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勁東
課堂提問對教師組織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反映教師的輸出信息,并及時反饋學生信息,是師生思想認識溝通的橋梁。那么,教師課堂提問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筆者談一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課堂提問要結合具體情境
在課堂提問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創設最佳問題情境。問題創設合理,能給學生以熟悉親切之感,容易激發學生思考探究的積極性。學生也容易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輕松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教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商是一位數)”時,鞏固完80÷20、130÷30、170÷40等幾道豎式練習后,我開始結合情境圖引導學生列出算式84÷21。我問道:“這個算式和上節課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學生稍作思考就發現“除數不是整十數”。我隨機板書課題,接著發問:“你能解決它嗎?該怎么辦?”學生簡單商議,便得出結論:“21接近20,可以當成20試商,80多里面有4個20,因而商4。”接下來的計算中,學生的勁頭更足了。結合情境的提問,不需教師太多的語言,學生卻學得輕松自然,得心應手。
二、課堂提問要指向明確
教師提問時對問題表述不明確、太空泛,會使學生抓不住要領,學生的回答很難切中要害,使教師陷入“易放難收”的尷尬境界,既浪費教學時間又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使教師很難堪。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從單一的角度去提問,增強針對性,減少盲目性,讓學生集中精力去思考問題,才不會產生歧義,才能讓自己的課堂省時高效,事半功倍。
三、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
新課標要求面向全體學生,而學生的素質往往參差不齊,以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提問中應切實關注全體學生。“按順序提問”,學生會過早關注自己的問題,而忽略別人的作答;“體罰性提問(提問不專心的學生)”,學生沒有進入問題狀態,回答質量差,沒有代表性;“專問優等生”,會讓差等生繼續掉隊,甚至拉大差距;“專問學困生”,會讓尖子生喪失學習興趣,因經常無所事事而成為中等生;“一對一的提問”,會讓多數學生“身在課堂里,心在課堂外”。所以,我們的課堂提問應盡可能讓學困生回答記憶性、概念性問題,讓中等生回答基礎性、普遍性問題,讓尖子生回答比較性、拓展性、概括性問題。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能力、智力等個性特征,讓所有學生都能在課堂教學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自信與發展,從而達到“面向全體學生,抓兩頭,帶中間,整體進步,全面提高”的最佳境界。
四、課堂提問要有一定啟發性
學習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并通過獨立的思考、體驗、領悟,訓練思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教師要適時提出有思考和探究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去交流、去發現、去反思、去總結。如教學完“圓柱的側面積計算”,我分別出示底面是三角形和長方形的兩個直柱體,問道:“你能求出這兩個直柱體的側面積嗎?求出結果后在小組內交流下你的想法,看看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算出結果后,有的仿照圓柱體側面積的推導過程把直柱體的側面展開,找各個邊分別代表著什么,學生不難發現一條邊是高,而另一條邊正好是底面周長。學生都理解了所有直柱體的側面積都等于底面周長乘高的道理。
五、課堂提問要把握好時機
需要是最好的動力。當學生知識儲備充足之時,有疑惑意欲發問之時,有所感準備表達之時,都是教師最佳的提問時機。教師在恰當的時候提問,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意表達,也有觀點可表達。如教學完圓的周長和面積之后,我啟發學生思考:“圓的周長和面積有什么區別?同桌之間說一說,再在全班交流。”由于學生對圓的周長和面積特別熟悉,經過鑒別比較,學生發現:1.意義不同(周長是圈的長度,面積是圈圍成平面的大小);2.計算方法不同;3.本質不同(周長是線的長短,面積是面的大小);4.單位不同。
六、課堂提問要有遞進性
如課堂問題的設置應有先有后,有輕有重,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深入,有序推進。
教學完倒數的意義和求倒數的方法,我先讓學生求分數的倒數,接著我啟發學生求整數的倒數(寫成分母是1的假分數,再求倒數,得整數分之一)。當學生有了轉化成分數再求倒數的經驗后,我出示一些簡單的小數,提問:“你能想辦法求出小數的倒數嗎?”學生簡單思考,得出先把小數轉化成分數,再調換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我接著追問道:“怎樣求一個數的倒數呢?請你說說看。”學生說出先把這個數(不論是整數還是小數)化成分數,再求倒數。
“你能想辦法找到1的倒數嗎?列列看。”我繼續追問。有的學生把1寫成1分之1,倒過來還是1分之1,即就是1。有的學生用倒數的意義來考慮,1×(1)=1。還有的學生把意義反過來思考,列出因為:1÷2=1/2,1÷3=1/3,所以:1÷1=1。
簡單評價后,自己我窮追不舍:“你能想辦法求出0的倒數嗎?同桌之間議一議。”學生發現0×(0,1,2,3,4……)=0,永遠不等于1,而1不可以除以0,0的倒數找不到,切實理解了0沒有倒數的知識。
教師這時的“刨根問底”不會讓學生望而生畏,只會讓真理越辨越明。
七、課堂提問要疏密有度
重點問題的提出后,教師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組織表達,讓學生透徹地理解知識。教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時,我先列出算式196÷36。然后,當學生確定把36當成40來試商時,我啟發學生思考:“觀察余數,仔細思考,看看你發現了什么?”很快,優等生發現了余數是52,大于除數,開始皺眉思索。我不吱聲,等待著。接著越來越多的學生發現了矛盾,我還是不吱聲繼續等待。教室的氣氛越來越緊張,終于差等生也發現了矛盾。教室了炸開了鍋,“余數比除數大啦!”“我們的商太小啦。”這時,我緊追不舍:“我們該怎么辦?”“把商改大點兒。”“大上1。”“大上2可以嗎?”“不可以,52里面沒有2個36。”疏密有度的課堂提問給優等生和差等生提供了公平的學習機會。
八、課堂提問要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教師在課堂提問中不僅要關心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提高,還要關心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師應教育學生學會提問、學會傾聽、學會思考、學會質疑、學會比較、學會表達、學會辯論,從而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
有經驗的推銷員只會問“你要幾個咸鴨蛋”,而不會說“你要不要咸鴨蛋”,可見,提問有方法和藝術的差別。隨著課改的深入,課堂提問作為一項重要的數學教學技能,已越來越受到數學教師的重視。我們有必要改進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技巧,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