易受自然災害影響。村、組、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生產組織既不是法人又非自然人,不符合信貸授信條件,偏零散、資本少、規模小、缺少抵押物,相對風險更高。
2、信貸需求培育體系尚不健全。衡陽市目前沒有專門的農業擔保機構,更沒有專業的評估機構,直接制約著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發展壯大;農業保險品種、投保時間、投保覆蓋率等受政策影響保障功能尚未充分體現;部分企業和農民誠信意識不足,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較為緩慢,已成為制約信貸培育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
3、農村金融產品服務創新不足。?目前,金融機構對“三農”的貸款中,信用貸款很少且額度很低,主要為抵押貸款,抵押物仍以土地、廠房為主,品種單一。林權抵押貸款、農產品抵押貸款等抵質押方式由于抵押物的流動性限制和自然風險,價值低估嚴重,其發放規模有限;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如農業科技企業的專利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在價值認定上存在一定困難,評估也有難度;應收賬款質押貸款因違約風險較大,且缺乏相應的風險分擔機制,貸款要求嚴格擔保,抵押率較低,融資成本較高。
4、支農惠農政策聯動效應不佳。近年來,國家為保障農業生產,采取了一系列支農惠農補貼政策,從免農業稅、種糧直接補貼、最低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到農業保險補貼、小額擔保貸款貼息等。但據調查,財政貼息遲遲不到位情況很嚴重,財政支持風險補償機制還未建立起來,這一系列原因造成金融支持力度嚴重降低。加之政策宣傳不到位,農民對國家一系列扶農助農補貼政策、銀行貸款政策知之甚少,也弱化了政策實施效應。
(二)對策建議
要支持新型農業生產組織可持續發展,必須從農民切身利益出發,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投入。金融業要在構建立體的、適應農業經濟發展的金融服務體系基礎上,積極轉變經營理念,創新金融產品和模式,提供貼身產品,貼心服務,實現與產業政策資源和財稅政策資源的配套支持。
1、加大基礎設施、保障體系建設投入。要更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橋梁、水庫、電網、自來水管網、通訊設施、然氣設施等的投入。完善農村社保、醫保體系,政策向農村傾斜,增加政府補貼和資助比例,減少個人繳費比例,普及新農保、新農合。
2、加緊農村立體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一是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充分發揮其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生力軍作用。二是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農業資源開發項目的資金支持。三是鼓勵并規范民間融資的發展,發揮其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的補充和輔助作用。四是大力發展農業保險,減少農民承擔市場、自然雙重風險壓力。五是建立農業政策性擔保機構,實行優惠費率,降低農業產業化擔保門檻。六是建立評估機構,促進加快農村土地確權頒證,使其流轉便捷、抵押合法,提高山林、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禽畜漁養殖等物權評估價值,與其實際價值相匹配。
3、加速農村金融產品、服務模式創新。一是要順應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加快對村、組、專業合作社等生產組織的身份認定,使其符合銀行授信條件,這樣,此類經濟體投資諸如果木種植、觀光旅游業等實業時,除國家政策性補貼外還可以獲得金融支持。二是要貼近農業生產實際開發金融產品,在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基礎上開展信用貸款,提高信用貸款額度;創新符合農村特點的抵(質)押擔保方式和融資工具,拓寬抵(質)押物范圍:如應收賬款質押、專利和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質押、林權抵押、確權土地抵押等;推出適合農業生產特點的保險業務,加強涉農信貸與保險協作配合,支持傳統農業向現代規模農業發展;以供應鏈金融助推農業產業化發展,解決農業生產上下游融資難、擔保難問題,同時減少融資風險,降低融資成本。三是要提供優質服務。根據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新業務發展需要,改進資金支付結算方式,創新結算工具,提供更好的融資和結算服務。四是要建立考核激勵機制。各級政府要建立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和服務考核獎勵辦法,設立專項獎勵基金,提高涉農部門服務“三農“積極性。
4、加強金融、產業、財政政策資源聯動。一是加強財稅杠桿與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落實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農村金融機構定向費用補貼、農戶貸款稅收優惠、小額擔保貸款貼息等政策。二是實行更加優惠的利率政策,對涉農貸款實行差異化下浮利率。三是建立涉農貸款風險轉移、分擔、補償機制。促請地方政府建立涉農貸款擔保基金和獎勵基金,通過財政貼補大力發展農村政策性保險,提高風險撥備率,并在稅收上予以優惠。四是建立交流合作平臺促進政銀農對接,建設網上金融資源流轉平臺,建立農業項目資金需求信息數據庫,實現金融資源運用方便快捷。
5、加快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步伐。一是加快建設農村信用體系。以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為依托,采集、建立信用檔案,進行動態管理,增強農民信用意識。為涉農金融機構拓展信貸服務范圍、增加信貸投放提供完善的征信保障。二是普及農村金融知識和惠農政策。讓農民了解貸款政策、信貸產品和金融服務,了解農業保險知識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內容。向農民普及國家支農惠農政策,將各項補貼的申請條件、內容、金額、流程等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宣傳手冊,讓宣傳更接地氣,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