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麗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小學階段學生的識字量為3000字,其中要會寫2500個漢字。而低年級要求學生認識1600~1800個漢字,其中會寫800~1000個漢字。對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每天都要認讀將近十個左右的生字,的確存在難度。而識字過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識字讓教師和學生身心疲憊。怎樣才能讓學生輕松愉快地識字呢?怎樣才能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呢?在識字教學中,我做了一些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具體談談我的做法。
一、多媒體演示——直觀識字
漢字是一種形體和意義緊密結合的表意文字,隨著文化的發展,漢字的形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逐漸從具象走向抽象,以符號化的方塊的形式逐步固定下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小學生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因此,教師可利用多媒體來演示漢字的變化。教師可先出示一組象形字,如日、月、云、山、田、羊。這組字采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簡化字,逐漸演變的動畫形式出現。這樣,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一定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學生了解了這些字的來歷,就能牢牢地記住這些字形。
二、游戲兒歌——玩中識字
興趣是激發兒童從事學習的動力。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仿、喜歡重復、喜歡表現。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符號的興趣,不斷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如走迷宮、找朋友、開火車、飛鴿送信等,學生百玩不厭。所以,教師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識字,寓教于樂。這樣,學生會對識字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游戲中識記了生字。
編字訣、猜字謎和兒歌也是很不錯的方法。兒歌朗朗上口,生動有趣,一旦記住便永久難忘。平日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抓住字的特點編一些通俗易懂的兒歌。剛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編一些幫助學生識記,以后可以讓學生自己試著編一編。如:禾:一棵小樹苗,頭上戴草帽。晶:七十二小時。拿:一人一張口,口下長只手。府:一點一橫長,一撇到南洋,南洋有個人,只有一寸長。全:一個人,他姓王。在學了“金”之后,我又在原有基礎上編了“一個人,他姓王,腰里放著兩塊糖(金)”。學生剛回答出來,就有學生又舉起手來說:“老師,我還會往下編呢?一個人,他姓王,腰里放著兩塊糖,人跑了,糖掉了,擦擦眼淚又笑了”。正當我感到詫異時,幾個孩子笑著說:“是‘王呀!。”我和全班同學相視一笑。雖然有時學生編的兒歌或字謎是那么差強人意,就像“法國的阿姨是女的”一樣,但只要他們能記住這些字,我們也沒必要對他們提過高的要求。現在一些新學的生字,不少學生基本上都能編個字謎或說幾句兒歌。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識字興趣,同時也鞏固了生字。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及時總結——按規律識字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集形、音、義于一體的文字,倘能循其規律識字,則會情趣橫生,趣味無窮。漢字有很多偏旁部首如“讠氵、忄、亻”等,用某一偏旁就可帶出一群字,以熟串生,既簡化了學生識字的心理過程,又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識字量。比如在學習《操場上》一課時,提手旁的字就有“打、拔、拍、扔、捉”五個字,足字旁的字有“跳、跑、踢”等。通過做相應的動作,學生得知提手旁的字都與“手”有關系,足字旁的字都與腿和腳的動作有關。這樣,學生不僅記牢了一組生字,還對字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四、溫故知新——加減法識字
在學習的生字中,很多字都是合體字。對此我讓學生利用數學的加減法來記憶,這樣既可以復習以前學過的字,又可以熟記生字。
1.加一加。即用熟字加筆畫變新字。如“日”加一筆變成舊、申、電、旦、田;“口”加兩筆變成“號、可、加、古、石”。兩個獨體字相加變新字,如:日+生=星,田+力=男。基本的合體字都可以來這樣記,學生很喜歡這種做法,而且記得很牢固。
2.減一減。即用熟字減偏旁的方法來學習生字,把以前學過的生字去掉某一部分變成新的生字。如:球-王=求,怪-忄=圣。
3.混合運算。混合運算就是“換一換”,即用熟字換偏旁的方法來識字。把學過的生字去掉某一部分再換上另一部分就變成新字了,如:現-王+夫=規,梯-弟﹢寸=村。
五、留心觀察——生活中識字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識字當然也要融入生活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多留意身邊的事物的良好習慣,就要想方設法地為學生創造條件在生活中識字。如在識字教學中,我會讓學生說說,這些字中哪些是他們認識的。當學生說出后,我會及時鼓勵他們說:“你真棒!”,并問他們是怎么認識的。這時,學生會說出各種答案:“我是在閱讀課外讀物中認識的”“我是看電視時認識的”“我是在廣告牌上通過問父母認識的”等。我就會及時提醒學生:“你要想輕松地識字就要留心觀察周圍的環境,很多字就藏在我們的身邊呢。”
六、課外閱讀——鞏固識字
在課堂上,教師用了很多靈活的教學手段和方式讓學生認識了很多漢字,但是遺忘的速度也是很快的。所以,要想讓學生記得牢靠,就必須讓他們在實際的生活和學習中靈活運用。比如,鼓勵學生讀書。學生自己都有一些教材,學校和社會上的圖書館也有很多適合他們閱讀的書。教師和家長應該引導學生利用這些資源。
為了鼓勵學生讀書,教師要及時作跟蹤調查,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以及閱讀效果。對于讀書認真、效果好的學生予以表揚;對于讀書欠認真的學生,加以引導和鼓勵,調動其閱讀的興趣,這樣才能達到鞏固識字的目的,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欲望。新的教育理念認為,早期閱讀已提前至零歲開始,一二年級的學生更應該拿起手中的書本。朱永新曾說過:“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閱讀不僅能使人變得視野開闊,知識豐富,也是擴大識字量的一個好方法。
總之,識字教學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還需要教師積極去探索各種教學方法,使學生都能有一套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并能輕松、愉快地學好漢字,為今后的閱讀、寫作乃至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