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M·赫欽斯(Robert.M.Hutchins,1899—1977)是美國著名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永恒主義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在擔任芝加哥大學校長期間,推行了著名的“芝加哥計劃”,對芝加哥大學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以其通識教育獨領風騷,對美國高等教育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羅伯特·M·赫欽斯1899年1月17日出生于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一個神學教授家庭。1915年就學于奧伯爾林學院,后因入伍中斷學業。“一戰”爆發后,轉入耶魯大學學習,并于1921年畢業。1923年,他開始在耶魯大學任教。1929年,應聘擔任芝加哥大學校長。期間,他積極推行“名著教育計劃”和“芝加哥計劃”,對這所大學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為芝加哥大學的發展作出了舉足輕重的貢獻。1937年,他擔任馬里蘭州圣約翰學院的兼職董事,幫助該校實施以名著教育為主的教育改革。1977年5月14日因病去世。作為美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的教育思想對美國高等教育改革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被譽為“永恒教育”大師。
回歸素質教育
從19世紀初以來,西方高教界一直存在著高等教育是素質教育還是職業教育(或專業教育)的爭論。赫欽斯長期從事大學的領導、教學和研究工作,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套內涵豐富且獨樹一幟的大學理念——讓大學回歸素質教育和普通教育(通識教育),成為20世紀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
對于大學內涵,赫欽斯認為,第一,大學是保存文明、探索學術的機構和人格完整的象征,大學的目的就是窺探知識、生命和世界真理的全貌。大學云集各科專家于一堂,從事各種學術討論和批評,以消除他們的各種偏激和自負的態度。通過大學里的學者社團,可做知識和思想上的交流,從討論中探尋真理。第二,大學是獨立思想和批評的中心。在他看來,從古至今唯有大學是一個獨立思想的中心,大學的一個神圣功能和使命便是“思考”。既然允許思考就必然也允許“批判”,所以大學更應該是一個燈塔,不應是鏡子;應引導社會,不應迎合大眾的淺近需求。
自20世紀初范·海斯出任威斯康星大學校長之后,倡導社會服務的“威斯康星理念”逐漸在美國傳播開來。社會服務職能的出現沖擊著傳統大學的價值觀念,大學成為什么都做且愿意為每個人服務的機構。
對此,赫欽斯提出,大學必須認清一個而不是多個目標,“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在教學職能方面,大學主要是通才教育的場所,其基本職能在于傳遞人類文明,促進學生理性、道德的充分發展。在領導教育發展的職能上,大學的基本職能是發揮學術社會、思想中心和智力領袖的作用,研究探討教育發展的趨勢。在研究職能上,大學的基本職能是探討基本命題、基本理論、基本法則,也就是探求普遍真理。
同時,他提出大學的目的在于改善人性。從哲學角度看,人是一種道德的、理性的、精神的存在。從社會的角度看,人是一種自由的、有紀律的存在。從歷史的角度看,人性是永恒的、不變的。而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人的理性、道德、精神和自由,使學生發展為“完人”,而不是成為為職業化社會服務的片面工具。
總之,赫欽斯將大學看作一個學術的社團,反對將大學視作一個生產學位和文憑的工廠,切實維護了大學的價值和尊嚴,使其保持高水平發展。
捍衛學術自由
赫欽斯從1929年擔任芝加哥大學校長,直到1951年辭去校長之職,用了22年時間,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個人魅力給學校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不論是學位學院改革,還是“芝加哥計劃”,都搞得有聲有色,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赫欽斯改革管理制度,重視樹立校長的權威。眾所周知,校董會是美國社會的首創產物,許多美國學校校長的權力實際上受校董會的制約,校長缺乏管理和運行大學的自主權。對此,赫欽斯一向認為是不利于大學的發展的。
實踐中,他規定校董會通常的職責不得干涉大學的課程設置和教師的資格認證,因為校董會的成員大多是非教育戰線的“外行”,這些事宜已經超出了校董會能力之外。同時,赫欽斯實行校董會監督下的校長負責制,賦予校長更大的自主管理權,并成立了由正教授、副教授和助理教授選舉產生的理事會,使得校長和校董會的權力受到了有效制約,從而協調了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
同時,赫欽斯改革了學位制度,建立了以學士學位為核心紐帶的學院制度,使學院成為與大學不同的一級教育機構。學院教育結束后,學士既可以進入社會從事相應職業,也可以繼續向上深造,實現了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的分離。
赫欽斯推行了轟動全美的名為“芝加哥計劃”的課程改革,清除技術性、職業性的科目,設置體現“人本化”和“自由化”的課程。該計劃主要由水平測試、概論課程和綜合考試構成。新生入學后要參加水平測試,以確定學生在參加綜合考試前還需要修哪些課程;由人文科學部、社會科學部、生物科學部、自然科學部等四大學部分別教授五門概論課程,學生必須從四個學部中選修兩個學部的系列課程,并要通過相關的綜合考試。此舉直接帶動了全美國對通識教育問題的重視,奠定了美國現代大學的兩大基礎——通識教育和學術研究。
事實表明,赫欽斯在芝加哥大學的改革對美國高等教育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堅決捍衛學術自由,點燃了芝加哥大學渴望學術和追求學術優異的火焰,從而形成了“自由追求真理,渴望學術優異”的芝加哥大學文化傳統。
倡導“名著教育”
19世紀末20世紀初,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在美國教育界占據著主導地位。實用主義者將適應社會作為教育的首要目標,大量刪除學術課程,而增加設置了“美容學”“機械學”等五花八門的職業課程。
對此,赫欽斯認為,恰恰是過早的職業化、專業化導致了實用教育的失敗,“職業教育只能教給學生最低限度的技能,而學校所學到的這些技能根本保證不了他們將來能夠適應一切社會變化。真正能夠適應社會變化的人,不僅要具備一定的職業技能,更需要具備理性和智慧。大學的基本任務就是通過普通教育,將理性、智慧、思維習慣和基本知識教授給學生”。
那么,如何將理性、智慧、思維習慣和基本知識同時傳授給學生呢?赫欽斯認為,那些經歷了許多世紀而達到古典著作水平的書籍便是集合人類知識、智慧、思維和道德的寶庫。學習這些名著,能夠培養學生鑒賞和批評的能力,可以幫助學生將來更加明智、更有思想地進行各種活動。于是在1930年,赫欽斯找來了曾擔任過哥倫比亞大學名著課程助教的莫蒂默·阿德勒等人,開始實施“名著教育計劃”。
1942年,一個專門進行自由教育的四年制學院——“赫欽斯學院”建立。而那些參與推行名著項目的人通過師生、朋友、同事等關系形成一個團體網絡,憑著共同的信念掀起了自由藝術運動和名著運動。1947年,在赫欽斯的領導下,參與名著教育的“名著仔”們通力合作編輯了54冊的《大英百科名著叢書》,該叢書羅列了共計74名作者的7433本名著,列出了102個偉大觀念。這套叢書于1952年出版,賣出了將近100萬套。
通過名著教育,學生能夠接受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并獲得深刻的文化教養,理解和欣賞人類思想所能達到的高度,以及在這種崇高理想中所包含的人類生存的道德維度。名著教育成為一種突破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大學教育的經典形式,在當時的美國高等教育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爭論和思考。
時至今后,名著閱讀這門課已成為全美國最著名的本科課程之一。
實踐表明,赫欽斯在擔任芝加哥大學校長期間,不畏權威、不屈于世俗,力排眾議,將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對芝加哥大學的改革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同時,他憑借哲學家的智慧、思想家的敏銳,形成了自己獨特而深刻的教育思想,是美國乃至世界教育界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