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于2012年初出臺《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中國人民大學、東南大學和華中師范大學等6所首批制定章程的高校,于2013年8月拿出了初稿,在經過公開征求意見、修訂后,教育部于2013年11月28日召開了新聞發布會,核準了這6所高校的章程。(據《人民網》報道)
大學章程,在國外往往被視為大學“憲章”,其本質是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法規和法令,由政府、社會、學生、家長、教職員工和學校締結的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宗旨的多方協議,故又稱為“學校責任狀”。它一方面為高校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提供核心依據,另一方面又為學校進行自我檢查與接受外界評估提供了依據。我國《教育法》把“有組織機構和章程”列為設立學校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同時賦予了學校行使“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權利。我國高校章程的制定與核準,順應了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與趨勢,本身既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之一,也必將拉開我國高校自主辦學新的篇章。
對于我國高校制定和頒布章程,人們長期糾結的問題主要有三個:一是大學章程本身的合理性,即大學章程究竟是大學自說自話,還是社會共治的結果。二是大學章程本身的合法性,也就是大學章程的法律效力問題。三是大學章程的可實現性,就是在我國教育行政化的傳統里,政府特別是教育行政部門如何節制自身的權力,以保障學校法定自主權的落實。如果這三個問題解決不好,大學章程制定和頒布的實際價值就會有限,可能淪為新的“形式主義”。
目前我國大學章程本身的合理性是存在瑕疵的。在大學章程的法律效力問題上,大學章程實質上只是一種自治規程,連嚴格意義上的行政規章都算不上,所以不要指望大學章程一頒布就具有強制的法律效力。具體來說,大學章程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主要取決于兩種情況,一種是我國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只要大學章程不與相關法律法規精神相抵觸就具有合法性,高校根據實際需要和具體情況而制定的自主性規章應該得到尊重;另一種情況是已經有法律法規明文規定,高校的章程只要不超出法律法規規定就具有合法性,如果有法律法規規定但不夠“細化”的,高校的章程則不能在基本事項超出法律法規規定,否則就不具有合法性。
其實,現在最大的疑慮還是大學章程的可實現性問題,一方面,如果高校沒有切實依據章程進行治理,除了發生問題之后的行政仲裁或者司法訴訟之外,如何監督落實并給予適當制裁?另一方面,如果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門干涉高校依據章程的自主權,高校如何通過救濟渠道進行維權?更重要的是,怎樣劃清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門對高校章程落實的監督、懲戒與干涉高校依據章程自主權的界限?因此,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自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大學章程制度的實施與完善,實際上還需要現代化的相關配套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