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還在武漢大學讀書的曹祺就開始了創業,怕影響不好,他很少跟外人談及自己的創業者身份。武漢市“黃金十條”出臺后,武漢大學明確鼓勵教師和在校生創業。曹祺的秘密也不必保守了,如今他常常被請去做講座和交流。(據《長江日報》報道)
當上了“學生老板”,本該是件榮耀的事,曹祺卻覺得不可告人。當然,這份尷尬也可以理解。畢竟,對于大學生來說,埋頭苦讀、鉆研學術似乎才是本分,“創業”當是走出校園之后考慮的事,整天做著“老板夢”定會被斥為“不務正業”。囿于傳統思維,很多高校對于大學生創業多半不放行、不支持,更不會有鼓勵政策。也因此,“學生老板”總覺得自己抬不起頭來。
事實上,大學生這個年齡段,精力旺盛、腦子靈活,不光是學習、讀書的好時機,更是實踐、創業的黃金期。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大學沒畢業就退學創業,開始了漫漫的創業征程,終于把微軟打造成世界首屈一指的IT企業,自己也多次榮登世界首富的“寶座”。如果不是當初的創業沖動,如果沒有學校、家長的支持鼓勵,這個世界首富說不定早就被扼殺了。
在國外,在校大學生創業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相反國家、學校還會出臺專門的激勵政策,給大批青年才俊施展才華提供平臺,這也是國外學生實踐能力強、科技轉化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武漢市這次出臺“黃金十條”,正是借鑒了美國硅谷、斯坦福大學等世界知名園區和高校的經驗,通過出臺諸多激勵政策,點燃大學生的創業激情,幫助他們實現“創業夢”。打破這一思維瓶頸,無疑會推動我國科技創新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的快速提升。
近年來,我國高校的論文數量和專利數量非常多,但成果轉化能力是“短板”,遠遠落后于國外。就拿華中科技大學來說,每年的發明專利達1000項,獲得授權的達六七百項,可是在“黃金十條”頻布之前,這么多的專利,只能躺在紙堆里睡覺,實在太可惜。可怕的是,這種現象已成全國高校的通病,嚴重浪費了科技創新的成果,阻礙了我國科技的飛速發展。
大學生是最具活力、最有知識的群體,他們承擔著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重任,應充分點燃他們的激情、挖掘他們的潛力。當前,按照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提出的新要求,不斷提高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首先要突破狹隘思想,徹底擺脫大學生只能搞學術、寫論文的單一思維。要開辟“綠色通道”,從資金扶持、企業注冊、手續申批等環節簡化程序、提供幫助,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自由空間、解決后顧之憂。只有“學生老板”越來越多,理論成果才會更多地轉化為發展成果,建設科技強國的基礎才越來越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