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校自主招生“神題”不斷,引起的爭議也不斷。贊成者認為,“神題”破除了命題方式的“八股化”,對打破應試教育是一種創造和突破。可作為主角的命題高校,除了解釋說“神題”沒有標準答案,主要考察的是學生的思維能力之外,“參考答案”卻從來沒有公布過。
實事求是地說,對一般的人來說,這些“神題”看上去確實很“神”,但對精于應試技巧研究的人來說,似乎一點也不“神”。依我看,如果考生把握好三點,估計成績也差不到哪里去。一是凸顯自信、自我體認、換位思考等自我人格的力量。二是反向思考,提煉真相。三是找準對應的象征物,如饅頭象征中華傳統飲食與文化等,將民族自信、時代精神等融進去,答案估計也八九不離十。
人類的思維是有規律、有要素的,只要不是來自于專業知識的“神題”,只要根據思維規律將思維要素排列組合,一樣可以將“神題”納入應試的技巧,讓“神題”的本來目的失去意義。從這個角度看,與其說“神題”是在考驗考生的思維能力,不如說命題老師的思維陷入了為“神”而“神”的形式主義誤區。實際上,這些所謂的“神題”,幾乎沒有一個是命題老師的原創,都可以在已公開的資訊中找到原型,很多甚至都只是做了簡單的改編。這樣的“神題”,不僅會對資訊不發達的農村考生造成極大的不公平,而且至少從形式上,也沒有體現出命題老師本身的思維創造性。以此為標準選人才,多少有些荒謬。
無論是“神題”還是一般考題,基本功能都是評價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在自主招生的場域,還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功能。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的辦學理念和大學精神,選拔人才都有自己的標準。按理說,沒有標準答案的“神題”,即使同時出現在不同學校的考題里,參考答案也應該是不一樣的。即使不追求所謂獨特的“大學精神”,老師要打分,沒有標準答案也應該有參考答案,否則,就完全成為了主觀感覺,失去了科學性。因此,無論是從凸顯獨特的“大學精神”看,還是基于考試給分的科學公平,命題的高校也都應該將“參考答案”拿出來曬一下。
目前我國的高考招生制度,基本上還沒有給予考生更多的自主選擇權,而自主招生中,高校基于各種考量,同類、同批次、同城的高校在考試時間上也多故意“撞車”,進一步壓縮了考生選擇高校的自主權。每一所大學都有不同之處,這是實施高校自主招生的前提。在考生對各高校的特色還沒有清晰認知的情況下,公開自主招生考試題目、特別是“神題”的參考答案,無疑是傳遞特色的需要,也是增加考生自主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