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越來越多的兒童虐待事件被揭露,虐待與忽視兒童逐漸成為國際社會日益關注的重要課題。本文將從中國兒童虐待與忽視現狀出發,旨在探求兒童虐待與忽視問題存在的原因及其解決方案,以期促進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兒童 虐待 忽視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199-02
目前,關于兒童虐待與忽視的定義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中存在許多分歧。兒童虐待一般是指對兒童有撫養義務、監管責任的人對兒童做出造成實際的或潛在的軀體和情感的傷害,或忽視必需的監護行為。一般包括虐待和忽視。
一 兒童虐待與忽視的分類
兒童虐待與忽視分為性虐待、軀體虐待、言語虐待和忽視。
1.性虐待
近幾年,兒童被性虐待的事件頻繁被揭露,其中包括不少尚未發育的幼男幼女。輕度性虐待有帶性色彩的親吻、撫摸私密部位,以及非接觸性的性活動;中度性虐待包括不論是試圖還是已成功地采用各種手段對性器官的接觸;重度性虐待包括通過各種手段的生殖器或肛門性交或口交。
2.軀體虐待
軀體虐待較為常見,大多數監護者都有過責打兒童的經歷,但有些情節較輕不足以構成虐待。軀體虐待有兒童被摔傷、燙傷、體罰等,這些都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極大的傷害。
3.言語虐待
言語虐待是最常見也是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一種虐待方式。常常可以聽到有些父母恨鐵不成鋼地說,“你怎么這么沒用”,“你真是太讓我失望了”……父母生氣時的言語發泄很容易對兒童的心理產生傷害。
4.忽視
忽視通常會發生在父母能力有限或兒童存在生理缺陷的家庭。在一些貧窮農村,人們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女生很容易受到忽視,從而產生一些心理和行為問題。
二 兒童虐待與忽視的危害
兒童虐待與忽視可導致近期或遠期不同程度的兒童身體生長發育、行為、認知、情感的障礙。
早期的虐待與忽視會導致兒童營養不良、健康受損,甚至死亡。研究表明,虐待與忽視發生在兒童早期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可以損害兒童的大腦發育;并且一旦受虐,腦損害將不可逆。早期的虐待與忽視不僅對兒童身體產生不良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兒童還會出現嚴重的學業和適應問題。包括學習成績不好,與同學交往不善,性格怪異,和行為不當等現象。同時,兒童從父母那里接受到消極信息,如:拒絕、威嚇、嘲諷,也會導致兒童的自尊心受挫,出現嚴重焦慮、自責以及創傷性的自卑,甚至會嚴重到使兒童在青春期產生自殺的傾向。
如果只遭受一次突如其來的粗暴虐待,兒童可對此事保持很長時間的記憶。事情發生后,兒童會對該事進行回憶和反思,往往會出現羞愧感、性格壓抑、膽小怯懦。如果是長時間受虐待的兒童,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下,看到和體驗到的只是負面的情緒、病態的行為,體驗不到應有的關愛、照顧和保護。長久之后,容易出現以否認和情感淡漠為特點的心理狀態。這樣的兒童對自己的痛苦經歷閉口不談,在對方詢問時以逃避或沉默對抗,對過去的痛苦在思想上強行壓抑,以致遺忘。部分兒童會采用發怒性機制,對外界及自身發怒。對自己發怒會產生自傷、自殘,甚至自殺等行為。對外界發怒容易產生攻擊他人、損害社會利益的行為,甚至違法犯罪,出現反社會人格等行為障礙。兒童虐待與忽視對兒童的身心生長發育存在不容小覷的危害,破壞正常生理機能,損害健康體質,造成心理不良發展。
三 兒童虐待與忽視產生的原因
導致兒童虐待與忽視的原因有:個體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
施虐者曾經也遭受過虐待與忽視,患有身心疾病,或者濫用藥物、酗酒,精神失常。隨著社會的復雜化,未成年父母和未婚媽媽越來越多。這些父母大多情感、人格不成熟,沒有精力和能力擔起作為父母照顧子女的責任。他們將生活中遭受的歧視和委屈通過虐待兒童進行發泄。部分人由于年幼,缺乏作為照看者的知識,從而忽視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對兒童身體機制的發育發展造成負面影響。部分被虐者是由于自身特征,如身體缺陷,智力缺陷,造成性格乖張或氣質憂郁。監護人在教育過程中為了使兒童的行為符合自己的期望,企圖采取極端手段,如體罰、辱罵、身體虐待等。
家庭問題也是造成兒童虐待與忽視的重要因素,如婚姻危機、家庭結構不良、家庭功能不健全等。家庭中兄弟姐妹眾多,父母無暇顧及所有孩子,在教育時會出現無耐心地責打、謾罵或直接忽視。父母工作繁忙或經濟壓力過大、感情不好、角色混亂、生活紊亂都會影響父母的身心狀態,從而對兒童的成長產生影響。
除此之外,地方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落后或老師工作壓力大也會導致虐待與忽視。
在一些貧窮的國家和社會,兒童虐待與忽視的現象更加嚴重。這些地區社會不穩定、立法不完善,有嚴重的性別和種族歧視。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對兒童的虐待與忽視。
四 兒童虐待與忽視的干預和治療
兒童虐待與忽視存在普遍、嚴重的危害性。兒童受虐對兒童的生長發育、人格形成有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同時還是家庭、社會危害的導火索,盡早發現和治療受虐兒童刻不容緩。
1.教育成人
對父母進行教育,嚴格禁止發生家庭暴力。通過電視網絡等平臺開展社會宣傳,為民眾提供有關題材的小說、電影電視,開辦各種類型的父母培訓班或親子班。對高危人群進行社會干預,幫助其調試心理,進行行為訓練等。
2.教育兒童
對兒童的教育主要在于要教會兒童警惕、識別、躲避可能發生的性侵犯。對學齡前和學齡兒童、青春期青少年開展防范意識教育,指導他們提高警覺,對家庭成員或家庭外成人的性接觸或身體敏感部位接觸保持警惕,持拒絕態度。對于已經發生的此類接觸應該及時報告給父母或老師,不能因為怕丟人、不好意思而不報。學校設置有關課程,對兒童進行適當的性教育,不使兒童在懵懂中受到傷害。
對于4~7歲的兒童可能不明白什么是性虐待,也想象不到犯罪者不只是外人,也有可能是“家里人或親近的人”,甚至可能是自己的父親。
3.為受虐兒童提供幫助
給受傷兒童情感和生活上的照顧,其中,積極的情感支持尤為重要。情感的幫助是兒童能從傷害中恢復的重要支持。在與他們進行交流時應該注意坦率的表達感受。坦率的表達能讓他們認識到恐懼、害怕、憤怒和擔心等都是正常的。他們可以不再逃避,勇敢地面對和傾訴。當兒童敞開心扉時,要學會耐心傾聽。同時要注意,千萬不要讓你們的談話總是集中在否定、害怕、限制方面,不要以嚇唬和警告的口吻對待他們。要告訴他們自己本身沒有錯,丟掉沉重的心理包袱,對生活充滿信心。
4.加強法律保護
增加關于預防和禁止兒童受虐待與忽視的法律。在國家有關政府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的領導下建立更多、更完善地保護兒童免受虐待與忽視中心,為兒童提供更多的保護,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技術咨詢和指導。
參考文獻
[1]丁宗一.重視兒童虐待的現狀[J].中華兒科雜志,2000(9)
[2]許維素.不容忽視的兒童虐待[J].大眾心理學,2004(12)
[3]李思特.兒童期受虐待及其后果[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8(1):28
[4]靜進.兒童虐待問題不可忽視[J].中華兒科雜志,2004(1)
[5]〔美〕勞拉·E.貝克.兒童發展(吳穎等譯)[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6]靜進.要重視兒童虐待問題的預防與干預[J].華南預防醫學,2003(4):1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