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靜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題記
1948年秋風蕭瑟,寒雁劃空,朱德總司令一行來石家莊視察,在他的提議下,石家莊人民政府利用當時的“勝利公園”舊址改建成了烈士陵園,以紀念犧牲在華北大地的諸多革命先烈,著名的冀中回民支隊司令員、民族英雄馬本齋就在此安葬。
英雄馬本齋原名馬守清,回族人,1901生于河北獻縣東辛村,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的創建者。少年時期的馬本齋隨父到東北謀生,投身東北奉軍,擬報效國家,投身軍戎。1924年,馬本齋畢業于東北講武堂,由于個人的聰明才智,很快從士兵升到團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蔣介石對日本的囂張采取不抵抗政策,馬本齋怒發沖冠,棄官還鄉,寧可以種地為生。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司馬遷)。”1937年,爆發了盧溝橋事變,英雄馬本齋隨即率領家族父老和兄弟姐妹創建了“回民抗日義勇隊”。隊伍擴大以后被改編為“河北游擊軍回民教導隊”。此后不久部隊人數迅速增加。后來,馬本齋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產黨員。他的入黨志愿書上寫得真摯感人,發人肺腑,他說:“我決心為回民族的解放奮斗到底,而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實現。”
1939年日寇侵略我華北,馬本齋領導回民支隊英勇轉戰各地,不斷回擊日本軍隊的掃蕩,后來與八路軍主力縱隊和賀龍、關向應率領的120師協同作戰,消滅眾多的土匪,保衛了人民的財產和生命,因此,回民支隊威震冀中平原,令敵人聞風喪膽。
1941年,日軍血洗東辛莊后抓住馬母,意圖利用母子感情打擊馬本齋的意志和控制馬本齋,大義為重的馬母,智慧地識破敵人的奸計,痛罵漢奸,水米不進,數日后絕食而死。馬本齋得知后,悲憤莫名,數次昏厥,但是他,強忍痛苦,克制住感情,識破敵人的無數次誘降。
1942年6月,馬本齋采用游擊戰術,率部奮戰,殲滅敵人無數,戰斗幾百次,取得了“反掃蕩”戰斗的多次勝利。在長期的戰爭生活中,由于東奔西走,艱苦異常,加之軍務繁重,馬本齋營養奇缺,屢受創傷,南征北戰,積勞成疾,1944年2月7日在山東省莘縣不幸病逝,年僅43歲。
黨中央在延安為他舉行了盛大的追悼會,總參謀長葉劍英高度贊之。毛主席題詞曰:“馬本齋同志不死”;周恩來總理題詞:“民族英雄,吾黨戰士”;朱德總司令挽聯“壯志難移,漢回各族模范;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英雄馬本齋母子的事跡,英名昭著,令人敬仰。
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列寧),作為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的一名宣傳工作人員,不僅是英雄們的守護者,也是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的宣傳者,我們只有不斷挖掘愛國主義的內涵,弘揚民族精神,才能促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好更快地發展。
國父孫中山說,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樣愛國。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的建立,就是旨在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激勵起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對祖國的熱愛。愛國是義務,也是一種光榮。陵園內安葬著華北軍區犧牲的248名革命英烈的靈柩以及建國以來的600多位烈士的骨灰。英雄在此長眠、安息,激勵著后人,成為人們凈化精神,洗滌心靈,堅定信念,樹立理想,開拓奮進,立志成才和為國現身的象征和精神支柱。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巍巍壯觀。這里記載著華北先烈的璀璨歷史,我們面對的是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寫就的共和國的昨天。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魯迅)。英雄已然安息,但英魂永在,浩氣長存。作為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的宣傳工作人員,我們在守護英雄們的同時,竭盡全力地宣傳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全面更新教育理念,拓展對青少年學生的教育范圍,以促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發展,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盡微薄之力。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