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免責書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不過這一免責書通常出現在保險領域,在大學新生報到的那一刻與學生簽訂此類免責條例則顯得頗為另類。
基于此,筆者以為有必要談一下學校在此類問題中是否應該承擔責任。我國現行民法確定民事侵權行為人身傷害責任的歸責原則有三種:過錯責任歸責原則、無過錯責任歸責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具體到學校管理活動中。就要看學校是否履行了國家的教育、管理和保護的義務,如果因過錯沒有盡到相應的義務,致發生學生傷害事故乃至自殺的,學校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民事責任。
另外,對學生執意的行為,即經過學校、教師告誡、糾正,但不聽勸阻、拒不改正,仍去實施危險行為造成后果的,行為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就是說校方盡力防止自殺行為的發生,學生依舊自殺的,學校可以不負責任。
筆者以為更應該重申的是高校是培養人的高等教育機構,其根本任務就是利用一切有效的教育資源,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高校學生管理的目的不是盡力去撇開自身應該負起的責任,也不是要每一個學生按照既定的規章制度去做,而是要促進每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學生健康地發展,促進每一個生命的自我實現。這一切均要求高校學生管理對大學生的生命給予充分的尊重與關懷。
許多大學生對“失敗”比較敏感,往往害怕失敗,害怕挫折,并無力承擔。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常常需要經過多次的嘗試、屢敗屢戰、不斷努力,才能有機會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因此,大學生理應坦然面對失敗。高校德育工作者更應加強對大學生的挫折教育,一方面使他們認識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大學生走向成熟的必需品,每個人都應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另一方面,針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加強耐挫力的培養,如增強挫折容忍力等。
如果因噎廢食,讓學生“自愿”簽訂免責書,無疑會影響學校的社會聲譽,也讓教育者教書育人的責任無處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