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加海
計算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和其他學科的重要基礎,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質量,影響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問題。根據教學實踐,我在日常的教學中積累的一些關于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的經驗,現在提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很多學生計算結果不正確是馬虎、粗心等不良習慣造成的,因而,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是提高學生計算能力有效的辦法。
1.抄題或在稿紙上列豎式時,不要將數抄錯,而且要分清加、減、乘、除號,不要落下其中的任何一步。
2.計算時,首先搞清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有的題目需要簡算,就要運用學過的運算性質和運算定律進行簡算,有的題目沒有要求簡算,在有把握的基礎上也可進行簡便計算。
3.學生的書寫方面也應嚴格要求,不規范的書寫會給學生造成錯覺,在計算的過程中將數看錯,以至于計算錯誤。例如,學生在草稿紙上0和6不分、1和7不分,不愿去點進、退位點,小數點也經常被忽視,給計算帶來很大的麻煩。
4.養成自覺檢查的好習慣。在每做完一道題時,一定要進行檢驗,檢驗不光要檢查計算過程,還要檢查橫式是否寫了得數,如果寫了是否和豎式一致。
在整個的計算過程中,踏實、仔細、認真都是必備的學習習慣,任何一個環節出了錯誤,計算結果都會不正確。
二、掌握計算的基本知識和迅速進行口算
在四則運算中,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筆算。口算是筆算的基礎,筆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準確和熟練程度的制約。
1.計算首先要掌握運算順序,學生要知道先算哪,后算哪。其次,對于加減乘除法的計算法則,學生應熟記心中,不要混淆。如教學“兩位數相加減”,有的學生做加法時退位,做減法時進位,在加減一位數時相同數位不能對齊。小數的加減法與乘除法相混淆,加減法是小數點對齊,而乘除法是末位對齊,這些都是在學習法則不清。
2.學生在低年級學過的20和10以內加減法和乘法口訣都必須熟練掌握并能靈活運用,這是提高計算速度所必要的前提,這些基礎知識不扎實,無法又快又準地進行計算。
3.口算應作為每天的常規訓練來完成,每天抽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做口答卡片上的計算題,既提高了學生的做題速度,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口算的精準是準確計算的一個重要前提,也是準確計算的一個基本功。
三、掌握運算定律,靈活進行簡算
簡算是學生掌握起來有些困難的計算類型,達到熟練簡算程度的必備條件是靈活掌握運算定律。首先,要仔細觀察算式,從中發現其符合哪個運算定律,其中有的算式需要進行變形才能符合使得學生難以發現。如:■×23,學生乍一看看不出可以運用哪個運算定律,但是將23變形成(22+1)后,就不難看出是運用乘法分配律了。其次,有的運算定律可以通過生活中的事來體現,這樣學生記憶深刻,不易忘記。如一個數連續減去兩個數等于減去兩個數的和,可以給學生舉買東西的例子,一共有100元錢,買筆用了10元,買本用了20元,還剩多少錢?我們可以先把買筆的錢減了,再減買本的錢,也可以把花的錢加起來,再用100元減,這樣學生就會對減法的性質牢記心中了。最后,學生要在計算過程中運用一些小技巧,如在分數、小數混合計算時,用分數做乘除法比較容易,用小數做加減法比較容易,有時分數的分母和小數也可直接約分,不必都統一成分數。在計算與圓相關的問題時,通常3.14最后再乘,以免先乘完造成后續計算太麻煩。因此,學生在計算時,不僅題目中要求簡算的需要簡算,沒有要求簡算的題也可尋求最簡便的方法,掌握計算的技巧,提高計算的速度,但是有時計算方法運用不得當,則會導致計算非常麻煩。
四、講清算理,學生不再迷茫
計算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最基礎的知識和技能,教師必須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理解算理上。小學生對計算法則的運用,往往容易出現一些錯誤,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算理不理解,所以要提高學生的計算技能,一定要注重算理的理解。例如,在做兩位數加一位數的練習題時,學生愛把一位數放中間,既不與個位對齊,也不與十位對齊,如果講清個位與個位上的數相加,是因為個位上的數都表示幾個一,十位與十位上的數相加,是因為十位上的數都表示幾個十,如果個位與十位上的數相加那就是幾個一加幾個十,等于什么呢?無法確定是幾個十還是幾個一,所以相同數位上的數要對齊。學生明白了法則的由來才能牢記并掌握法則。當學生明白了這些法則的由來,就不用機械地去記憶,自然而然地就能將題做對。
五、學生的錯題不能放過
教師要重視學生錯題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其產生錯誤的思想根源。學生做題時出錯,反映了他做題時出現的一些問題,不能輕易放過,教師要幫助學生分析出錯的原因,查出知識的漏洞,才能及時改正。學生出錯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小學生自身的特點導致計算容易出現失誤,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經常會出現抄錯題,加法當成減法來做,做題過程中丟三落四,不能細致認真地完成每一道題,這樣的學生要培養他們細致、耐心、踏實的良好習慣。
2.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以后,由于運用不當導致計算出現錯誤。如學生在學完進位的加法后,再做23+42時,他也會點上進位1,好像所有的加法都需進位,這就是對進位法則不太理解。在學生學完分數乘法后,再計算2/5+1/4學生就會將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分別相加減,與分數乘法的法則相混淆。
3.計算的基本功不扎實導致計算出錯。所以學生做錯題之后,教師可以把題目拿出來與學生共同討論,分析出錯的原因,讓學生引以為鑒。
六、估算不容忽視
估算是保證計算準確的重要環節,是提高計算能力的重要手段。系統計算前先進行估算,可估計出數的大致取值范圍,為計算的準確性創造條件。如學生在計算完302×21時,大致可以估計一下結果是否正確,302可以看做300,21可以看做20,這道題應該比6000多,如果計算偏離這個結果,那肯定是錯誤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用到估算,去超市買東西時,提前估計一下每樣物品共用多少錢,在算賬時就不會出現大的誤差,所以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
七、讓枯燥無味的計算更生動有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計算對于學生而言是枯燥無味的,因此,增強計算的趣味性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愉快地去學習,在增長知識的同時,也體會其中的樂趣。如可以將學生容易出錯的題展示出來,開展“我是小醫生”的活動,讓學生來找問題,并找出問題的原因。這樣,學生既能印象深刻,又樂于去完成這個任務。在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時,可以將學生分組,以搶答的方式完成口算練習,用競爭的意識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準確性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它需要教師與學生以持之以恒的精神來對待才能夠完成得更好。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