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最近設立了一筆教學促進津貼,一年預算2000萬元,作為對專注于教學工作的教師的獎勵。這筆津貼與教學(Education)相關,所以又被稱為“E津貼”。能享受“E津貼”的主要是上優質課程的教師和開設跨學科、跨院系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師。根據前兩年的教學情況統計,第一批將有約500名老師拿到總額近800萬元的獎金,2000萬元中剩余的1200萬元將與下一年的2000萬元一起作為獎勵資金。(據1月2日新華網報道)
眾所周知,人才培養是大學最主要的使命,教書育人也是大學教師理所當然的分內事。然而,近年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大學教師尤其是教授忽視本科課堂教學,而將自己的心思全然放到科研項目上,甚至有一些大學教師寧愿“走穴”兼職,也不專注于課堂教學。凡此種種,不一而論,卻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大學課堂吸引力,由此衍生的大學生逃課等問題,直接損害了日常教育教學質量,也影響到了大學的社會形象。
如何引導大學教師尤其是教授們回歸課堂,提高大學教學質量,一直以來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教育主管部門為此推行了“本科教學質量工程”,甚至出臺了相關文件,對大學教師尤其是教授們給本科生上課規定了課時數,此類硬性規定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相比之下,浙江大學對專注教學教師進行獎勵的辦法則多了柔性的味道,無疑更利于從主觀上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
然而,在肯定浙江大學做法同時,也應該認識到,要從根本上讓大學教師回歸課堂,真正心甘情愿地專注于教學,僅僅依靠物質獎勵是不夠的,而應該在大學評價制度設計上下一番工夫。客觀說,沒有多少大學教師心底里討厭教學,之所以不專注于教學,無外乎兩個層面的原因:一是經濟收入方面,在市場經濟沖擊下,受經濟生活壓力所迫,或者追求優越物質生活,而無法安心于收入微薄的課堂教學。二是評價制度方面,目前重科研、輕教學的大學評價模式,讓許多教師不得不將精力耗費在爭取科研項目上。
顯而易見,浙江大學更加側重于從經濟收入方面讓教學型教師安心于課堂,力求收入上實現平衡,以營造出一種重視教學的氛圍,這是值得肯定的,效果也是可以預期的。但如果從提升我國大學本科教學質量的角度,顯然更需要完善教師評價機制,使得無論是做科研還是從事教學都能各安其所,無論是在物質回報還是職稱評定等方面都有制度保障。如此,無后顧之憂的大學教師才會心甘情愿地走進課堂,大學教學質量才會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