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農戶金融需求為視角,采用問卷入戶調查方式,從農戶融資的現實需求和農戶信貸供給的現狀入手,探究農戶資金需求及其約束條件,分析探討金融支持農戶增收、優化農村金融體系,降低農戶融資成本的發展途徑。
關鍵詞:農戶;融資需求;差異性
一、農戶融資需求的基本特征
本次調查選取懷化沅陵、麻陽、芷江、新晃、洪江5個縣(市)的10個行政村, 以及縣域15家涉農金融機構為主要調查對象,采取抽樣調查和實地調查的方式對500個農戶家庭和15家金融機構進行了逐個調查。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15份,收回問卷515份,有效問卷515份,其中普通農戶113戶、養殖戶145戶、個體經營戶143戶,務工戶76戶、其他戶23戶。數據基本反映了懷化轄內農戶融資行為,對進一步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創新提供了翔實證據。
(一)農戶融資需求旺盛
調查中,當問及“您家在生產生活及其他活動過程中是否需要借款”時,有357戶回答“需要借款”,占調查戶數的71.4%,其中種植戶75家,養殖戶118家,個體經營戶113家,務工戶41家和其他戶10家;只有143戶回答“不需要借款”,占調查戶數的28.6%,種植戶38家、養殖戶27家、個體經營戶30家、務工戶35家和其他戶13家;其中,不需要借款的農戶自有資金已能滿足現在生產生活需要的54戶、沒有借款習慣的51戶、沒有好發展項目的41戶、其他7戶。從借貸戶看,種植戶需要借款的占該戶數的66.4%,養殖戶占81.4%,個體經營戶占79.0%,務工戶占53.9%,其他戶占43.5%。這一結果說明,懷化大部分農戶都具有融資需求,特別是養殖、個體經營戶和種植戶他們在生活生產經營面臨著明顯資金短缺,即融資需求的頻度比較高,養殖、和種植戶還伴隨著大量的農業保險需求。以勞務收入為主的農戶對貸款需求量較少,但對結算、銀行卡知識、存款利率、人壽保險需求較旺盛。
(二)農戶融資額度小期限長
對357戶需要借款的農戶進一步調查發現,有301戶家庭發生過借款行為,占需要借款戶數的84.3%,其中種植戶62家、養殖戶90家、個體經營戶104家、務工戶36家,其他戶9家;沒有發生借貸56戶,占比為25.7%,其中沒有借到的15戶,擔心還不起,沒有去借的41戶。301戶借貸農戶2012年借貸余額1652.65萬元,平均每戶家庭借貸5.49萬元。其中借貸余額在5萬元以下的115戶,占借貸農戶38.2%;借貸余額為5萬元的142戶,占借貸農戶47.2%;余額在5萬元以上的44戶,占借貸農戶的14.6%。農戶融資以中長期融資為主,其中選擇6個月以內的8戶,占2.7%;6個月—1年的57戶,占比19.0%;1-2年的104戶,占比34.6;2年以上的132戶,占比43.7%。數據反映了樣本區域農戶融資規模小,借貸期限遠長于農業生產周期的長度,表明隨著農村經濟發展,農戶開始逐步擴大生產經營范圍,對生產性投資的力度在加大,購買農資、農機、畜禽以及發展工商業已經成為農民借款的主要用途。
(三)收入水平決定融資規模
調查的500家農戶按戶均收入5萬元以下(包括5萬元)的農戶有215戶,有貸款需求的有146戶,占比67.8%,沒有貸款需求的69戶,占比32.2%。戶均收入5萬元以上的農戶285戶,有貸款需求的有211戶,占比74.0%,沒有貸款需求的74戶,占比36.0%。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農戶,借貸資金也普遍2-3萬元之間。收入超過5萬元以上的農戶,借貸資金一般在7-8萬元,最高的借貸資金為40萬元。從貸款需求來看高收入組農戶的占比超過低收入組,且差距越來越明顯,即收入水平高的農戶借貸規模越大。
(四)融資目的主要是用于生產經營項目
對有融資需求的被調查戶,其融資的主要目的是解決生產性資金不足,比如,購置以生產經營為目的的大型農機具、開辦養雞場、養豬場、種植蔬菜或特種經濟植物、承包果園、承包魚塘等等,特別是近幾年懷化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不斷增多,產生了一些以養殖、果品、蔬菜種植與加工等為主要項目的專業化生產基地,基地農戶的大規模生產和先進技術的引進產生了對外部資金的需求。在被調查的301戶發生過借貸行為的農戶融資需求中,有215戶屬于純粹的生產性需求,24戶的融資需求既用于生產也用于生活,8戶僅用于生活,18戶用于子女教育。說明樣本區域借貸資金用途是生產支出性使用占據著核心地位,在生活性借款上,用于改善生活質量的住房建設成為借款的首要目的,其次為看病,這表明我國農村醫療保險制度還存在很大缺陷,導致農民醫療負擔比較大。另外還有部分農民用于子女教育,這表明農村教育支出在農民收入中占的比重還比較大。
(五)正規金融成為農戶融資的主要方式
調查中,301戶借貸發生農戶,有255戶的借款資金來源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只有46戶的資金全部來源于民間借貸;對46戶民間借貸戶的進一步調查,其中沒有申請貸款的有41戶,申請被拒絕的5戶。申請被拒絕的原因都是因為不能提供有效的擔保物品。在對銀行、信用社申請貸款的難易程度調查中反映,59.6%的家庭認為差不多、27.4%認為更加容易,13.0%認為更加困難。以上結果得益于近年來懷化涉農金融機構特別是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積極擴大對農業、農戶貸款投入的結果。2012年懷化轄內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255.9億元,全年新增20.9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農戶貸款余額97.9億元,全年新增23.7億元,同比增長32.0%。
二、限制農戶融資的原因分析
(一)農戶融資成本過高
正規金融機構,都是商業性機構,追求利潤最大化。農村小額貸款戶數多、金額小,為了有效控制信用風險,涉農金融機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農戶的調查建檔、評級授信和貸后管理等工作,增加了貸款的管理成本。對2012年有過融資經歷的農戶調查融資成本時發現,農戶除了關心能否借到錢,還非常關注融資的成本,農戶普遍反映融資成本較高。信用社貸款利率是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浮動(0.9~2.3)倍。以一年期貸款(2012年7月)為例,基準利率為6.00%,農村信用社可以在5.40%~13.8%的區間內自主確定貸款利率。樣本調查戶的最高利率為14.15%的,最低為6.00%的,貸款利率一浮到頂的有27戶,執行基準利率的僅5戶,基準利率以下的無一戶。對調查樣本的縣域涉農金融機構了解,農戶貸款的利率浮動區間主要集中在基準利率或其以下、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10%以內的為0;上浮10-30%的僅1家占調查機構的6.7%;上浮60-100%有5家,占33.3%;上浮60-100%有6家,占40.0%;上浮100%以上的有3家,占20.0%。調查樣本農戶融資平均年利率水平為10.53%。68.6%的農戶表示不能夠接受目前的貸款利率,僅31.4%的農戶表示能夠接受目前的利率,農戶對利率水平較為敏感,農戶融資成本過高。
(二)農村信用環境不理想
一是在農戶信用評級上缺乏有公信力的信用評價指標,目前農戶信用等級評定體系主要依靠農信社自己選取標準和指標,由農信社與代表一起打分確定,因此存在較大的主觀因素,在此信用評級基礎上發放貸款,容易發生信用風險,形成不良貸款。2012年樣本農戶通過信用貸款的160戶,保證貸款的128,抵押貸款的23戶,質押貸款的7戶,由于缺乏有效的懲戒措施,惡意逃廢信用社貸款的現象時有發生。二是農村抵押擔保體系不健全。在市場環境中,保證機制是金融交易的必要條件之一。依據當前的法律法規,農村房產、農村土地、荒山等承包經營權很難實現交易,在農村金融市場缺乏抵押擔保機制的條件下,必然導致農村貸款風險增加。三是農村保險體系處于起步階段。三農本身的抗風險能力較差,但目前農業保險發展緩慢,嚴重落后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金融對風險控制的需求。同時政府主導的風險補償機制尚沒有建立健全,農戶損失得不到補償,導致農民貸款沒有任何風險補償渠道,由此產生的風險全部由農村金融機構承擔,這無疑加劇了機構的貸款風險。四是農業產業生產周期長,收益低,風險高,從而導致資金向非農業轉移,農村難以吸引外部資金,商業性金融活動難以廣泛開展。不論自然風險或是市場風險,一旦發生很容易超出農戶的承受能力。具了解,由于農戶抗風險能力較弱,樣本區域的15家金融機構,已有8家機構的貸款審批權限已全部上收至上級行。
(三)涉農金融機構服務功能弱化
此次樣本調查的500戶農戶,授信農戶達378戶,占被調查戶數的75.6%;未授信農戶122戶,占比為24.4%。378戶授信農戶中認為達到自己預期授信額度的有194戶,占被調查戶數的51.3%。認為沒有達到預期授信額度的184戶,占比為48.7%;其中,銀行授信額度在5萬元以下的有146戶,授信額度為5萬元的160戶,5萬元以上的僅72戶。這一結果表明,仍有近一半的農戶認為自己的授信額度不夠,農戶授信滿足率不高。同時,據對貸款農戶調查,在信用社辦理貸款業務的有244戶,占被調查者比重的83.8%;到農業銀行辦理貸款的35戶,比重為12.0%;到郵政儲蓄辦理業務的12戶,比重為4.2%。農業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網點較少,服務功能弱化。在接受調查的500個農戶中,認為要簡便貸款手續的有350戶,占調查戶數的70.0%;要求增設網點的47戶,占9.4%;不索拿卡要的12戶,占比2.4%;改進服務態度的60戶,占比12.0%;加強信貸知識宣傳的91戶,占比18.2%。以上數據說明農戶對當地金融機構服務的滿意程度一般,涉農金融機構的服務還需有待加強。
三、相關建議
(一)建立相關機制,確保銀行、農戶實現雙贏
建立小額農戶信貸定價機制,根據資金成本、貸款管理成本、農民承受能力和農村資金市場供求狀況等情況,合理設定農戶小額信貸的價格,保證涉農金融機構經營小額信貸利潤收益的同時減輕農戶還款負擔,以保持農戶小額信貸得長期健康發展;探索農業貸款新型抵押方式,如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的貸款方式,以運輸工具、農業機械、農產品等作為抵押物的貸款方式。拓寬質押物的范圍,可以用農戶與龍頭企業簽訂的訂單作為貸款質押物,探索應收賬款質押方式。加快利率體制改革,逐步建立農村金融貨幣和資本市場,促進農村金融市場體系的創新。靈活的利率機制,將有利于資金的合理配置,滿足不同農戶融資需求以及商業性金融機構在市場上從事金融活動并獲得合理收益和發展的需要;完善擔保方式。
(二)建立服務體系,開發適合農村的金融產品
目前農村金融體系從形態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農村金融體系,但實際上各部金融部門功能不協調也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功能進行重新定位,使農村金融更好的為三農服務。農行應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農村信用社應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保持農村信用社支農金融主力軍作用。郵政儲蓄銀行應擴大涉農服務范圍。適當降低農村金融市場準入門檻,發展多種類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規范發展以服務農村為主的地區性中小銀行,引導各類資本支持發展現代農業。大力發展小額信貸,發展適合農村特點和需要的各種微型金融服務。
(三)加強環境建設, 加快推進農業保險制度建設
加大信用宣傳,使農戶了解到按時還款所帶來的以后融資便利性和聲譽增強所帶來的切實好處,同時要將違約農戶的情況公之于眾,增強信息的透明度,增大其違約的社會懲罰力度。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積極開發不限定單一的生產用途,期限相對較長,具有循環使用特點,同時根據收入來源分期還款的信貸產品。在評估農戶信貸產品的還款來源時不僅要考慮該項信貸投入所帶來的現金流,還要充分考慮貸款期限內家庭總體的現金收入以及消費支出。另外,正視農戶的消費性信貸需求,擴大貸款范圍尤其是增加消費貸款的種類,積極探索農戶消費性貸款的發放方式。進一步建立損失補貼機制。從國家到各級政府應層層建立小額農貸損失的補償制度,在遇到重大(洪澇、地震等)自然災害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小額農貸損失時,由政府組織分級對農村信用社實行一定額度的資金補償,以保證農村信用社在執行國家支農政策時的全法利益。健全農業保險制度,分擔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