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飛燕
摘要:數學是普通高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對于剛剛邁入私立高中的學生來說,由于高中數學教材難度大,加上學生自身基礎相對薄弱,學好數學更是難以逾越的一道坎。如何正視這個群體差距,創新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學生數學成績,幫助這部分學生群體走出困境,成為當前私立高中學校數學學科教學改革優先突破的目標方向。
關鍵詞:私立中學;高一;數學;教學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我國高中教育快速發展,公辦高中因招生名額有限,已無法滿足當前社會需求,不少私立中學應運而生。筆者執教的一所私立高中,由于辦學規模的擴大,所招生源多來自農村學校,中考成績在全縣中游水平,生源質量與公辦高中差距進一步拉大。低分學生的大幅增長,也使數學總體成績不容樂觀,很多高一學生第一個跟頭就栽在數學上。根據我校2012級高一第一學期期末數學考試成績統計顯示,高一4個班220名學生,在此次考試中不及格的人數竟占■。數學成績不高,極大地影響了學校的教學成績,制約著學校辦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二、學生素質差異
(一)學習被動
經問卷調查,本縣城區有75.3%的公辦高中高一學生在雙休及節假日經常安排時間復習功課,而85.5%的私立高中高一學生,除了教師指定的作業外,極少主動地學習,對作業也是疲于應付。
(二)對數學缺乏興趣
多數私立高一學生認為數學很難、太抽象,上課時注意力分散,發呆走神或小動作不斷,對數學有抵觸情緒,放任自己開小差。
(三)對數學焦慮程度很高
不少私立高一學生在數學課堂聽不懂、作業做不出、計算出現錯誤、證明遇到阻力或考試成績不良時,就馬上表現出焦躁不安,沖動憂郁的情緒。
(四)學習方法銜接不當
許多私立高一學生還像初中那樣,有很強的依賴心理,學習上不定計劃,課前不預習,坐等上課,盲目跟隨教師機械運轉,沒有把握學習的主動權。
(五)忽視基礎訓練
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生,常輕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經常只是知道大概怎么做,而沒去認真演算書寫,到作業或考試中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
三、原因分析
(一)個人原因
1.數學基礎較差。數學知識有它的邏輯性和連續性。初中數學基礎不扎實,升入高中后必然會直接影響后續知識的學習,形成新舊知識的斷鏈。
2.自卑心理。不少學生在初中因學習方法不當或主觀努力不夠,數學考試屢考屢敗,經常被笑話和輕視。日積月累,學生就喪失了學習自信,形成嚴重的頹廢自卑心理。
3.學習方法失當。很多學生在初中三年已養成了固定的學習方法。他們上課認真,但缺乏積極思維,科學安排時間、自學能力明顯不足。而高中數學內容多、進度快、題目難,每節課的容量都較大,學生如果不能深入體會思想方法,抓住重點難點,有效地進行課后復習,前學后忘的現象比較普遍。
4.缺乏恒心。有的學生盡管知道學習數學應當勤奮,但往往只有三分鐘熱度,面對眾多困難,無法持之以恒。
(二)外部原因
1.教材原因。(1)教材大綱要求高。我國現有基礎教育的一大弊病就是教學要求偏難、偏深、偏高。數學教學內容常超階段,超大綱,難點難題多,大多數私立高一學生能力不足,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2)初、高中教材間梯度過大。初中教材偏重實數集內的運算,缺少對概念的嚴格定義,不少數學定理沒有嚴格論證,教材坡度較緩、直觀性強。而高一教材概念多、符號多、定義嚴格,論證要求又高,高一新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3)高中的數學語言與初中差別大。初中的數學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語言方式表達。而高一數學立刻就觸及抽象的集合符號語言、邏輯運算語言、函數語言、圖形語言等。學生一開始的思維梯度太大,難以理解,覺得似乎很“玄”。(4)高中數學的知識內容的“量”急劇增加了。高一數學每節課涵蓋的知識量大幅增加,而輔助練習的課時卻減少了。這也使很多學習被動的、依賴心理重的高一新生難以適應。
2.環境原因。(1)外面世界的誘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中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總是試圖探個究竟,他們了解世界的同時,也受眾多不利因素干擾。由于年齡、心理的不成熟,網吧、游戲等的吸引力常常超過他們的自我控制力,不少學生深陷其中,無法自拔。(2)家庭教育因素。不少學生家長長期在外經商打工,或因自身教育水平不夠,與子女缺少溝通,對子女的學習放任自流。更有的家長認為學習是子女和教師的事,自己當起甩手掌柜。家長自身思想的偏差,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子女的學習。
3.教師因素。教師創新意識不夠,教案老化不夠新穎,課堂教學中仍采用傳統的“講解—接受”模式,大容量,滿堂灌,課堂教學效果差。教學方法上,不少教師剛帶完高三,對新生群體消化知識能力了解不夠,往往習慣性地用高三復習時的難度來指導高一教學。教學方法上提升太過突兀,缺乏平穩過渡,很多學生適應不了新的教學方法。此外,不少新聘教師教學經驗不足,容易忽視學生群體差異,將他們與質優生同等對待,缺乏分層次的教學方式。
四、改進對策
如何從私立高一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因生施策,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挖掘潛力,努力達到公立學生水準,甚至成為數學優質生,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師在開學初提問題,要注意循序漸進,把握好梯度。章節考試可適當降低難度,讓學生能取得好成績,轉變數學難學的思想定勢,對差生不拋棄、不放棄,要讓學生感受到“我能行”,心中有成就感。教師對學生的疑問要先耐心地幫他們找準癥結,分析原因,再布置類似的習題,以熟練解題技能,增強學生自信。
(二)多樣的授課計劃
高中教師應結合初中教師的授課特點,根據高一教材和大綱,制定教學計劃。教師還應不斷探索教授的新方法,因為同樣上一節課,今年的方法對路,但未必適合下年新生,適合甲班,不一定適合乙班。教師還要因生施策,對學習基礎不同的學生,要有差異化的教法,分層次區別對待。
(三)科學安排教學進度
高一剛開始,教師要放慢教學進度,教學新高一第一章課時數要增加,要加強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教學,減少學生在理解過程中的障礙,讓學生逐步適應高中數學的正常教學。
(四)改進課堂教學
教師要把學生置于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以學定教。突破傳統靜態課堂教學模式,增加課堂互動,增加學生到黑板上演練的次數,越是學困生越要讓他們做,使他們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狀態。在課堂中,教師應更多地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多媒體技術對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強大的的綜合處理功能制作教學課件,創造出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耳目一新,煥發課堂的生機活力。
(五)改進學習方法
很多學生在初中學數學就是用題海戰術。升入高中還想“故伎重演”,但效果總是差強人意。往往花費了很多時間,做了大量的題目,成績就是上不去。不可否認,做題是數學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但是如果掉到題海里,單純地做題,既浪費了時間,又難有理想的成績。因此,教師要改進學習方法,讓每一分鐘都產生學習效益,須注意以下幾點。
1.先預習,后聽講。教師應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熟悉課上將要學習的知識,做好上課的知識準備和心理準備;明確課堂重點,找出自己理解上的難點,做到有的放矢地去聽課,變被動為主動,提高聽課效率。
2.先復習,后做作業。知識在學習最初的幾天內遺忘是最快、最多的,及時地復習是戰勝遺忘的法寶。只有經過反復的遺忘、記憶之后,知識才能入腦入心。因此,及時復習是高效率學習的重要一環。作業是對課堂知識的反饋與小結,教師可以讓學生溫故而知新,認真對待作業中出現的錯誤,仔細思考并認真改正,不要應付了事。
3.做好課堂筆記。學習高中數學一定不要輕視課堂筆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教師講課時間有限,內容轉瞬即逝,學生對知識的瞬時記憶容易消退模糊,沒有筆記課后就無法有效復習。但課堂筆記要學會記出“門道”,應該做到有摘要、有重點地記,而不是全抄全錄。
4.及時總結。教師應建議每位學生都準備一個“錯題本”,專門記錄、收集自己的疑難問題和典型錯誤,認真梳理自己對這道題的理解與做法,經常把易錯的地方作適當的強化練習。有量的積累,就會有質的飛躍,還為今后復習準備了高效的素材。
5.舉一反三。數學中許多題目解題思路都相近,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要用心體會,總結規律,解題時就會起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徹底弄懂一道題,勝過盲目地做100道題。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