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2元以下小面額紙幣流通量的大幅減少,硬幣在貨幣流通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硬幣出現了“只投不回”的惡性循環。如何做好硬幣回籠工作,使硬幣流通趨于正常化,值得我們貨幣發行工作者思考。
一、硬幣流通現狀
1、投放大、回籠少。以江西省于都縣為例,于都縣地處贛州西南部,屬典型的偏遠山區縣城,人口約100萬,產業主要以農業為主,受傳統思想及環境的影響,人們長期以來主要以現金結算方式為主,由于近幾年縣域經濟加快發展,貨幣需求量也隨之加大,從而造成流通市場中小面額人民幣緊缺。據調查數據顯示金融機構2006-2009年共投放各種面額硬幣580多萬元,基本沒有回籠。并且每年的投放量以倍數的趨勢遞增,出現了嚴重的“漏斗”現象。
2、硬幣沉積現象較重,硬幣回籠壓力大。抽樣調查的100人中,人平攜帶硬幣量為4.6枚,而家庭存放量約為80至100枚,其他場所存放為10-20枚。由此可見,約65%的硬幣因攜帶、保管、回收等不利因素的影響,長期沉淀在家庭;另有20%被擱置在辦公室等場所,市場中流通硬幣只占總投放量的15%。一方面企業、商家、單位等要求銀行增加硬幣供應量,而另一方面大量硬幣沉積在個人手中,給銀行網點調劑市場券別,保證市場硬幣供應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3、運送成本高,舍小取大。據不完全測算,各金融機構所需頭寸由保安公司負責,運送一次頭寸所需費用為400元,加之保安公司的運力有限,如果調運硬幣,一次只能運送約1萬元共50箱左右。由于硬幣回籠中遇到阻礙,需求量隨之加大,使得各金融機構須不斷增加運輸次數,來滿足市場需求,部分金融機構從成本考慮,為圖省事,不愿調運硬幣,轉而直接調運大面額紙幣來解決頭寸供應問題,造成硬幣供應不足。
二、影響硬幣正常流通的因素
1、硬幣回籠機制不健全。近幾年,金融機構受利益驅動,社會責任意識淡化,各金融機構一味追求利潤,沒有制訂相關的硬幣回籠工作措施,忽視硬幣回籠工作。據調查,上猶縣六個金融機構均未設置硬幣回籠綠色通道,也未將收兌硬幣納入員工業務量考核,從而影響員工兌換硬幣積極性,導致銀行員工推脫或拒兌硬幣的現象發生,促使硬幣再次進入沉積的環節。加之考慮調運款成本因素,商業銀行調運款項次數減少,對小面額票幣調配量小,調運券別偏向大面額人民幣,加劇了零輔幣供給的短缺。更不愿意主動回籠、繳存小面額票幣,原因是大面額票幣整點快、工作量小,提高效率。
2、居民“喜紙厭硬”思想較重。調查結果顯示,喜歡使用小面額紙幣87%,而喜歡使用硬幣僅占13%。究其原因,一是居民對紙幣的偏好短期內難以扭轉。二是公眾不愿接受、攜帶和使用。一方面硬幣重量遠遠大于同等面值的紙幣,不便攜帶,容易遺失。據測算,一箱金額2000元的5版“硬一元”貨幣重量為12.75公斤,同金額“紙一元”的重量僅為1.59公斤,兩者重量相差8倍。在調查中,認為硬幣不便攜帶的比例在90%以上。
3、硬幣流通基礎設施差,硬幣流通不暢。目前,縣域內可供使用硬幣的公共設施幾乎沒有,即便是在城市,硬幣也只是用在投幣電話、投幣乘車等極其狹窄的領域,目前,縣城的使用范圍也僅限于商家找零及銀行支付零星利息。
三、建議與措施
1、強化宣傳教育,改變群眾用幣習慣。要徹底改變硬幣“只投不回”這一現狀,宣傳工作必不可少,人民銀行及各金融機構應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擴大輿論氛圍,引導廣大群眾自覺將積壓的硬幣及時到銀行兌換,提高群眾硬幣回流銀行的意識,促使硬幣流通正常化。
2、建立硬幣回籠獎勵基金,提高工作積極性。各級人民銀行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訂《硬幣回籠考核獎勵辦法》,共同設立硬幣回籠獎勵基金,獎勵基金可由人行貨幣發行費與金融機構繳納的考核基金組成,由考核領導小組每月對金融機構、社區兌換點工作人員硬幣回籠工作進行全面細化考評,獎優罰劣。
3、實行硬幣回籠商業化運作。目前,硬幣回籠工作基本由各級金融機構負責,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遠遠不盡人意,我們可以嘗試借助“兩個網絡建設”中反假工作站(點)及反假宣傳員的作用,在縣城及鄉鎮設立硬幣兌換點,根據《硬幣回籠考核獎勵辦法》,按其回收量每月從硬幣回籠獎勵基金中給與一定的獎勵,以提高回籠硬幣工作的積極性,
4、提高監測水平,科學高效服務社會。人行各分支機構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建立的人民幣流通狀況預警監測體系,根據人民幣供應的時段性特征與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在商業區、人口密集的居民區、農村地區,建立硬幣流通狀況監測點,并對建立的人民幣流通狀況預警監測體系指標進行修訂、完善,人行對銀行、商家、居民的硬幣持有量、需求量數據進行全面分析,根據分析結果確定下月用幣量,并上報中心支庫進行合理調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