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他是長沙縣高考理科狀元;1996年,他是清華大學優秀畢業生;2000年,他是廣州外企的高薪白領……現在,他是長沙馬王堆陶瓷市場的一名普通保安,他是張曉勇。(據《三湘都市報》報道)
有“保安勵志哥”站著上北大的事情在前,清華高才生張曉勇當保安的現實,就難免讓人覺得有點兒浪費和大材小用。但處在個人的角度來說,每一個人都有自主選擇職業和工作的權利,選擇做官、經商還是當保安,只要是自主與自愿的,就都無可厚非。
即便拋開個人選擇的原因,就教育與社會等多層面來分析,清華高才生當保安,也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首先,不能用過于功利化的眼光看待高才生當保安。很多人面對張曉勇,想到的往往是其受教育程度與保安工作嚴重不匹配。但我們同時也忽略了,這種功利的價值判斷背后被忽略的是更加重要的個人價值、人生價值、社會價值等考量。比如張曉勇選擇了當保安,其中固然有懷才不遇的無奈,但更重要的是,在前程與盡孝的選擇上,他取了后者;在事業與家庭的博弈中,他同樣選擇了后者。這種孝道精神,顯然不能用清華高才生這樣的表面光環來簡單衡量。換言之,如果張曉勇選擇了前程,而拋開了孝道,恐怕其人格也是經不起追問的。
其次,學歷不代表能力,同樣的道理,工種、職業的不同,也不代表對社會貢獻大小就必然會有所不同。以張曉勇為例,他做保安盡心盡責,很受居民歡迎和喜愛,這也是一種貢獻,一種成功。
面對清華高才生當保安,人們之所以糾結,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有張曉勇一樣的“落差”,都有理想屈從于現實的經歷。二是社會發展和就業環境不公平,以及其所導致的高才生沒有機會去發揮自己的才能與所學。很明顯,這些,才是最值得我們關注和想辦法予以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