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丙文
2013年11月22日,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發布了《關于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處理中有關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為了對《規定》的制訂背景、總體思路、適用范圍等有一個更加詳細的了解,本刊記者采訪了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政策法規司司長支同祥。
記 者(以下簡稱“記”):支司長您好!首先請您介紹一下《規定》出臺的背景。
支同祥(以下簡稱“支”):自2007年6月1日《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施行以來,對于加強事故調查處理工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安全生產工作的不斷深入,在事故調查實踐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事故調查程序不夠規范、調查周期過長、調查報告落實不夠到位等問題,影響了事故調查處理的實際效果。同時,人民群眾對事故調查處理的期待不斷提升,也對事故調查處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別是2013年中下旬,接連發生的吉林省寶源豐禽業有限公司“6·3”火災和吉林通化八寶煤礦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等多起重特大事故,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經過各方面共同努力,這幾起重大事故的調查處理工作得到了公眾的認可,社會反映積極、正面、平穩,也為制定《規定》提供了實踐依據。
從2013年6月份開始,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著手研究起草《規定》。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各地反映的問題,經過廣泛深入調研,網上公開征求意見,重點聽取市(地)、縣(區)基層安全生產監管部門和煤礦安全監察機構的意見,根據各方面意見反復修改完善后,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于2013年11月22日正式印發了《規定》。
記:《規定》的總體思路是什么?
支: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處理涉及面很廣,既要及時、準確地查明事故原因,明確事故責任,使責任人受到追究;又要總結經驗教訓,落實整改和防范措施,防止類似事故再次發生。同時,事故調查處理涉及眾多行業領域,涉及各級政府及其多個部門的職責。目前看,制定一部統一的事故調查處理規則,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研究和總結。因此,遵循“四不放過”和依法依規、實事求是、科學嚴謹、注重實效的原則,我們研究、制定出臺了《規定》,對事故調查處理工作中亟待解決的、突出性問題予以規范。總體思路上把握了以下4個方面。
定位于實施性、補充性規定。《條例》是關于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處理的綜合性法規,現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對火災、道路交通、特種設備、農機、電力等行業領域的調查處理,已經作了相應規定。為此,《規定》主要針對《條例》規定的生產安全事故的調查處理作出了實施性規定。同時,根據《條例》的授權,對事故等級、提級調查等也作出了一些補充性規定。
明確事故調查職責和程序。規范生產安全事故的調查處理,需要進一步明確事故調查組的職責,完善調查程序,落實調查方案,為事故調查提供更加明確的“操作規程”。同時,還必須強化與有關部門的協作配合,明確事故發生單位及其主要負責人,以及其他單位和個人在事故調查中所負的責任。
用事故教訓推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嚴格事故調查期限,建立通報制度,強化事故調查報告的落實,加大信息公開力度,接受社會監督,把用事故教訓推動工作的要求落到事故調查處理的整個過程之中。
維護法制統一。注意與事故調查處理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相配套,與有關國家標準和現行規定相銜接。
記:《規定》的適用范圍是什么?
支:《規定》適用于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組織的生產安全事故的調查處理工作,主要包括生產經營活動含義、事故等級、提級調查、調查程序、調查期限、事故調查報告的落實等內容。煤礦、海上石油事故的調查處理,按照《規定》執行;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例如,國家安全監管總局2008年出臺了《煤礦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規定》,對于其中已經明確的事故調查組組成和職責等,仍然按照該規定執行;對于事故調查期限、調查報告落實等內容,則要執行《規定》。
記:《規定》對事故等級作出了哪些補充性的規定?
支:近年來,各地區在事故等級上存在一些不同認識,對重傷、直接經濟損失這兩個確定事故等級的獨立因素不夠重視,對失蹤人員把握的標準不夠統一,直接影響事故調查層級和相關工作開展。根據《條例》第三條的授權,《規定》作出兩項補充性規定:明確按照死亡人數、重傷人數、直接經濟損失三者中的最高級別確定事故等級;規定因事故造成的失蹤人員,自事故發生之日起30日后,交通事故、火災事故自發生之日起7日后,按照死亡人員進行統計,并重新確定事故等級。
記:《規定》對事故的提級調查作出了哪些規定?
支:針對各地區反映強烈的問題,為了加大組織協調的力度,更好地推進事故調查處理工作,《規定》主要從3個方面作出了規定。
對于中央企業發生的事故,事故發生地的上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認為必要時,可以提請本級人民政府決定提級調查。
事故發生地與事故發生單位不在同一個縣級以上行政區域,事故發生地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認為開展事故調查確有困難的,可以報告本級人民政府提請上一級人民政府決定提級調查。
對事故掛牌督辦、跟蹤督辦予以進一步規范。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繼續深化“安全生產年”活動的通知》的規定,目前國務院安委會對重大事故實行掛牌督辦,各省(區、市)對較大事故掛牌督辦,同時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還對非法違法較大事故實行跟蹤督辦。這實際上相當于事故調查“上管一級”。對此,《規定》明確:對掛牌督辦、跟蹤督辦的事故,組織事故調查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及時向督辦機關請示匯報。負責督辦的部門應當加強督促檢查,并對事故查處進行具體指導,嚴格審核把關。
記:《規定》對事故調查組的工作作出了哪些規定?
支:確保事故調查組履行好《條例》規定的職責,及時、準確地完成事故調查處理工作,《規定》明確:
要求事故調查組在查明事故原因,認定事故性質的基礎上,分清事故責任,依法、依規、依紀對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員提出嚴肅的處理意見,杜絕失之于軟、失之于寬、失之于慢的現象。
明確事故調查組組長一般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人員擔任,調查組成員在組長統一領導下開展事故調查工作。
要求制定事故調查方案,經事故調查組組長批準后執行。調查方案應當包括調查工作的原則、目標、任務、事故調查組專門小組的分工、應當查明的問題和線索,調查步驟、方法,以及完成調查的期限、措施、要求等內容。
明確事故調查組成員對事故的原因、性質和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不能取得一致時,事故調查組組長有權提出結論性意見;仍有不同意見的,應當進一步協調;經協調仍不能統一意見的,應當報請本級人民政府裁決。
記:《規定》是如何嚴格規范事故調查期限的?
支:進一步加快工作進度,縮短事故調查期限,是社會各界的普遍要求和迫切期待。經過反復研究論證,在《條例》規定的“4個月”的基礎上,《規定》大幅度縮短了重大等級以下事故的調查期限:特別重大事故還是4個月,重大事故是3個月,較大事故、一般事故是2個月。
結合近幾年尤其是2013年以來的工作實踐,上述期限是符合實際的、可行的。與此同時,《規定》還對不計入調查期限的時間作出了明確規定,并要求報送事故調查報告時,向負責事故調查的人民政府說明。
記:《規定》對強化事故調查報告的落實提出了哪些要求?
支:為了促進事故調查水平的提高,便于社會各界監督,發揮事故教訓的教育警示作用,用事故教訓推動工作,《規定》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了規定:規定事故調查報告應當對落實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責任追究等工作提出明確的意見;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內容之外,經過批復的事故調查報告的正文部分,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及時在政府網站或者通過其他方式全文公開;要求有關部門和事故發生單位,應當自接到事故調查報告及其批復的3個月內,將有關責任人員和單位的處理情況、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實情況,書面報送、抄送組織事故調查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