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因為失業讓女兒的留學之路中斷。”
范森原先在國營房地產公司任職總經理,因公司資金鏈出問題,加上遭受合作伙伴的欺騙,他不得不離開公司,另謀出路。在范森離開公司時,剛好是他的女兒準備去美國留學的前夕。
從初中開始,范森和妻子每年暑假都送女兒到國外游學半個月,那時每次游學的花費在3萬元左右,他們希望女兒拓展視野,練好口語,以便今后能更快地融入國外的留學生活。
46歲的范森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1989年,他和幾個朋友赴海南海口,進軍海南房地產界,“海南是我事業的起點,在那里我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范森到海口的第二年,由于事業日漸有起色,妻子便辭去工作做起全職太太,照顧家庭和孩子。1993年,范森結束了海南的事業來到上海發展。他們的第一套房子在靜安區,該套房產已于2005年賣掉,并于當年購入松江的一套別墅用于自住,目前市值800萬元。
范森另有兩套投資性房產,其中一套簡裝房月租金4000元,目前市值200萬元,另一套精裝房月租金7000元。范森說,現在住的別墅在郊區,這套精裝房在市區,但不會一直出租,因為女兒將來畢業回上海工作,肯定在市區上班,這套房子主要方便她上下班。
來到上海之后,范森的公司的發展一直比較順利,公司是國營性質,規模雖然不大,員工也不算多,但那些年公司開發的樓盤銷售情況都不錯,業績良好。
然而,近兩年隨著公司資金鏈緊張、范森遭受合作伙伴的欺騙而引發出的諸多問題,公司經營每況愈下,內部矛盾升級,最終范森選擇離開公司。
剛離開公司的范森情緒非常低落,他甚至考慮過是不是應該賣掉家里的保險來為女兒籌學費,“我和太太投保的終身壽險,加起來保額共150萬元,已經繳了8年保費,目前現金價值也有60萬元左右了。”
“我總覺得自己可以再好起來。”范森說,即使家庭遭受主要收入來源的突然中斷,他也沒有想過放棄送女兒出國。和妻子重新審視家庭資產狀況時,他意識到他們可能需要重新規劃家庭資產配置。范森家庭的投資品種較單一,他們是最早一批的股民,經歷了中國股市的大起大落,目前仍有100萬元在股市里。
現在的范森處于失業狀態,他說眼下要先把女兒順利送出國。由于女兒申請的是美國紐約的私立大學,學費較昂貴,初步估算女兒本碩連讀6年的學費加生活費為350萬元人民幣。此外,范森更希望找到事業新起點,他說正考慮是否回海南開發酒店等新項目,因為那邊有資源有人脈。
和范森一樣,趙盈也失業了,不過她是主動離職的。再過3個月就是趙盈的預產期,不過她已經待在家里足足休息了半年。
此前,趙盈在一家公司做醫療器械銷售,年收入在10萬元左右。懷孕后,趙盈辭去原來的工作。“因為原來公司的工作需要在外應酬,而且休假很難申請成功。”趙盈打算安安心心在家待產,但如此一來,生活的負擔就完全落在了丈夫蔡智康一個人身上。蔡智康在一家軟件公司任職工程師,年收入大約在20萬元左右。
少了一份收入,對于家庭來說自然增加了一份壓力。為此,趙盈自稱“自我犧牲很多”,不再隔三差五和同事朋友出去逛街、購物、吃飯、泡吧,過去每年例行要去的境外旅游也“戒了”。“我這塊兒開銷基本沒了,那么這個家里的開銷就小很多。”
6年前,徐佳潔兼職開了一家淘寶店,生意一度非常火,最好的時候一年的營業額達到50萬元,她幾乎成了整個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淘寶店鋪的好生意讓徐佳潔無法將精力集中到主職工作上,于是她辭去自己在外貿公司月入4000元的工作,開始專心做淘寶生意。
但從2011年起,淘寶店的生意開始走下坡路。類似的網店越來越多,而為了拿到底價的貨品,徐佳潔從工廠里進了不少貨,“可是賣不掉,庫存不少。”家庭收入大幅減少,讓徐佳潔的家庭財務陷入困境。
張國華 卓越財富首席理財師
Q1:可以變現的資產中,保險能賣嗎?
“保險已經連續繳了8年,完全沒有將其變現的必要,未來也是意外高發的年齡段,需要進一步加強風險保障。”
確保女兒順利出國留學是范森家庭理財規劃的首要目標,去美國留學,6年學費加生活費預計350萬元。張國華認為,范森家庭的資產配置結構缺乏流動性,也不能獲得穩健而持續的理財收入,整體收益率偏低,應當進行適當的調整,以滿足未來現金流的需要。目前其家庭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是不足的,需要將其中一部分資產變現。
范森首先考慮變賣的是保險,但張國華認為范森家庭目前的保障并不充足,夫婦倆只投保了壽險,保障單一,在重大疾病、醫療、意外等方面的風險保障不充足。此外,范森的保險已經連繳了8年,完全沒有將其變現的必要,即便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也可以對保單進行質押貸款,獲得相應的應急的資金。
張國華建議,范森可優先考慮變現的資產應該是那套價值200萬元的投資性房產,因為房產投資出租回報率太低。
盡管兩套投資性房產的月租金加起來有1.4萬元,但年回報率只有3.5%,且房產投資造成資產流動性不足。
由于范森已經失業,暫時沒有足夠的現金流來覆蓋2萬元的日常支出,建議可以先將200萬元的房產拋售,購買信托。目前信托項目一般可實現10%左右的年化回報,這樣每年就能獲得20萬元的現金流,基本能滿足日常生活支出需要。
Q2:如何調整資產結構配置?
“范森家庭目前的資產配置不能獲得穩健而持續的理財收入,整體收益率偏低,建議將股票轉換成基金組合。”
張國華建議范森將股票資產轉換成基金組合資產,因為國內A股風險較大,想要長期穩健獲益難度較大,且根據范森家庭的年齡,并不適宜選擇風險較大的股票進行投資。可以將100萬元的股票轉換成基金定投。加上剩余的200萬元活期存款,50萬元定期存款,范森共有350萬元可使用的資金。其中,100萬元作為女兒出國讀書費用,10萬元作為生活應急金,可以購買貨幣基金,年收益在3%至4%。其余可以考慮購買純債券基金,年化收益預計約6%,本金加收益,基本能解決女兒未來2年需要的留學資金。
第三年的留學費用,可以考慮把保值率較高的凌志轎車變賣,獲得現金50萬元左右,可解決女兒第三年的留學費用。如果資金緊張,部分黃金也可以作為應急進行變現。
張國華認為,很可能到了第三年范森已經重新就業,他的薪資或許已經能支付女兒部分留學費用。如果經濟寬裕凌志轎車就保留。
Q3:如何配置未來養老等支出?
“可以做一個境外的環球基金定投計劃,從而獲得穩健的年化收益。范森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應該重點保障。”
張國華建議,范森家庭經過前期資產配置后所剩的250萬元,可以安排做一個境外基金定投計劃,每年投資50萬元,連續投資5年,共投資250萬元,預計年化收益12%,4年后基金定投賬戶里面將有300萬元。在投資的第四年至第六年間,每年從基金賬戶中提取60萬元作為留學費用。該賬戶投資8年后,也就是從范森55歲開始,他可以每年從該賬戶里面提取20萬元作為退休養老生活的費用,直至80歲都足夠。
張國華所建議的基金定投計劃,例如境外的”環球基金定投計劃“,可以到香港開戶進行基金投資,通過基金平臺投資全球市場。過往幾十年間,多數歐美國家家庭都是通過這種理財方式來安度晚年的,它是目前國內基金無法比擬的。
此外,范森的家庭保障并不完善,需要針對重大疾病、醫療、意外保險做適當補充。范森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應該重點保障,保費來源甚至可以從信托計劃收入處提取。因為女兒出國讀書后,家庭固定支出會適當下降。
通過以上資產配置與規劃,范森可以解決女兒出國讀書的費用問題,以及夫婦倆退休后的生活費用。
Q4:就業還是創業?
“從就業機會來看,以范森的經驗和能力,要重新找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并不難,但不要固守原來的職業方向。”
如果范森考慮到海南發展,前提是他首先找到了比較好的創業項目,而且他此前的工作經驗和人脈關系也要能對該創業項目有較大的幫助。
從財務的角度來看,范森如果決定創業,他就需要創業資本。正常的創業資本在200萬至500萬元不等,屆時范森可以考慮把另一套300萬元的投資房產變現,也可以考慮尋找合適的伙伴一起創業,這樣可以減少資金需求,從而降低創業失敗的各種風險。
Q5:單收入家庭最大的風險是什么?
“單收入家庭一旦失業,對生活的影響較大,這就需要家庭有一定的原始積累,才不至于完全影響正常生活。”
張國華認為,家庭最大的風險來源于家庭經濟支柱的經濟能力風險,主要包括失業、大病、意外等,無論發生其中哪一樣,都很可能導致家庭收入終止。這類家庭必須通過合理的資產配置,來確保生活不會被這些不確定風險影響。規劃重點是應加強能帶來持續現金流收入的理財工具的配置,比如信托、債券、基金等,還有能轉嫁風險的保險工具。經濟支柱更應加大這方面的保障力度,這是單收入家庭在理財規劃以及養老方面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