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儒家倫理的哺育下,傳統儒商在他們的商業經營活動中形成了一種具有鮮明儒家倫理和文化特色的管理倫理。這種管理倫理精神,是他們商業活動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精神砝碼。那么,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倫理精神呢?本文試圖對此問題做粗略的探討。
【關鍵詞】傳統儒商 管理倫理 精神
【中圖分類號】B82-0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193-02
傳統儒商是指在商業活動過程中,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和經營才能、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體現出傳統儒家倫理特色的商人,是“儒”與“商”的完美結合。他們運用儒家倫理來規范他們的商業活動,用經商活動來實踐儒家倫理,在商業經營活動中形成了仁愛和諧、以人為本的管理倫理精神。
一 仁愛和諧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和中心范疇,也是傳統儒商商業經營秉承的重要理念。傳統儒家“仁”的思想,就是以愛人為核心,由親親通過忠恕的環節向泛愛的轉化,它既是人格建立、人性提升的過程,也是人倫實現、人性完善的過程。“仁”的核心和主要內容,就是“愛人”,即“仁者愛人”。傳統儒家的“仁者愛人”的倫理思想被傳統儒商引入其經營管理領域,并將其轉化為一種商業經營管理哲學。以“愛人”為出發點,追求人際關系的和諧,形成了以“仁”為中心的經營管理倫理理念。在內部管理過程中,行仁道以增強團隊的凝聚力,表現為傳統儒商偏重血緣親情,講究忠孝禮義,對雇員也更加關心,在商家內部營造出了一種和諧氣氛。如在《豐南志》第五冊《顯考嵩堂府君行述》記載了清朝歙縣吳姓商人的經商之道。該商人認為,他經商成功的奧秘在于常存仁愛之心、寬厚之德,做到“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親好人”,因此他“平生仁心為質,視人之急如己,力所可為即默任其勞,事成而人不知其德”。
具有仁愛精神的傳統儒商不再像一般商人那樣簡單片面地追求最大利潤,比較注重讓雇員也適當分享其利益或成
果,把雇員的利益和發展也作為商業經營的基本目標。比如:明清時晉商普遍存在著的“力股”,就是指那些雖然沒有錢入股,但在商行努力工作的員工也可以以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股份或分紅。“仁愛”的管理也表現在,在經營活動中充分關心愛護雇員,為雇員創造比較好的生活環境和條件。
與“仁愛”的管理理念相關聯,“和諧”也是傳統儒商內部管理的重要內容和管理形式的特點。儒商把“和”的方法運用于經營活動中,注重和諧管理。注重內部的人際和諧,淡化內部消耗性競爭,注重上下溝通,協調與雇員以及雇員之間的關系。以親情態度對待雇員,注重上下左右的相互溝通和情感交流,關心尊重他們,用適當的方式去調節內部的矛盾,營造一種和諧互動的人際環境。
作為內部的管理理念,“仁愛和諧”對調節內部人際關系,減少內耗與摩擦,增強內部凝聚力,調動雇員積極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仁愛和諧”能促進內部各種要素的合作與互動,產生和形成遠遠大于個人之和的系統功能,從而大大提高雇員的工作效率,也促進了生產率的提高。
二 以人為本
中華文明歷來注重以民為本,所謂“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里的“人”不是指具體的某個人,而是指人民群眾的集體,是廣大人民。“以人為本”是對以神為本和以物為本的否定和超越,本質上體現了對人的生存境況的關懷,對人的價值的尊重和對人的作用的重視。“以人為本”也是儒家思想的優秀傳統之一,是儒家對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價值的充分肯定,認為人是宇宙的中心,是天地萬物之靈。孔子率先提出了“天地之性人為貴”的著名命題。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著名論斷。荀子進一步指出“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儒家強調尊重人的價值,提倡愛人、關心人,反對把人當作一種工具。在管理理念上,提倡“人治”和“德治”,強調“為政以德”,而忽視法律制度建設。正是儒家這種提倡人治的文化傳統,深刻地影響了傳統儒商的管理思想,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人本管理模式。
在內部管理中,傳統儒商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把人當作經營活動中最根本的、最具能動性的因素,充分尊重人的價值和需求,通過對人在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關心和激勵去調動雇員的積極性,創造出優化的經營業績。傳統儒商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純粹的物和金錢關系,從物與金錢中看到人,并“以人為本”去進行經營。一是立足于人去經營,認為經營雖然離不開金錢資本,但其根本還在于人,把人當作經營和發展的最大最有價值的資本,尊重人的價值。二是提倡為了人去經營,通過愛人人去獲取回報,賺取利潤。“商業之祖”白圭經營的兩大法寶之一就是善于“任人”,也是白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明清之際的著名徽商黃崇德、黃仔芳、汪福光等都是靠“擇人任時,恒得上算,用是資至巨萬”。
傳統儒商“以人為本”的管理倫理精神,首先表現在把人當作根本,注重人才,善用人才。在傳統儒商看來,人才的優劣決定著商業經營活動的成敗。因此,他們在經營活動中非常注重人才。明清時期的“伙計”制度,就是指有資本的人邀請善于經營但無資本的人來合伙做生意,由伙計全權掌管經營。一些誠信不欺,有經營才能的伙計,往往成為大商賈們“爭欲得之”的對象,為獲得一個好的伙計不惜重金相聘,并以十分隆重的禮節待之。傳統儒商不僅注重人才的招攬和聘用,而且特別注重發揮人才的作用。傳統儒商用人,一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人才給予充分信任,放手讓人去做,而且非常注重以心換心,將心比心。如明清時期的“伙計”制度,出資人都是全權委托給“伙計”去經營,沒有什么監督約束。伙計則以信用和忠誠盡心盡力經營而不謀私利。傳統儒商信奉儒家誠信道德,強調彼此間的信用,對人才采取的是不用則已,用則不疑,讓他們能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二是以誠相待。對于人才,物質上給予厚報,精神上給予尊重,情感給予關心,使人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盡責盡力為企業的發展服務。
其次,傳統儒商以人為本的管理倫理,不僅表現在對人才的重用,而且也表現在對全體雇員的關心。關心他們的利益和要求,尊重他們的人格,努力創造各種條件,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使內部團結一心,同心協力謀求發展。傳統儒商受儒家群體觀念的影響,注重人才,但并不把一切寄托在個別人才身上,而是強調群體的力量,提倡內部每個人同心協力、團結合作去創造佳績。
傳統儒商以人為本的內部管理倫理原則還特別表現在注重對人的教育與培養,把人才的培養作為促進企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同時,把促進雇員的發展作為企業經營的基本目標之一。
應該說,傳統儒商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是有較大的優越性的。它抓住了商業經營活動中最根本的因素——人,以比較符合人的本性的方式來調動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而往往能夠以較少的成本創造出更高的經濟效益。然而,如果僅用以人為本的理念來進行,而忽視管理制度的規范和完善,將會造成一些弊端,通常會造成因人而異、人變事變的不穩定性,也難以把眾多的人有效統一起來形成有機整體,從而導致經營的不穩定甚至無序性。因為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塑造人,完善的制度可以抑制人的消極性,助長人的積極行為,從而促進人的完善。如果缺乏嚴格的制度約束和規范,就可能使人放任自流,消極怠工,從而也就不利于人的能動性的發揮和人的發展,影響經營效率的提高。因此,傳統儒商的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應該與以制度為基礎的原則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出最佳的效益。
參考文獻
[1]張大紅.儒商倫理與現代中國企業家精神[D].湖南師范大學,2003
[2]邊一民.儒商的商業倫理精神與商業倫理文化建設[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4(10)
[3]唐凱麟、羅能生.契合與升華——傳統儒商精神和現代中國市場理性的建構[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4]余英時.儒家倫理與商人精神[M].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