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屹
【摘 要】在開放教育中影響教學質量的諸多因素中,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是至關重要的。由于網絡教學環境對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及職能轉變,對教師的能力結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因而有必要對教師的能力培養提出新的要求,對教師的能力結構進行新的審視。
【關鍵詞】網絡教學;教師;能力重構
一、網絡教學環境的特點
網絡教學是將一種教學活動與一種技術的結合。廣義上講,網絡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網絡技術的教學活動,狹義上講,網絡教學是指將網絡技術作為構成新型學習生態環境的有機因素,充分體現學習者的主體地位,以探究學習作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教學活動。而網絡教學環境則是以計算機網絡為基礎,以多媒體課件為主要資源,以教師的多形式教學支持服務為支撐的教學環境。其主要特點表現在:
(一)網絡教學的開放性
網絡教學的開放性主要涉及:①教育對象的開放。由于網絡教育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實施多媒體課件教學,它使得實現“有教無類”的教育公平理念和“按需學習”的個性發展要求成為可能。因而它是面向大眾、面向社會所有成員,包括各類特殊群體的一種現代化教育方式。網絡教育既適合于在校學生學習,也適合于成人業余學習;既適合于青少年學習專業技術與文化科學知識,也適合于中老年學習專業技能與豐富業余文化生活。②教學過程的開放。由于網絡教育課程可通過計算機網絡傳輸至學校、機關、工廠、家庭乃至世界各個角落,因而其教學過程突破了時空的局限,使學習者可自由地選擇學習時問、學習地點、學習內容及學習進度,甚至可以選擇教師。③教學資源的開放。網絡教育的教學內容通過網絡進行傳送,各類教學資源通過共建和整合后實現高度共享,為學習者構建了一個接受優質教學資源的學習平臺。學習者只要具備一定的收視和瀏覽條件,就可以通過網絡學習自己需要的各類知識。
(二)網絡教學的自主性
網絡教學的自主性是指學員在學習過程中,能通過自己的自覺、能動活動而獲取知識的主動態勢和支配地位的特征。在網絡教育環境下,學生的自主性體現在:①學生具有獨立的主體意識;②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積極的學習態度;③能夠在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下獨立地學習教材和理解教材;④主動地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以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⑤能夠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并促進自身潛力的發揮。
(三)網絡教學的高效性
網絡教學的高效性,首先體現在教學信息傳播的高速度和寬覆蓋面上,它使得全國甚至全世界眾多的學習者可以適時或非適時地學習同一門課程或同一章節的內容,克服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優質教育資源受眾面窄、利用率不高的弊端,同時減少了傳統教育中的大量中間環節和運行成本。其次體現在教學資源共享上。網絡教育課程的受眾面廣、受益者多,減少了資源建設的重復投資,提高了優秀教學資源的利用率。據有關資料統計,網絡高等學歷教育的生均教育成本遠低于全日制普通高校的生均教育成本。如我國廣播電視大學網絡教育的學員年經費比普通高等院校學生節約2/3;巴基斯坦開放大學的生均培養費用比其他大學的低39%左右;英國開放大學的在校生人數占全國大學生總數的1/5,而教育投人只占總教育投入的1/9。
(四)網絡教學的交互性
傳統的教學中師生的交互是在一個共同的環境下的一種面對面的同步交流活動,能夠較好地實現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雙向交流,但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在網絡教學環境中,利用阿絡工具進行教與學,打破了時空的界限,學習者可以用同步或不同步韻方式進行學習。網絡教學具有三種交互性:即學生與計算機的交互,學生與老師的交互,學生與學生的交互。學生與計算機的交互一方面是通過課件,另一方面是通過教學環境中的教師代理感知學生學習的過程及遇到的困難,對問題進行分析和引導。學生與老師的交互表現在,當多媒體教學環境感知到學生的困難并經初步的引導無效時,由教師親自輔導。學生與學生的交互是通過多媒體網絡,學生之間可以協同學習,共同探索,從而培養團隊精神和協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網絡教學環境下教師的能力重構
(一)網絡教學環境下,成教教師角色定位與職能變化
在網絡教學環境下,傳統意義上的師生關系發生轉變,學生成為教育機構的客戶,而教師成為了教育服務的提供者。因此,教師的角色定位及職能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教師的角色定位與職能變化日益引起大家的關注。因為只有教師的理念和行為發生轉變,才能引發學生產生這樣或那樣的轉變,才能從根本上變革教育教學。
1、教師的角色由課堂教學的主宰者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傳統的教育理論把教師視為課堂教學的主宰者,把學生視為教學的被動接收者。
傳統的教育理論把教師視為課堂教學的主宰者,把學生視為教學的被動接收者。在這種理論的影響下,教師的教學主要著眼于課堂的“傳道、授業、解惑”。網絡教育的人本教育理論則認為,教師面對的學生,首先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們具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獨立學習的潛能,教育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主張學習者和教師享有平等的教學控制權,主張學習內容符合學習者的需要,強調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使學生不斷探索,主動發展,教師把學生視為教學的中心,教師的角色定位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幫助者。
2、教師的主要職能由課堂教學為主轉變為設計、整合課程教學資源為主
在網絡教學環境下,教師面對的不只是單個班級整齊劃一的學生,而是網絡所到之處各類不同情況的網上學習者。因而其主要職能是改變學生單純地、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知識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并創設一種開放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一個多渠道獲取知識、理解個人或社會問題,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并靈活應用于實踐的機會。在這種環境中,教師要盡可能設計、整合、提供各種網上學習資源,營造和諧的、雙向交流的學習環境。也就是說,教師的主要精力是要設計制作高質量的多媒體課件,提煉整合各類教學參考或輔助資源,以方便學生在網上學習和利用,同時,要通過BBS、E—mail和其它有效的聲訊手段,營造與學生雙向交流的環境,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持服務。由于網上學生的學習內容、時間和地點各不相同,基礎素質也各異,因此,教師提供學習支持服務的時間也就不只限于課堂45分鐘,而是隨時可能要為學生解題答問。
3、教師的教學目標由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指導學習方法為主
布魯納的“認識—發現說”學習理論認為,人對知識的獲取是一種積極的認知過程,應倡導發現學習。這種發現學習,不僅限于發現人類尚未發現的事物,同時也是學生通過獨立的閱讀書籍、文獻資料和各類教學媒體,而獲得對學習者來說是新知識的過程。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難以顧及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其教學目標取向側重于要求學生在同樣的時間內、在同樣的條件下,以同樣的學習速度掌握同樣的學習內容,并要求達到同樣的學習水平和質量。這種“一刀切”的教學方法,致使很多學生的學習不是從自己現有的基礎出發,結果導致有些學生“吃不飽”,有些學生“吃不了”。網絡教學環境下,教師要精心搞好教學設計,其教學目標取向應側重于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盡可能開發其學習和創造潛能,實行學生的個性化和教師指導的個別化,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尊重學生的獨立性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
(二)網絡教學環境下教師的能力重構
不管采用什么教育理論,真正將教學知識傳播給學生的核心人物必定還是教師。不管是什么教學環境,教師的基本職責始終是用最有效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由于網絡教學環境對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及職能轉變,對教師的能力結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因而有必要對教師的能力培養提出新的要求。
教師能力重構意在以原有師范教育課程體系與能力結構為基礎,根據網絡教學環境新的特點和要求,強調現代教育理論和思想的運用、教學媒體的設計與整合、學習支持服務手段等能力的構建與培養。重構的基本思路是:改革完善高等師范教育課程體系與結構,構建由學科專業課程、教育學理論課程、多媒體教學設計及資源整合技術課程、教學支持服務實踐課程等四大教學板塊組成的課程體系。根據現代學科既高度綜合又高度分化的特點,調整學科專業課程,增加教學設計等實務課程,注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的綜合化和時代性。綜合要有利于“專”的質量,分化要有利于個性發展。增加反映現代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技術的課程,增添科學文化知識課程,包括人文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做到文理滲透。
根據上述思路,本人就網絡教學環境下教師的能力結構以框圖表述如下:
圖1教師能力結構圖
在上述結構圖中,教師的教育思想力主要是指教師在跟蹤和樹立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方面的敏感性、適應度及實踐能力;專業知識水平是指所任課程的專業基礎掌握程度;教學設計能力是指對課程教學的模式設計與教學組織控制能力;資源應用能力是指對各類媒體資源的整合、加工、提煉與運用能力;教學支持服務能力是指運用各種媒體工具實現師生交流互動的能力。
目前,國家教育部提出了教師培養制度改革新方案,今后我國教師培養模式將由“師范院校定向培養”向“開放式非定向培養”轉變。所謂“師范院校定向培養”是指學生在師范院校接受職業專業化的師范教育,學習從事教育教學的專業知識,接受從教的職業訓練。而“開放式非定向培養”則是按照教師資格認證制度的構想,學生在各類專業或綜合院校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獲得相應學歷學位,然后再學習相應的教育學課程,接受教師職業訓練,通過教師資格認證考試,合格后取得教師任職資格。這一制度的施行,將有利于網絡教學環境下教師能力的重構和優化。
參考文獻:
[1]劉志敏,淺談計算機教師專業化發展[J]. 時代教育(教育教學). 2012(01)
[2]謝清,論網絡教學的利與弊[J]. 教育與職業. 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