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愛華
我是一名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主陣地,從教十九年來,我不斷地讀書、備課、記錄、積累,以求創造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剛教學時,總感覺自己來到了珠穆朗瑪的最高峰,仰望四周,高手如林,心里是誠惶誠恐。面對學生童稚的面龐,我感到了一絲茫然……“三尺講臺,萬鈞重擔”,短短的四十五分鐘,是讓這群可愛的孩子度分如年還是快樂地游弋?面對嶄新的課本,我又熟悉又陌生。在走進課堂走近學生之前,我開始精心地備課。每一篇課文里,我都密密麻麻寫滿了字,查閱資料,請教有經驗的教師。總之,為了送給學生一杯水,我總是準備滿滿一桶水。希求能收到“泉眼無聲惜細流”的效果。為此,我在教學中進行了如下實踐。
一、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知識,更提升其能力
比如,教學《散步》一文時,讓我記憶猶新。它選材細小,卻以小見大,反映了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新時代得到了發揚。面對這篇文章,我設計了由簡入難的幾個問題: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這是怎樣的一家人?每個人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由簡入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激起了學生的興趣。他們時而奮筆疾書,時而冥思苦想,時而激情討論。完成問題后,我有感而發:“同學們,你們想要一個什么家呢?”學生脫口而出——和諧、融洽。我相信,這美好的詞已經在他們心中扎根了。四十五分鐘,方法、能力、價值觀,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這樣的課堂是我的追求和向往。
二、把課堂歸還學生
語文教學本應是豐富多彩的,但我們教師往往一味地灌輸教材內容,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能力,把課堂真正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現在我嘗試過最切實有效的一種辦法是讓學生當“小老師”“小主持人”。就好像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節目一樣,其主持人崔永元從沒有以主持人自居而滔滔不絕,而是引導調動各嘉賓和現場觀眾各發表自己的見解,自己不失時機地營造輕松的氣氛,啟發話題。這種主持人做法,就值得我們教師學習和借鑒。教師可在課堂上巧妙地引發話題,激勵學生暢所欲言,然后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概括評價。
如學習《想和做》時,由于學生剛學習了議論文的知識,又學習了《談骨氣》一文,基本具備了一些學習議論文的能力,所以,學習《想和做》這篇課文時,我大膽放手把課堂讓給學生。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習,然后找一名學生當“小老師”,上講臺領著學生學習,方式自己決定。而我巧妙地適時給予啟發、點撥、引發話題。這樣既鍛煉了“主持人”的說話能力,應變能力,更鍛煉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其他學生的思維也活躍起來,躍躍欲試。效果比單純的“師講生聽”好得多。
更值得欣慰的是,學生之間心靈貼得更近,“體驗反思”這一步,學生表現得特別好,不僅深切剖析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做法,而且紛紛表示,今后一定將“想和做”緊密結合起來。
教學育人是一條漫長的路,而我則是萬里長征才開始了第一步。但我會在以后的教學摸索中前行,我愿自己如“細流”一般綿長而久遠,潤物而無聲!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