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造假是學生的主動選擇,但是要探究起原因來,不能一味地把板子打在學生身上。
實習證明在其本來含義上就不應該由學生自行出具,而應由學校向相關實習單位獨立搜集或由學校出具才對。實習造假成為學生的無奈和應付之舉,其責任恰恰在學校。
學生實習,首先就是學校的義務和責任,而不是學生個人的事。學校要能夠擁有與開設專業相當的實習基地、校辦企業,或者通過開展廣泛的校企合作建立良好的實習關系,這才是學校開設相應專業的保障和基礎。辦游泳學習班的要有泳池,而不是只有高超的游泳教練就夠了,開辦專業也是如此。為何到了最后,學生卻都要自己找實習單位?
同時,大部分高校實習時間安排在每年的3到?7月,正是考研成績放榜及大四學生撰寫畢業論文之時,實習與考研及畢業論文在時間上的沖突,把不少大學生“逼”上邪路。如果學校能夠將實習真正納入教育教學的正常環節,就一定能夠通過相應的時間調整化解這種矛盾。
當然,這并不排除學生個人的自由實習。但這應是例外或個別情況,由學生個人依據其具體情況提出申請,然后由學校和實習單位就實習職位、內容、待遇、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等諸多方面協調后方可進行。同時,學校還應隨時進行抽檢和督導,以保證實習效果。這才是學生實習的正途。
只有當實習被規范時,實習才不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實習證明才不會成為學校強力推動實習的“利器”,實習造假才不會成為學生的自選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