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低,從表面上看主要與多年傳統體制下形成的一些積重難返的因素有關,如高校科技人員的職稱晉升一般決定于論文的學術水平、研究成果的數量多少等,而很少關注成果轉化的問題。在出國留學、培訓、進修等方面,一般也與搞成果推廣開發工作的人員無緣,這些都導致了高校科研活動中重論文、輕成果推廣開發的傾向。但這些觀念方面的問題隨著大環境的改變及有關優惠政策的不斷推出,改變起來是比較容易的。當前制約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突出難題是“中試”環節薄弱。
一項科技成果從研發到形成產業化效益一般要經過三個階段,即科學研究、中間試驗和規模化生產。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這三個階段的資金投入比例應為1∶10∶100,而我國卻為1∶0.7∶100。很顯然,我國用于中間應用實驗(以下簡稱“中試”)的資金明顯不足,而這一點又恰恰是影響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的關鍵。“中試”環節薄弱。是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瓶頸,要解決這個問題有相當難度。
一是傳統體制下的高校實驗室遠不具備“中試”的條件,一般也得不到“中試”的經費支持,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是被排除在高校科研活動之外的。當然現在的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高校的科研活動也要追求經濟效益,即必須考慮成果的轉化應用。
二是由于實行了幾十年的計劃經濟體制,造成了我國的企業,無論是國有的,還是集體的,乃至近十幾年新興起來的鄉鎮企業基本上都不具備自行研制未經“中試”的新產品的能力。特別是在現階段工業企業的改革正在進行之際,大多數國有企業還沒有擺脫困境,因而根本沒有承受“中試”失敗風險的可能。企業為了扭虧或者進行市場競爭,只能接受完全成熟的科研成果和新技術,達不到這種程度的科研成果企業根本不接受,政府也難以協調,因為這關系到企業的根本利益。所以,這些年來眾多企業寧可付出極高代價引進國外的成熟技術和科研成果,這就給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加強“中試”環節,成為搞活高校科研這盤棋的突破口。“中試”必須成為高校科研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今后實驗室建設的重點。如近年來哈工大為此投入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建起了“航天科技成果工業化中心”等5個可進行“中試”的基地,累計固定資產已超過6億元。“工業陶瓷”“航天育種”“IC卡”等一批有發展前景的科研項目和高新技術已進入中心進行“中試”。初步規劃,每年將向航天企業推出3~5項高技術產品,向社會企業轉化10項左右高技術科研成果,在此基礎上,在哈工大高新技術園區建成一批自行轉化最新科研成果的高科技企業。這是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的根本途徑,即高校必須拿出可以被企業接受的科研成果,否則政府也愛莫能助。
當然,不可能一個學校的所有學科都具備這種條件,但“中試”工作必須搞。學校條件不具備的,可以開展校—企協作,利用有條件企業的裝備進行“中試”,條件是風險共擔,利益均沾,協作企業可以優先獲得高校的成熟科研成果。
總之,高校的科研活動一定要完成到“中試”階段以后,從自身的方面去掉科研成果轉化的障礙,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科研活動必須服從的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