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籌融資管理作為一種系統包括了建設資金的籌集、配置、使用監管等諸多環節的工作。從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也逐漸發現,有關籌融資管理水平仍難以適應高速公路項目管理的要求。其所面臨的挑戰包括籌融資平臺管理方面、外源性資金配置方面,以及外源性資金監管方面。因信息不完美和信息不對稱現象的普遍存在,基于工具理性的應對措施將難以全面完善籌融資管理活動。為此,需要圍繞籌融資平臺管理、資金配置管理、資金使用監管、信息化平臺建設等方面進行優化措施的構建。
關鍵詞:高速公路 籌融資 挑戰 優化措施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速公路營運里程的拓展,極大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但從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也逐漸發現,有關籌融資管理水平仍難以適應高速公路項目管理的要求。不難理解,籌融資管理作為一種系統包括了建設資金的籌集、配置、使用監管等諸多環節的工作。但從實踐中所反饋出的信息顯示:目前較為重視資金的籌集,而對于資金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監管則存在不足。這也就構成了本文在挑戰應對中的出發點。
一、高速公路籌融資管理面臨的挑戰
(一)籌融資平臺管理方面
目前從高速公路的資金籌措來看,已經拓展為多元資金供給模式。即包括金融機構貸款、引入社會資金和轉讓經營權等模式,都較好地適應了高速公路項目單位資金投入量大的現實。但在多元投資主體存在的情況下,也因資本的逐利性使然,導致了在平臺管理上面臨著挑戰。
1.籌融資成本方面。一般而言,籌融資成本主要由資金利息和使用資金的機會成本構成,前者成為了籌融資方面的顯性成本項目,而后者則成為了隱性成本項目。特別隨著利率市場化機制的逐步建立,對于單位投入資金量大、施工周期長的高速公路項目而言,則將面臨越來越嚴峻的籌融資成本約束。
2.經營權轉讓方面。經營權轉讓也可以簡稱為BOT模式,這在我國市級高速公路項目建設中經常使用,并在該模式下引入企業前來投資。然而,在規定期限內的經營權轉讓必然提升高速公路服務性費用的金額,這樣將影響到高速公路正常的運營收益。
(二)外源性資金配置方面
上文已經指出,高速公路單位資金投入量大,且施工周期長。據西部某省份的高速公路施工信息反饋,每公里施工經費達到了4000萬元左右。因此,合理配置外源性資金不僅有助于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益,也能減少籌融資過程中的成本支出。然而,因在高速公路項目施工中存在著信息不完美現象,從而嚴重影響到資金配置的合理性。
這里的信息不完美體現在長跨期時段的項目施工,使得不確定性風險逐步增大,而這些風險又通過影響施工進度來降低資金的配置效率。具體而言,不確定風險包括地質災害風險、土地拆遷風險等。實踐表明,對于西部多山地的省份,在高速公路項目施工中往往存在著追加預算的情況,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地址環境的影響。
(三)外源性資金監管方面
資金監管的重點在項目施工階段,而監管的難點則體現在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監管缺位。眾所周知,高速公路項目建設存在著施工規模大,和以項目作業為主導的特點。對于前者而言,受到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制約,使得監管人員難以面面俱到地完成資金監管活動;對于后者來說,則因技術流的不可分性而使得難以界定施工人員在成本控制上的努力程度。這樣一來,在資金使用監管缺位的情況下,便促使了“三超現象”的發生。
以上三個方面的挑戰,需要在財務管理與成本控制契合下的模式中來給予應對,而這也就構成了下文路徑思考的出發點。
二、應對挑戰的路徑思考
通過對三個方面挑戰的認識,應對挑戰的思路需要突破傳統的造價管理模式。不難看出,因信息不完美和信息不對稱現象的普遍存在,基于工具理性的應對措施將難以全面完善籌融資管理活動。
具體而言,路徑思考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籌融資平臺管理方面的路徑思考
根據高速公路所在區位的不同,資金籌措可以來自國家財政和地方融資兩個途徑。對于處于主干線區位上的高速公路項目,因受到財政撥款的支持,在籌措資金上的成本較低,并且資金供給風險也較小。然而,作為支線存在的高速公路項目,則依賴于地方政府的籌融資努力,而在其中,更多地借助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和BOT模式。可見,應對挑戰的路徑思考在這里主要指向地方高速公路建設領域。隨著民間金融機構的陸續產生,以及地方性股份銀行在資產類業務中的出色表現,使得管控以上兩個途徑的資金籌措變得更加重要。因此,破解挑戰的思路也就從規避上述籌融資風險中入手了。
(二)外源性資金配置方面的路徑思考
關于資金的配置效率問題,同時存在于主干線和支線高速公路的修建之中。傳統造價管理已經從技術層面,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資金配置監管體系,而如何應對信息不完美所產生的資金配置失效問題,則構成了這里路徑思考的出發點。上文已經指出,信息不完美現象廣泛存在,且部分不確定風險的發生難以通過概率給予確定。因此,建立彈性的階段性的資金配置模式,則構成了路徑思考的切入點。不難看出,彈性的階段性的配置模式體現了權變管理的思路,對此,在優化措施的構建部分還將具體闡述。
(三)外源性資金監管方面的路徑思考
資金使用監管主要存在于項目施工階段,因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影響使得監管往往處于缺位的狀態。由此,建立財務管理與成本控制契合的模式,則構成了路徑思考的出發點。在具體實施上,應將外圍監管轉換為項目小組成員的自覺意識驅動,即施工人員主動采取節約資金的行動來強化成本控制手段。為此,就需要構建起項目小組利益訴求與成本控制間的關聯性。
三、思考引導下的優化措施構建
(一)針對籌融資平臺管理的優化措施
1.主干線高速公路項目的籌融資方面。在國家加強基礎交通道路建設的背景下,主干線高速公路的籌融資享受到了政策紅利,但正是這種紅利可能帶來資金預算上的漏洞。因此,作為國資管理機構應嚴格審核工程項目造價,確保建設資金數額的合規性。
2.支線高速公路項目的籌融資方面。支線高速公路建設經費來源于地方統籌,而在籌融資方面主要依靠金融機構的貸款。此時,在籌融資渠道選擇上就十分重要,其關系到籌融資的交易成本。筆者建議,可以挖掘地方股份制銀行區域草根性的優勢,以及借助政策性銀行的資金供給。特別對于前者,可以采取債轉股的形式來增強地方股份制銀行支持地方交通建設的熱情。
(二)針對外源性資金配置的優化措施
根據奈特的觀點,高速公路項目的建設風險可分為確定性風險和不確定性風險。前者可以依靠實踐經驗通過概率給予表達,而后者則無法利用概率給予確認。因此,在優化措施上也需要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1.確定性風險下的優化措施。對于自然氣候、地質條件因素所導致的施工進度延緩,則將增大項目建設中的人工成本支出。針對這一可以預測的風險,應在項目經費預算上給予彈性,即按照1.2的比例進行估算。其中,0.2便構成了應對確定性風險的應急資金。
2.不確定性風險下的優化措施。難點就在于不確定風險,這在很多時候是人為造成的。因此,可以引入資金配置的“滾動計劃”,將施工階段劃分為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子階段,針對近期子項目建設給予資金配置的精細化管理,在此基礎上確定下一階段的資金配置金額。
(三)針對外源性資金監管的優化措施
高速公路項目施工過程中資金監管受到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影響,這成為成本控制缺失的重要誘因。因此,需要建立起施工人員與資金節約之間的利益關聯性。
1.常規功能。上文中已經指出,需要建立施工小組與成本控制間的關聯性,并為此完成了施工經費的下放,但在委托代理關系下,卻不能排除一線施工小組成員實施機會主義行為。因此,便需要在績效激勵和懲戒制度下,通過結算來量化項目施工的成本控制效果。
2.倒逼功能。正是通過結算量化了施工小組的整體努力程度,從而在趨利避害的人類行為選擇中達到了成本控制績效。可見,這種倒逼功能便能提升高速公路施工企業的資金配置效率。
(四)針對信息化平臺建設的優化措施
作為大規模的籌融資項目,其在資金投放上也存在著數量巨大的特點。因此,需要強化針對資金管控的信息化平臺建設。對此本文不做詳細闡述,而只是強調:信息平臺應能跟蹤各施工段的資金流向和流量,并在剩余約束機制下確認資金使用后原始憑證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綜上所述,以上便構成筆者對文章主題的討論。誠然,本文主題還可以從其它方面進行,但筆者仍在獨特的視角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實證分析
項目工程一啟動,湖南寧道公司就對投資成本控制提出了嚴格要求,并在實踐中構建出一套完整的“成本控制體系”,即高速公路建設投資控制C模型,從工程設計、施工、進度等多方面對工程實施嚴密的費用控制。
工程設計的水平是工程費用高低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不僅決定了工程費用的各種預算,如果設計深度不夠,與工程所在地自然條件脫離,還會導致施工進程中大量的變更,進而影響工程進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失。因此,寧道高速公路每一個設計方案的確立,都通過專家評議、多重因素權重比選,將可能發生的變更盡量控制在設計階段,才最終選擇出最優方案,確保方案合理、質量可靠、縮短工期、造價低廉。
如寧道高速的原設計中,在道縣與江華兩縣之間規劃了一條長14公里的連接線。因受湖南省整體高速公路規劃影響,道賀高速公路提前建成通車,寧道若按原設計在附近修一條幾乎與之平行的連接線就完全沒有必要。于是,寧道高速公路取消原設計中的連接線,增設道州西互通,這一變更既不影響當地百姓的通行方便,還能省下約8000萬元工程資金。
設計的優化不僅體現在線路的增減上,甚至細化到了每一根橋梁樁基的長短。寧道高速全線橋梁眾多,共有81座,樁基使用量大,但每座橋所經過的地勢、地貌不一樣,所需長度根據實際可長可短。細心的寧道建設者將樁基頂板厚度和嵌巖深度納入考量,進行雙指標逐樁計算,為每一根樁基量身打造合適的長短。僅這一項優化就節約了投資約2000萬元。此外,還有不少根據實際地質地貌所需,將天橋改為通道,將橋梁改為路基,將隧道改為路塹的地方,通過這些因地制宜的設計優化,也為項目節約了幾千萬元。
五、小結
本文認為,從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也逐漸發現,有關籌融資管理水平仍難以適應高速公路項目管理的要求。其所面臨的挑戰包括籌融資平臺管理方面、外源性資金配置方面以及外源性資金監管方面。因信息不完美和信息不對稱現象的普遍存在,基于工具理性的應對措施將難以全面完善籌融資管理活動。為此,需要圍繞優化籌融資平臺管理、資金配置管理、資金使用監管、信息化平臺建設等方面進行構建。
具體而言,作為國資管理機構應嚴格審核工程項目造價,確保建設資金數額的合規性,以及可以采取債轉股的形式來增強地方股份制銀行支持地方交通建設的熱情;針對確定性風險可以預測的風險,應在項目經費預算上給予彈性;針對不確定風險可以引入資金配置的“滾動計劃”; 建立起施工人員與資金節約之間的利益關聯性;強化針對資金管控的信息化平臺建設。
參考文獻:
[1]邱亞楨.市場機制下高速公路融資方式的探索[J].交通標準化,2011(18).
[2]康文淵.地方高速公路融資問題研究[J]. 現代商業,2011(11).
[3]丁勇 .試論高速公路路政財務管理[J]. 交通財會,2005(8).
[4]韓愛軍.高速公路管理的主要難點問題及對策[J]. 科技信息,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