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的核心環節有兩個:自行組織的筆試和面試。就筆試而言,最關鍵的是無法說清楚一個道理:憑什么認為自主招生的考試題比高考題更科學、更可靠、更能測驗出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如果真的如此,那為什么不能把自主招生試題變成高考題?或者,如果認定自主招生的出題者更高明,那為何不請他們進行高考命題?自主招生筆試,除了多了一些偏題、怪題和難題之外,與高考真的不同嗎?較大規模自主招生聯盟的出現,提高了自主招生筆試環節的效率和便利,但與此同時,也使得自主招生的筆試更像另一次高考了。
就面試而言,多了這樣一個環節,在理論上當然是有助于更好地考查學生,但是,在操作層面,問題很多。面試題目不可能、也不應該有標準答案,而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評委的主觀判斷。對那么多同學進行面試,肯定需要很多個面試小組,如何能夠保證不同小組的評價標準都大體一致?綜合素質到底包括哪些?對于中學生的幾十分鐘的面試,是否真就能看得很清楚?面試結果會形成幾十分的差別,是否真就反映了學生素質的差別?
上述問題涉及到結果的公平性,即便不考慮這方面的問題,自主招生也還存在著一個更大的問題,這就是其過程的公平性。所有的自主招生考試都是有門檻的,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有形的門檻,是只有某些學生才能獲得參加考試的資格。這與高考不同,高考是向所有人開放的。無形的門檻,是那些經濟困難的學生無法遠途旅行,到自主招生的學校參加考試。面試環節的問題也同樣,按照現在的自主招生模式,是只讓很少的人進入面試;對于那些沒有參加面試的人來說,就是一種不公平。如果讓很多人參加面試,那將是無法操作的。舉個例子,如果北大和清華用高考分數做基礎,哪怕是把面試分數線定到600分上,全國算起來,也有幾十萬人。這些考生的絕大部分,都會愿意參加北大和清華的面試的。這是任何一個學校都無法操作的。
為什么國外的大學可以在國家統考成績的基礎上,行使著比較大的招生自主權并且運行良好,而我國卻難以照搬這些做法呢?可能至少有三個主要原因:第一,發達國家大學的淘汰率比較高,尤其是名校。如果不能有相應的智力和素質,是根本無法完成大學學業的。有的大學某些專業的淘汰率甚至達到50%以上。這樣一種高淘汰機制的存在,具有關鍵性的作用,使得每個學生在選報志愿時,都能夠保持頭腦清醒,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校,而不是一窩蜂地涌往名校或熱門專業。否則,就是自己瞎折騰自己。第二,高中成績單和專家推薦信的可信度比較高。第三,人情因素在招生中起的作用很小,很少有家長為子女上大學的事整天找校長和院長的。
在經過了多年的試點之后,教育部仍然將自主招生限定在少數大學,并且限定在這些學校當年招生數量5%的范圍之內,這也顯示出了國家主管部門對于自主招生的謹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