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已一周年,一年來,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原中央蘇區77.83億元,比上年增長55.7%1,中央下達補助資金18.3億元幫助改善民生,執行西部大開發稅收政策,蘇區振興如火如荼進行。作為“瑞興于”試驗區之一的于都縣,享有經濟振興試驗區“先行先試”的特殊扶持,金融業如何乘新政策“東風”,先行先試,增強在贛南蘇區振興中的助推作用,促進贛南蘇區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值得有益探討。
一、金融業支持地方經濟現狀
于都縣現有的金融機構16家,包括政策性銀行、股份制國有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地方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保險公司,共有營業網點99個,其中,銀行網點94個,保險分支機構6家,新型金融機構小額貸款公司2家,實現了金融網點縣域全覆蓋,金融業積極推動了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資金來源比較充裕,儲蓄高增長。2012年末,各項存款余額139.97億元,全市排列第三,其中,儲蓄存款余額105.68億元,增長21.4%。2008年-2012年,全縣儲蓄存款年增加1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1.38%,資金來源穩定,存款呈現持續高增長勢頭。
(二)資金運用嚴重不足,存貸比偏低。2012年末,各項貸款余額55.54億元,比年初新增9.53億元,增長20.72%,存貸比39.67%,列全市末位,資金嚴重外流。2008年–2012年,存貸比分別為23.37%、33.86%、37.91%、40.2%、39.67%,比重逐年有所回升。
(三)中小企業間接融資少,直接融資空白。2012年末,全縣中小企業貸款余額12.69億元,占全縣貸款的22.84%,不足三成,票據融資0.22億元,銀行承兌匯票0.66億元,金融支持中小企業明顯不足。同時,當地沒有1家企業通過上市、發行債券、中小企業票據集合等直接融資手段獲得資金扶持,銀行貸款、民間借貸仍然是解決企業資金短缺的主要途徑。
(四)金融服務水平欠缺,重城區輕農村。目前,國有商業縣域分支機構,自主經營決策權小,缺乏靈活性,自主創新不足,上級行推行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與當地經濟發展實際相脫節,加之人員缺少且老齡化現象比較嚴重,對大量的中小微企業和農戶信息無法深入了解。近年來,農村金融取得較大進展,但與縣域經濟發展現實需要相比,金融服務仍存在較大差距,機構網點、ATM自助存取款機、POS機具少,銀行卡使用不方便,金融服務項目有限,農業保險發展進展緩慢,基層農村金融服務尚待改進,不能很好滿足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需求。
二、金融支持蘇區振興發展障礙
(一)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產業差。于都縣域經濟以農業為主導,以中小企業、個體民營經濟和農戶經濟為組成,依靠資源和人力資本,輻射帶動能力弱,工業企業集中以服裝、針織、電子等,以勞動密集型為主要特征,或是依靠鎢、鋅、水泥等資源型開發與貿易,農業產業化規模不明顯,缺乏特色農業產業,縣域中小企業與農村經濟組織普遍存在規模小、底子薄、經營效益不穩定等特征,大部分中小企業產品附加值低,市場飽和度高,競爭力不強。經濟基礎的薄弱必然影響到金融運行的效率和信貸資產的質量,影響了銀行信貸資金的有效投入,從該縣個人貸款占比達75%以上,可見一斑。
(二)優質企業匱乏,融資能力弱。縣域經濟中大多數是中小企業,普遍生產規模小、家庭式作坊及管理,財務報表不夠規范、經營業績不佳、抗風險能力較弱,缺乏有效的第二還款來源保證。加上用于抵押的有效資產少,擔保難,評估、咨詢、登記等費用過高,影響了企業的融資能力。而金融部門更注重企業的資產抵押能否貸款,難以掌握企業的運行情況、管理情況、市場前景及能否長久生存等,銀企信息的非對稱性,導致“兩難”現象發生。
(三)金融創新不足,授信自主權小。據調查,近年來商業銀行加大了對縣域經濟和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但在實際經營中普遍加強了對規模企業、優質客戶的爭奪,壓縮縣域小微企業的貸款,收縮基層機構的貸款權力,實行信貸規模控制,大多數縣級銀行機構只有貸款推薦權,沒有貸款決策權,授權授信額度越來越小,在較大程度上抑制了信貸投放的主動性。同時,為規避與防范風險,商業銀行實行新增貸款“零風險”管理,信貸約束機制阻礙了對縣域經濟的信貸投入。如該縣某行去年發生一筆2000萬元保理業務出現不良,導致今年該行保理業務全面叫停,貸款規模受控,8月末,貸款比年初下降117萬元,同比少增11124萬元。最終導致大部分資金上存到上級行,存款增長加快,貸款有效需求不能滿足,削弱了金融對蘇區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縣域經濟發展呈現嚴重“貧血”。
(四)金融工作機制不暢,接力政策缺。金融機構在推進蘇區振興發展中,尚未形成針對蘇區振興發展的資源共享和工作引導機制,未樹立統一的認識,各自為戰。監管部門、金融部門總部未針對蘇區振興發展出臺可操作細則政策和優惠條件,如:蘇區地方法人信貸調控規模、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機構信貸權限、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先行先試政策等等。地方政府也沒有研究出臺有效地政策措施對金融機構的信貸投入進行激勵。如:金融支持土坯房改造貸款的政策補貼落實、蘇區振興中的項目貸款的激勵政策、促進融資性擔保公司擴大規模,完善補償風險損失等政策文件。
三、助推“瑞興于”振興發展的思索
(一)抓住機遇,提升蘇區經濟綜合實力。要抓住蘇區振興發展機遇,提高縣域工業的產業層次,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縣域工業的競爭力,改變過去縣域經濟工業企業中普遍存在的總量少、規模小,經營粗放、管理滯后的局面。重點培植和建設一批生產規模大、經濟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帶動上下游企業發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支持發展農業專業大戶、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中介組織,促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整合當地鎢、鉛鋅、水泥等優勢礦產資源,做大做強制衣、食品加工、電子業等優勢產業企業,推動礦業、機械電子業、輕紡食品業等地方主導產業加快發展,加快推動風電、新能源動力電池、節能燈管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二)強化信用,提升小微企業軟實力。小型微型企業要改善經營,強化信用,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和管理體制,尤其是財務管理體制方面的建設,提高信息透明度。同時,注重金融知識和信譽觀念的培養,加強與金融機構信息溝通與交流,贏得金融機構的信任和支持,增強金融機構的放貸意愿,不斷在提高信用、減少抵押上下工夫。
(三)優化服務,提高蘇區金融信貸權限。商業銀行要提高支持蘇區振興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制訂出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信貸實施辦法,主動融入、積極服務到蘇區振興發展中去。改革信貸管理體制,合理授權授信,對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內的重點項目優先評審、優先審議、優先配置貸款規模,賦予蘇區縣級支行二級分行部分權限,享有一定限額的貸款審批權,強化縣域銀行業的整體服務功能。鼓勵其根據當地實際進行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先行先試,提升對企業的金融服務水平。大力推動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重點推廣保兌倉業務、國內保理業務、應收賬款質押業務等供應鏈融資業務產品,解決企業有效擔保不足的困擾。
(四)對接政策,推進蘇區振興發展新跨越。一是傾斜貨幣政策。中央銀行在制定貨幣政策時應充分考慮贛南蘇區振興發展實際,區別對待,適當傾斜,適當增加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信貸規劃,并給予存款準備金率下調優惠,引導資金向蘇區回流。商業銀行總行貫徹貨幣政策時,專門給予蘇區分支機構信貸政策和權限,增加貸款增量。二是出臺擔保風險分擔、補償機制政策。地方政府要出臺融資擔保風險分擔補償政策,擴大補償金額,引導現有的民營擔保中介發展壯大,鼓勵其為中小企業融資進行擔保;同時,完善各類信用擔保機構,可探索設立由政府出資設立專門的政策性擔保公司和農業擔保機構,并與商業銀行協作擔保,擴大擔保倍數,提高企業資金運用的時效性和銀行信貸資金的安全性,解決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難的問題。三是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擴寬農業保險品種,在資金、稅收、再保險等方面給予支持,分散農村的金融風險。四是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針對土坯房改造貸款、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引進金融分支機構、鼓勵銀行信貸投入等方面,配套制訂相應的財政激勵政策,促進蘇區振興對接政策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