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莉
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任務繁重,內容復雜,而數學作為一大主科,概念性、邏輯性很強,與語文、歷史等文科科目比較,顯得枯燥無味。即使教師備課再充分、組織再好,學生如果沒有興趣,也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僅意味著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對社會和對自己的意義而產生學習需要,還意味著在從事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
知識是主動建構的,而不是被動接受的。知識的獲取不能單純依賴教師的機械灌輸,更主要是靠學生根據個人的先前知識經驗主動建構。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興趣是靠后天培養的。”蘇霍姆林斯基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興趣。”
興趣是一種力求探索某種事物或參與某種活動的帶有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它可以使人積極主動地從事各種喜愛的創造性活動。學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樣學生的注意集中于學習,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并樂于迎接學習中的各種挑戰,這就為取得優異成績創造了條件。
一、首先做調查,分層教學
教學是師生間的互動,教師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不能只是在課堂上一味地講解知識,而先要了解學生實際。通過調查了解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認識和看法,然后找出有代表性的學生進行座談,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了解了基本情況以后,將學生大致分為三類。
1.數學基礎較好的。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要求他們不僅能夠熟練地掌握課本中的技能技巧,還要進行知識的拓展延伸,可適當設計些綜合知識加強訓練,上課時可提問與解答較難的題。
2.數學基礎一般水平的。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要求他們能夠熟練地掌握課本中的技能技巧,提醒他們平時多復習,勤整理筆記,多練習平時常見題型,爭取一般題型能順利解答。
3.數學基礎差的,甚至有些“放棄”的。這是三類中最難攻破的,所占比例也在逐年上升。現在的高中生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學習習慣不好,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但他們有較強的自尊心,需要尊重。對于此類學生我們需先了解其性格,然后通過查閱心理學資料,咨詢心理學教師,運用心理戰術,打破他們“怕”數學的思想,然后通過一定的引導、鼓勵,給他們一定的自信,再通過比較、觀察,逐漸打破他們“數學難學”的思想,使他們認識到數學其實并不難,然后慢慢培養興趣,當然這與課堂教學方法有很大關系,上課時,可提問一些較簡單的問題,讓學生答對,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二、優化課堂教學
以學生為本,充滿生機的課堂教學始終是吸引學生、建立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必要條件。
1.構建新的教學模式。隨著新課改的實行,新的教學模式可創造性地選用。
2.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設計一定要符合認識規律,目標適宜,訓練化難為易,創設學生展現才華、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
3.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師應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和知識基礎,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具體指導。習題課可將學生分組,某些題可讓學生來講解,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4.可借助多媒體。比如在講解指數、對數函數時借助電腦作圖,學生很快就能理解其性質,對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
5.優化作業設計,設計程度不同的課堂作業,有必做題與選做題,達到分層教學的目的。
三、創造機會,注意感情交流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善于運用情感原理,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習活動變為一種習慣。另外,良好的師生關系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師如能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業務精煉,同時又平等待人,熱愛學生,尊重和信任他們,那么學生就會由衷地理解和信任教師,對教師充滿敬意,自然喜歡并接受教師,達到尊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1.它適應教育現實的需要。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個性特長的培養,通過課題研究,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的自我體驗和自主探索,建立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新型師生關系,實行多樣化教學,保持教育系統的最大活力。
2.滿足課程改革的需要。對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為廣大教師參與課程改革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逐漸成為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一條重要途徑。
總之,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一門教學藝術,教無定法,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從不同方面去注意,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樂趣,自己去主動學習,“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一旦讓學生樂知,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