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出現了新媒體。新媒體的誕生,使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發生了巨大變革,并廣泛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生活方式。寬帶、數字電視、IP電視、手機、樓宇電視……已經在構建一個全新的媒體時代。特別是手機,隨著3G和4G時代的來臨,手機媒體將成為一種正式的、關鍵的因素出現在媒介傳播中。手機可以既電視、電腦、網絡、廣播為一體,具有更大的私密性,更強的“我”的個體傳播。
【關鍵詞】傳播的大眾化;分眾化;能走的媒體;無邊界的傳播
1984年,世界上第一臺手機由摩托羅拉公司研制而成,這臺摩托羅拉DynaTAC8000X重2磅,可通話半小時,銷售價格3995美元,乃是世界上“最昂貴的磚頭”,這臺手機除了通話功能便一無是處,對大多數人來說手機是一種奢侈品,它的未來之路坎坷而艱辛。但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微型計算機、微處理器和數字信號處理技術發展和應用,手機技術和功能得到了飛速發展。1982年,歐洲成立了GSM(動通信特別組),任務是制定泛歐移動通信漫游的標準。GSM移動電話體統對頻譜利用率高、容量大同時可以自動漫游和自動切換,采用EFP(增強全速率編碼)后通信質量好,加上其業務種類多,易于加密、抗干擾能力強、用戶設備小、成本低等優點,GSM技術的興起,使數字式傳輸方式的手機馬上替換了模擬信號傳輸方式的手機,使移動通信進入看一個新的里程碑。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期,是手機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1999年,諾基亞推出首款WAP手機,用戶使用支持WAP的L2000www網上通系列手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無線蜂式網絡訪問Iternet,WAP協議的實現為現有無線通信網同Internet之間架起了橋梁。1999年三星電子成功地制造出全球第一部內置MP3播放功能的手機。愛立信1999年推出了第一部具有防水防震防塵功能的“三防”戶外型手機。2000年三星推出了市面上第一款雙屏手機——A288,2001年八月愛立信發布了第一部內建藍牙手機T39mc,2002年諾基亞推出首款彩屏手機,2002年諾基亞推出第一款內置拍照手機……隨著技術的發展手機的價格一降再降,已成為一種大眾消費品,隨著手機功能的不斷強大,手機不再是只用于打電話的通訊工具,它集短信、彩信、上網、拍照、游戲、下載、聽MP3等功能為一體,已成為一種大眾娛樂工具,它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連。
手機媒體的發展相較于傳統媒體,它具有更大的交互性。實現交互化不僅是新媒體技術發展的未來趨勢,更是人們對現代新媒體技術人性化要求的具體體現。比如報紙作為傳統媒體,它能為我們提供新聞信息,詳述的報道,有深度的評論,引導我們對事件本身的評價,但是報紙作為傳播媒介,提供我們的是單向性的傳播模式,受眾的反饋顯得很是薄弱,人與人之間缺乏交流和互動。隨著手機報的出現,手機短信與傳統媒體的報紙、新媒體網絡的合作,將網絡與手機短信的既是報道與報紙的深度報道結合,手機用戶不但可以閱讀新聞,還能通過手機進行即時性的評論,瀏覽其他用戶的評論,實現了與大眾一起交流與分享。手機的互動性還被運用到娛樂節目的互動環節中,如今只要用微信掃描客戶端的二維碼就能獲得及時信息,與節目互動。微信、朋友圈等等這些移動增值業務為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交流空間,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了文件的互傳和硬盤內容的直接共享。同時隨著我國3G和4G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手機視頻通話成為可能。手機用戶在傳統通話的基礎上可以實現面對面的直接交流互動,這種技術打破了“耳對耳”的傳統通話,實現“面對面”的交流方式,讓我們不再“耳聽為虛”而是實現了“眼見為實”,這種交流方式進一步拉近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距離感,打破了交流的空間限制。如今4G技術的發展,使得手機網速在之前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用戶在視頻通話的同時還能進行數據資料下載,使得辦公跨越了地域限制,變得更加便捷隨意。手機媒體所達到的交互性是傳統媒體可望而不可及的,報紙是一門閱讀的藝術,廣播為我們開創了“聽”的藝術,電視雖然為我們提供了視聽一體化的享受,但是在傳播者與受眾的的交流互動上缺乏即時性和直接性。傳播過程雙向性的增強大大改善了傳統媒體大眾傳播過程中受眾的被動地位,增加受眾雙方的互動性,是新媒體成為一種綜合的個性藝術。
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與傳統媒體相比,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又有一些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特征。
1.傳播的大眾化與分眾化相得益彰
傳統媒體是一種“對——面傳播”或是“面——面傳播”,而新媒體更強調一種“點——點傳播”,這種傳播方式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更具有個性化。據統計,截止2013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18億,手機網民人數5億“第四媒體”的興起打破了報紙、廣播、電視“三足鼎立”的態勢。網絡媒體形式更加自由,這意味著受眾主觀能動性大大提高,受眾駕馭信息的主人,在這一趨勢的作用下,傳統媒體也紛紛開始了分眾傳播的嘗試。手機與網絡的組合使手機變成了一部攜帶方便的微型筆記本電腦,我們可以通過與移動公司簽署合同,制定切合自己實際情況的信息內容,比如手機報、天氣預報、生活小貼士等等。近幾年隨著手機媒體與傳統紙媒體的合作,開辦了適合手機閱讀的電子文字讀物,手機用戶通過定制,可以閱覽文字讀物,分眾化傳播更加符合受眾的需要。手機廣告的更加體現了手機傳媒的分眾化特點,隨著手機用戶的不斷增長,不少商家將目光投在了手機廣告上,利用手機用戶的特殊性吸引不同階層和不同年齡段的用戶。其次手機媒體還提供服務內容、音樂、游戲,可以根據不同人士的需要提供娛樂和服務。手機強大的互動性,契合了分眾化傳播,用定制、窄播、用戶選擇來取代傳統的群發、廣播和推送。總而言之新媒體不但具有大眾傳播的特點,而且具有分眾傳播的優勢,使個性化的小眾傳播與公眾性的大眾傳播相得益彰,具有回歸個性化人際傳播的傾向。
2.能走的媒體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手機的體型變得越來越小巧,重量也是越來越輕,與之前我們所謂的“大哥大”相比,如今的手機已經成為我們最輕便的掌中筆記本。如今,手機可以集電視、電腦、網絡、廣播為一體,只要有一部手機我們即可隨時隨地的獲取任何信息,對于上班族來說,手機媒體的出現,不在制約他們看電視的時間和空間,在公交車上,走在大馬路上,亦或是坐在辦公室的茶水間,我們都可以上網看新聞、看電視、上網沖浪等等。新媒體說具有的移動性是傳統媒體不可比擬的。報紙雖然可以隨時隨地的隨人流動,但是它的版面過大不易折疊、紙質媒體易于損壞,不利于上班族攜帶,而手機輕便小巧,易于攜帶,方便閱讀,自然更多的人會選擇這種閱讀方式。電視是一種室內媒體,而且受時間上的限制,不能隨時隨地的獲取信息,更不能反復的播放,而手機既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又能根據用戶需要選擇服務內容。手機媒體,它就像長了腳的報紙、廣播和電視,可以如影隨形的分享信息。
3.無邊界的傳播
無邊界的傳播是網絡媒體最出的特點之一。傳統媒體受限于技術問題,成為區域性的傳播。比如平面媒體需要運輸,而電波媒體需要落地。隨著新媒體傳播技術的發展,除非人為的限制,在新媒體的平臺上,所發布的每個內容理論上都是可以面對全球所有的網絡使用者的。手機媒體的上網功能可以支持手機用戶突破傳統媒體的地域局限性,實現全球范圍內的交流和共享。隨著我國3G技術的發展,手機可以上網分享來自世界各地的視頻和新聞信息,通過手機QQ與遠在他國的朋友聊天。隨著手機與網絡寬帶的組合,它已經打破傳統媒體的國界,世界也真正變成了“地球村”。
4.手機傳播的即時性
從報紙到廣播到電視,傳播的速度在不斷的加快。報紙從原來的每天一份,到如今的早報、晚報,報紙的時效性在不斷提高,但作為印刷媒體,需要采訪、撰稿、編輯、排版最后才出版,及時再快也跟不上網絡的速度。手機報沒有特定的編輯部,只要一條簡單的消息即可變成新聞發表到網上,或是發送到手機上。當報紙還在印刷的時候,手機報已經顯示在手機上。而且手機報提供的50K媒體數據包是一次性發送到用戶的手機上的,不會像上網瀏覽一樣有掉線或等待的情況發生。2005年3月20日上午10時34分,美國正式向伊拉克宣戰,而在10點35分的時候,手機用戶就在手機短信上看到了相關的新聞。手機傳遞信息不受中間環節干擾,可以直接通達全球,直接展示信息本身,并且是雙向流通,故而成為信息能夠抵達受眾最迅速通道。同時手機的出現使信息傳播以其快速、靈活、機動性強的特點,超越了地域、時間和電腦終端設備的限制,實現了實時數據傳輸和及時的交互信息傳遞。它的時效性和傳播速度是報紙、廣播、電視這類傳統媒體無可匹敵的。
5.傳、受者的雙重身份
手機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媒體只是傳播者的身份,它同時兼備了傳、受兩者的身份。傳統媒體在傳播過程中只負責將信息發送出去,完成向受眾傳遞信息的任務。而手機媒體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種身份模式。傳統媒體在大眾傳播中是一個信息單向流動的過程,雖然也有讀者或聽眾來信來訪等反饋渠道,但是這種反饋是遲延的,于此相比,新媒體的傳播體統本身即具有雙向渠道,這種傳播的雙向性決定了手機說具有的互動性。當手機用戶在對手機報的內容進行評論的時候,他既是受眾,又是信息的傳播者,這種雙向傳播決定了手機媒體的雙重身份。從手機的發展歷史來看,手機早已具備了傳、受者的雙重身份。傳統手機用于打接電話,這種單一的人際傳播決定了手機的兩重身份。隨著技術的發展,手機擁有了影音功能,至此,手機成為了傳播者,用戶可以利用手機的影音功能拍攝生活中的片段、突發事件、交通事故等上傳到網絡上,供更多的網友分享。
每一次新技術誕生,都伴隨著一個新興產業的出現。作為傳統媒體,報紙、廣播、電視并沒有消失,因為它們的存在還有必然性。手機媒體作為新媒體中的一員,雖然在傳播方式和特點上有著傳統媒體無可比擬的優勢,但是它還沒有到達普及的程度,而且受信號、基站的影響,往往我們不能即時的收到信息和反饋信息,還有鋪天蓋地的垃圾短信給我們的生活造成困擾,3G和4G技術的不夠成熟……盡管如此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傳統媒體在與數字技術不斷融合的過程中,新媒體的發展前景是不容小覷的。僅僅一個手機媒體就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影響了世界的傳播。我們也不難從手機媒體的發展中看到了新媒體的優勢,新媒體傳播過程雙向性的增強將大大改善傳統大眾傳播過程中受眾的被動地位,增加傳受雙方的互動性,使人們既是受眾又是傳播者;新媒體技術為人們進行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傳輸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條件,又處于提高傳播活動的質量和效率;新媒體使信息跟著人走,隨時隨地獲得及時有效的信息;傳播者的主動性增強將改變少數大眾傳播機構強制性地傳播方式是傳播者和受傳者在低位上趨于平等;全球傳播技術的發展則把人類的傳播范圍擴展到了整個世界,使人們的認識、判斷和行為受到更多變量的影響。一句話,新媒體正在使人類的傳播活動發生重大的變革。
參考文獻
[1]摩托羅拉力推GPON打造FTTH解決方案[J].廣播與電視技術,2009(11)
[2]鄧倩,賴姝玲.媒介融合視閾下的3G手機電視[J].新聞界.2009(5).
[3]陳莉.3G時代:對廣播發展的思考[J].廣播與電視技術,2009(4).
[4]楊過和.網絡電視業務實踐研究[J].廣播與電視技術, 2009(9).
[5]付玉輝.2010年新媒體傳播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1(1).
作者簡介:孫嘉(1989—),女,江蘇常州人,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