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繼林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龍臺中心衛生院 四川 德陽 618101)
分娩作為一項正常的生理過程,大多數的婦女均可自然的將新生兒分娩出來,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自然分娩率呈逐漸下降趨勢,而剖宮產率則逐年提升,甚至有部分醫院的剖宮產率提升至50%以上[1]。目前婦產科臨床上雖具有較為優越的助產技術及麻醉技術,但相較于自然分娩,剖宮產術所承擔的風險較多,因此,降低剖宮產率從而提高自然分娩率至關重要,現對我院產科住院處收治的80例足月初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將研究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住院分娩足月初產婦80例的臨床資料。該組產婦無妊娠期合并癥,自愿參與本次試驗。該組產婦的年齡在19至3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7.6歲孕周在37至42周之間,平均孕周為40.2周。
1.2 方法:對該組收治的80例足月初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包括不同待產原因分娩方式的結果及不同待產時間分娩方式的結果,待產原因包括宮縮、破膜、見紅、足月妊娠未出現宮縮,分娩方式包括陰道分娩與剖宮產,待產時間包括小于24h及超過24h。
2.1 不同待產原因分娩方式的結果:由于不同原因進行陰道分娩或剖宮產產婦的數目無明顯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不同待產原因分娩方式的結果[例(%)]
2.2 不同待產時間分娩方式的結果:由于不同待產原因進行住院待產的產婦,待產時間≥24h產婦較待產時間<24h的產婦相比剖宮產率明顯增加,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分娩作為一種絕大多數婦女必須經歷的生理過程,可分為陰道分娩與剖宮產兩種,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剖宮產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而現仍有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剖宮產較陰道分娩相比,更易誘發感染或出血等并發癥。我院為提升陰道分娩率降低剖宮產率進行了上述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由于不同待產原因進行住院待產的產婦,待產時間≥24h產婦較待產時間<24h的產婦相比剖宮產率明顯增加。結果可見,待產時間較長產婦具有更高的剖宮產率,推測可能與以下幾個原因相關:⑴產婦焦慮緊張等不良心理因素;⑵負性事件的影響;⑶患者抱有較高的期待心理;⑷過多的醫療技術干預;⑸醫護人員的無意暗示[2]。對此,要求臨床工作者能夠制定有效的對策,以降低剖宮產率,包括:⑴加強各種途徑的早期產前教育;⑵推遲產婦入院待產時間;⑶減少不必要的醫療干預;⑷加強醫護人員的責任心等[3]。綜上所述,為了降低剖宮產率而提升陰道分娩率,要求醫護人員不僅能加強早期的產前教育,減少負面因素對產婦的心理情況影響,更重要的是需要產婦能夠避免過早住院待產。
表2 不同待產時間分娩方式的結果[例(%)]
[1] 謝幸,茍文麗.婦產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74-175
[2] 胡林華,葉俊花,王麗萍,等.分娩方式與待產時間的相關性探討.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10):35-36
[3] 龐汝彥.我國剖宮產的現狀和對策[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2,28(03):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