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仍然很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目前我國高校的非經濟屬性決定了其對市場需求把握不準確,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更多的是基于技術邏輯展開,而沒有考慮市場需求,導致科技成果與經濟的需要并沒有達到統一:只懂技術不懂市場,缺乏足夠的市場競爭力;科技成果技術成熟度較低,不能有效地為企業服務。
二是國家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和激勵機制不全。作為評價高校科研主要工作的教育部年度科研統計,也更多地強調的是項目、經費、論文和獎勵,僅體現了科技成果的技術價值,而沒有考慮其市場價值。盡管2002年3月科技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國家科研計劃項目研究成果知識產權管理的若干規定》,其中對在國家的科研經費支持下完成的科技成果產權的歸屬問題做了明確規定:即成果的知識產權屬于研究單位。該規定參照美國1980年發布的“貝多法”(其核心內容是規定在美國聯邦政府經費支持下完成的研究成果屬于研究單位所有,聯邦政府保留對科技成果優先使用的權力,該法案對于美國的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但在我國,盡管對促進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必將產生深遠影響,但目前這個規定的意義還沒有被社會各界意識到。而且由于缺乏相應的法規和實施措施,操作性不強。即使是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屬于研究單位,實際中只是將知識產權的擁有量作為高校衡量學術水平,乃至高校教師考核、評聘的指標,尚未實現知識產權的市場價值。
三是高校科技成果信息流通不暢。科技成果是一種無形資產,它只有通過市場流通并運用于生產中才能體現它的真正價值。因此高校科技成果也需要市場,需要把高校與企業有效地聯系起來。市場信息廣、流通快,科技成果就能及時傳輸給企業,使企業從眾多信息中找出適合自己發展的科技成果,促使高校科技成果盡快轉化。但是高校科技成果這種商品不同于一般的生產資料,它有實效性,一旦不能運用于實際,就可能失去價值。
另外,我國的科技成果總體水平不高,真正稱得上國際一流的極少。在經濟全球化中,由于國內市場國際化進程加快,只有真正屬于一流水平的成果,才有可能獲得高額回報。目前科技成果的評價,評價者主要是專家學者,評判的標準也以學術論文或技術論文為主導,但在成果轉化和社會效益等方面考慮不全。企業不愿轉化高校的科技成果,寧愿直接引進成熟的國外技術,造成一些高校科技成果無法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