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平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教務處處長,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高等教育處處長,中共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委副書記,北京市發展計劃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等。
2009年12月,時任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的王海平,調任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院長,成為首都高職圈里屈指可數的正局級院長之一,掀開了該校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5年彈指一揮間,從戴姆勒(中國)汽車學院到“新能源汽車發動機測試研究室”,從“復雜和異形件加工技術研究室”到北京市首批大學生學科競賽承辦單位,從國家級高等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到國家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資源庫……他從容書寫著首都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個新高度,成為全國職業教育機制改革和創新的領跑者。
2013年歲末,《教育與職業》記者專訪了王海平,有幸與他一起分享了榮耀背后的融合發展之道。
“羊吃草”理論
進入2010年以來,在北京亦莊的涼水河畔,占地807畝的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新校區格外引人矚目,不僅是因為它擁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現代化“大樓”,還因為從這里走出了越來越多的技能型“大師”,成為北京高端產業集群的人才基地。
大樓與大師,正是王海平5年來苦心經營的結果。這位曾經的援藏干部、北京市發改委的“高官”,自2009年年底上任以來,務實維新,敢想敢干,以“融合”之道,努力踐行著職業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大潮中的激情與夢想。在率領學校成功駛入發展快車道的同時,當仁不讓地成為了首都高職校長圈里的焦點人物。
其實,做過北京市發改委新聞發言人的王海平從來不乏社會關注度,因此對于“玩概念、博眼球”之舉一向排斥,“接地氣、干實事”是他給學校管理團隊做出的表率。
采訪伊始,王海平直奔主題,坦言在當前社會發展背景下,高等職業院校不能封閉于校園內部孤芳自賞、自娛自樂、自我陶醉,更不能只注重對人才培養方案的編制而忽略對人才市場需求調研的辦學模式,必須更多地走出去,主動地與區域經濟相融合才能贏得發展良機,實現自我超越。
發改委出身的他深知,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科學技術的進步,將會影響企業行業技術和生產方式的轉變,而企業行業的轉變,必將對人才需求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學校人才培養方式的轉變。重要的是,這一系列的影響過程會形成一種互動關系,成為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行業、政府的融合結點。
由此,“融合”成為了他賦予這所學校的發展之道。
事實上,倡導“融合發展”理念,不僅要協調學校與外部的關系,而且要協調學校內部的關系。從學校領導到普通教職工,都要思考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問題,要讓“融合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落實到實際行動中,體現在學校的每一項工作中。
為此,他率領班子成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辦學方針,首先確立了“立足開發區,面向首都經濟,融入京津冀,走出環渤海,與區域經濟聯動互動、融合發展,培養適應國際化大型企業和現代高端產業集群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辦學定位,為學校新時期發展指明了方向。
按照這一定位,學校各部門在教學、科研以及行政、學生管理、后勤保障的每一環節都緊緊體現“融合發展”的理念,先做到“人人談融合,人人想融合”,最終實現“人人做融合”。
在王海平看來,“根深才能樹大”,他就是要將學校根植于亦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首都、京津冀,乃至環渤海區域經濟體中,汲取外在“營養”。
實踐中,他帶領學校班子不斷進行研究部署,制定了全方位、全空間、多領域的與開發區“融合”,力推與首都經濟、京津冀、環渤海地區經濟相“融合”的發展戰略,所有專業建設按照《亦莊新城規劃 2005-2020》和《北京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中確定的“努力打造以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雙引擎、以現代制造業和基礎服務業為雙支撐”的產業結構調整目標,優化專業結構體系,根據區域經濟結構、產業調整要求,建立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使學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需要有效對接。
針對北京經濟開發區的新布局,學院設立了自控與電氣、電子與信息、食品與生物、汽車與交通、機械與數控等7大專業群48個專業,并完成了機械工程學院專業調整,藝術設計學院、電信工程學院、生物工程學院和經濟管理學院的組建。
2010年3月31日,王海平力促學校與開發區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并與區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簽署了《委托培訓協議書》,為學院和企業之間搭建起了更廣闊的合作平臺,保障了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和學生頂崗實習和社會實踐,進一步探索了“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在他看來,只有在融合中鍛煉成長,在融合中改革創新,才能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才能真正提高學校的品牌優勢和社會影響力,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或許,這一切正源于他所信奉的“羊吃草”理論——只有把羊趕到草地上,羊才會有草吃,才有機會挑嫩草吃。
打破企業依賴癥
2011年9月2日,戴姆勒(中國)汽車學院在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正式揭牌成立,北京市副市長洪峰,教育部職成司司長葛道凱,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BBAC)CEO戴斯等相關領導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
由北京市教委、德國戴姆勒集團、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三方代表組成的理事會,負責學院的運行管理,政、校、企共同承擔起辦學的組織管理形式、教學團隊組成、課程形式、招生就業等,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校企合作模式。
業內人士表示,攜手國際大牌企業成立“企中校”,堪稱校企資源整合的經典之作,標志著首都高職院校辦學水平的新跨越。
其實,這只是王海平融合發展戰略的驚鴻一瞥。
在他看來,校企深度合作的關鍵,是如何將企業與學校的不同利益轉化成合作共建、互利雙贏的共同需求。只有充分發揮校企雙方資源的優勢,才能徹底打破過去學校對企業單一需求的瓶頸。
為此,他要求學校與相關企業組建“點對點”的不同形態校企合作聯合體,通過“捆綁”式團隊教學、訂單培養,實現課程與職業崗位要求、職業資格、生產實際、行業技術標準“四融合”。
為了保障校企合作的深入與持久,王海平帶領班子成員,經過多方調研求證,決定建立管理實體,一是通過校企共同建立培訓中心、研發中心、技能鑒定機構等管理實體,搭建開放式管理平臺。二是建立理事會,制定合作規劃及年度計劃,對重大問題進行決策。三是在執行層面上,雙方派專人擔任日常工作負責人共同管理,負責計劃的實施、項目經費管理和項目的具體操作,通過例會制度加強雙方的協調與溝通。
在此基礎之上,學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保障實施引廠入校、引資入校、引人入校、引設備入校、引項目入校,建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允許企業在學校進行一定的生產經營活動,同時承擔相應的教學任務,學校校企合作工作實現了歷史性井噴——數控技術專業與北京第一機床廠、SMC(中國)有限公司、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以協議的形式簽署長期“訂單”培養協議,分別設立“北一數控班”“SMC數控班”“華中數控北京班”;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采取與企業共建的方式,建成以“校內生產車間”“分析測試中心”“專業基礎實訓室”互相集成的多層次、多功能、綜合性實訓基地,滿足教學和技術開發的需求,形成了產學研一體化……校企雙方形成了發展共同體,實現了職業素質培養與企業用人標準的高度吻合。
欣慰之余,王海平有了更進一步的動作,他將橄欖枝伸向了機械行業,通過與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全面超越傳統意義上的校企合作。實踐中,通過與國家機械工業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簽訂合作協議,學校成為了機械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點,承擔鑒定的職業(工種)包括電切削工、數控機床操作調整工等達15個工種,每個工種均包含初、中、高三級。
在此基礎之上,他明確提出了與行業合作的兩大方向,一是加強職業技能鑒定,二是建立行業標準,并摸索出“政府主導、鎮村組織、學校主體、企業參與”的工作機制,實現了“優勢互補,互相支持,共謀發展”——學校教研團隊與行業專家共同致力于行業職業標準的制定,先后完成了模具工國家職業標準(行業試用版)的編制,共同制定了《數控技術實訓基地裝備配備標準》和《模具實訓基地裝備配備標準》等,作為指導性文件推廣使用。同時,學校建起了4個國家級職業技能鑒定機構(點、工作站),鑒定工種達到53個,既保障了學生技能培訓、取證需求,又滿足了企業員工再培訓、再提高需求。
2011年2月23日,在全國機械工業企業管理工作會上,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被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評為“機械行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
在王海平看來,校企合作也好,產學一體也罷,無非是一種學校與企業如何“結合”的問題。而事實證明,“融合”比“結合”范圍更寬、程度更深,更不可分割。
多贏才是“王道”
2011年6月17日,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與北京市大興區簽署職業教育培訓戰略合作協議,基于該區的規劃、管理、政策等優勢,為企業與學校及勞動者個人之間搭建起供需合作關系平臺。
王海平告訴記者,高等職業院校要全方位地開展融合,以多種形式促融合,用多種手段抓融合,涵蓋了學校發展的方方面面,真正實現水乳交融。
自上任以來,他對學校的“家底”進行了深入走訪,調研,對于學校“多年、多次、多校”的整合發展史了如指掌。學院所屬二級學院、系部多系北京市委辦局舉辦校,既具有很深的行業背景和行業特點,與首都經濟特別是現代制造業有著天然的緊密的聯系,又具有多樣化的風格和復雜歷史。對此,他認為,必須要發揚學校的優良傳統,以國家高職示范校重點專業建設成果和師資力量為依托,積極開展社會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科技研發、技術服務等,為首都經濟及開發區建設服務,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服務。
在這一方針指引下,自2010年3月起,學校先后組織了12期“農村勞動力定向就業培訓班”,培訓學員878人。接收培訓的學員分別來自開發區的瀛海鎮、亦莊鎮、長子營鎮、安定鎮等,其中大多數都已走上工作崗位,有的甚至成為北京奔馳、京東方、SMC等知名企業的員工,實現了從農民到企業員工的身份轉變。
同時,王海平抓住高職院校科研服務這一主線,將校企合作開展應用性技術研究和技術服務作為科研的主要方向,積極鼓勵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緊跟前沿技術,提升教學科研能力,主持或參與科研課題、產品研發,從而提高教師面向社會的科技服務水平。
為了提升學院專業建設和服務深度,他在5個國家示范校重點專業建設的基礎上,又遴選出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服裝設計、通信技術、樓宇智能化工程技術5個校級重點專業,將“產學一體、實境再現、能力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成果和經驗進行了全面推廣輻射。
期間,為了彌補經費不足,王海平積極爭取了部分地方財政專項資金,極大保障了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的配套建設。
采訪中,他向記者展示了這樣一組數字:近3年,學校開展橫向課題研究、技術咨詢、技能培訓、產品研發等技術服務總收入已達2010.86萬元,其中重點專業(群)達到1269.34萬元;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與中國林業科學院和北京迪富瑞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合作進行“樹莓產品加工及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究”項目研發,研發了8種產品,取得3項發明專利;數控技術專業與京城環保公司共同研制開發“智能多用途粉碎機”并取得專利;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協助完成“船舶工業總公司昆明分公司科技大樓網絡集成”和“船舶工業總公司大連數據中心網絡集成”項目,創造了近百萬元的經濟效益……
而在技能大賽的舞臺上,學校也是高歌猛進。近年來共獲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一等獎10項、二等獎9項,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二等獎5項;2010年在有3000多個代表隊參加的“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國際二等獎1項。
為了將辦學成果惠及更多的學校,王海平積極推動對口支援工作,先后與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錫林郭勒職業學院、貴州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等開展“一對一”幫助活動,通過派教師講課、做輔導報告和幫助建立實訓基地等多種途徑,將自身改革發展經驗無償地進行了跨區域輸送、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為學院擴大辦學輻射力奠定了重要基礎。
變則通,通則久
走進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恢弘大氣的圖書館,記者發現前來瀏覽查閱信息資料的除了學校師生以外,還有很多亦莊開發區內企業員工,其中不乏諾基亞、可口可樂、敦豪(DHL)、奔馳、朗訊、通用電器等世界500強企業人員。
對此,王海平告訴記者,作為開發區內唯一一所大型圖書館,其功能早已超出了傳統的服務范圍,尤其是在現代網絡技術條件下,不僅成為學院師生的學習瀏覽平臺,更成為了開發區經濟資訊中心,面向所有企事業單位服務。
“試想,如果館內資訊中心的一條信息被企業老總們采納,從而創造了一個產業,救活了一方經濟的話,善莫大焉”,事實上,這正是他夢想的一個縮影——探索“共建、共管、共用、共享”運行機制,打造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新機制。
實踐回溯到2011年年初,北京市正式啟動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綜合改革試點項目,由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與大興區聯動建立由“政校企行”四方組成的學校理事會,組建以現代制造業為主的職業教育集團。
對于學校而言,這是一次巨大的改革發展良機。
欣喜之余,王海平積極按照學校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方案的設計及要求,先后組織召開了4次學校綜改建設工作組會議,若干次綜改建設專題會議,全力推進建設任務的落實。
對于變革試驗的方向,他一針見血,“進行辦學、育人和社會服務的體制機制變革試驗”,嘗試組建一個由政校企行各方面代表參加的學校辦學理事會,學校的所有重大決策都由理事會來進行把關、論證”。
在他看來,唯有如此,才能保證學校的發展決策更多地符合市場經濟需要,“人有生老病死,產業有朝陽產業和夕陽產業。今天我們設的專業,明天可能就不適合了,必須及時進行調整。”
為此,他力主設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把專業分成四類,分別是鼓勵發展專業、穩定發展專業、限制發展專業和整改淘汰專業,并制定了相應的發展策略,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了傳統意義上的一刀切造成的被動局面。
2012年10月19日,在北京市教委的指導下,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牽頭聯合相關行業協會、企業和職業院校,成立了北京現代制造業職業教育集團,通過了集團理事會會長、副會長、常務理事以及各專業協作組名單,召開了各專業協作組第一次工作會議。
采訪時記者獲悉,該集團成員總數已達68家,其中企業34家,學校23家(中職學校14所,高職及本科9所),行業協會6家,科研及其他單位5家,為構建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長效機制、深化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搭建了平臺,建立了有效途徑,為學院創新發展輸送了源源不斷的“活水”。
2013年6月,國家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項目在全國職業院校范圍內進行論證。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脫穎而出,摘得了“國家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資源庫”的獎項,成功搶占了該領域的一個制高點。
在王海平看來,這是融合發展的一個成果,“實際上,我們自己的力量可能并不強大,但是我們通過融合各方的資源,把單一學校做不了的事變成了現實”。
于是,人們欣喜地看到,按照“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模式,學校依托自身優勢,成功打造了為學校和社會“雙向服務”的經濟科技資訊中心、科技孵化轉化服務中心、職業人才培訓中心、勞動力就業再就業調劑服務中心,為區域經濟提供多層次服務的同時,大大完善了為區域社會服務的有效機制。
采訪最后,王海平向記者闡述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一個發展愿景——組建“政校企行”四方組織的學院理事會,建立政府、學院、企業等多元教育教學經費籌措機制,構建“政府主導、學院主體、行業指導、企業參與”攜手合作新的辦學體制機制,把學院建設成為辦學特色鮮明、辦學質量優良、國內一流前列并具有一定國際認可度的高等職業院校。
他始終堅信,以融合之道開門辦學,不僅能贏得自我,更能贏得一個全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