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相榮
【摘 要】高等職業教育應當適應社會經濟和學生自身的職業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不斷推進體制創新、制度創新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以實現提高高職生的自身適應社會行業企業的發展與創新能力目的。通過安排學生到企事業單位頂崗實習的探索,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縮短工作適應期、提高就業質量和就業率,提高學生職業發展的適應性效果。
【關鍵詞】高職院校;頂崗實習;有效途徑
引 言
高職教育的規模發展迅猛,其教育教學的模式及途徑與時代化社會行業企業的發展要求,存在著教育與適應的鴻溝,這就給高等職業的時代性、實踐化的教育教學,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又面對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如何加強校企合作、深化教學改革、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實現辦學水平的提高,成為值得深刻思考的問題。本文擬從高職院校頂崗實習的教育教學意義,教育教學思路及其途徑,構建高職頂崗實習的教育教學體系,其目的是提高高職生的適應社會發展的教育效果。
一、高職院校頂崗實習的教育教學意義
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教育是新思維“十二五”全國高職系列規劃的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積極推行訂單培養,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引導建立企業接收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的制度,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高職生開展校外頂崗實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能夠在學習中適應行業企業的管理制度,鍛煉自己合法權益的保護意識,適應在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人際關系處理及常見問題與應對。頂崗實習,旨在使學生接受頂崗實習這一教學模式的過程中,使他們自覺遵守頂崗實習制度、信守頂崗實習協議、處理好頂崗實習中出現的問題,充分發揮頂崗實習的實踐價值作用,提高學生的技能素質和職業素養,以適應社會、職業發展等方面的需要。
二、高職院校頂崗實習的教育教學思路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明確提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同時,江西省教育廳在《關于認真抓好立足產業抓對接,十萬學生進園區活動工作的意見》(贛教職成字[2010]48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各職業學校要強化校企合作意識,積極探索訂單培養、工學結合、半工半讀、頂崗實習等人才培養模式。筆者認為,高職院校實施頂崗實習制應以這兩份文件為指導,要根據本校的辦學條件、專業優勢,與省內外企業聯合辦班,積極組織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同時要注重“雙師”結構及教學團隊建設,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著力培養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三、實施頂崗實習的有效途經
(一)筑巢引鳳,引企入校
職業學校要積極推行企業冠名班辦學,由市內園區企業與學校聯合辦班,學生畢業后,直接到園區企業就業。江西渝州科技職業學院為使人才培養更加的貼近現實,貼近企業,先后成立了“華電班”、“索尼班”、“賽維班”。通過為企業設立相應的專業人才培養班級,引入相應企業的工程師、技師來這些班級進行授課,學生的培養更加符合企業的生產需要,縮短了企業培養一個合格的技術工作所花費的時間成本,學生學習不但了解了企業的規章制度還掌握了生產過程中所需要的技能。每個企業班的開設都得到了校領導與企業方面領導的大力支持,進展順利,學生也順利的就業,企業也得到了有用的人才,學校在教學質量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說是一舉三得的事情。
(二)頂崗實習、適應社會
學校要按不同的專業設計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的目的與要求、時間安排工作、內容與任務、方法與步驟、紀律與考核標準。在頂崗實習、畢業設計階段,教師、學生嚴格按照頂崗實習工作手冊、畢業設計規程等規范開展工作,教師做到三到位:跟蹤到位、指導到位、作業文件到位,學生做到三服從:服從學校、服從企業、服從教師。這種模式使老師更加熟悉企業,學生更加認同崗位,企業更加了解學院 , 學院 人才培養模式更加貼進企業要求,從而實現學校、企業、學生各方利益的多贏。
(三)注重“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
對于職業學校而言,要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開展教學改革等工作,首先必須要教師的素質高,“雙師”素質教師的培養須放在首位,要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教師進行專業技能的培訓和提高。學院可從現有的教師中,選定一批優秀的教師進行重點培養,從薪酬、進修、培訓等各方面向其傾斜。通過校內、外培訓的方式培養實踐課指導教師,同時拓寬實踐課教師校外引進渠道,從企業引進能工巧匠參與到實踐教學工作中來。利用所建立的校外實訓基地,由各學院根據實際情況選派、抽調部分教師到企業考察實習,提高技能,結束后由學院考核,并裝入教師業務檔案,作為晉升的條件。
(四)實行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的教學模式
職業學校要充分利用與企業結合緊密的優勢,積極開展校企合作,不斷地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爭取更多有利資源,逐步形成校企互惠互利、專業均衡發展、學生就業競爭優勢大的校企合作良性發展態勢。通過合作加強了校企的互動,企業工程師走上講臺,并成為本專業的企業兼職教師,促進師資隊伍的建設,也提高教師的教改能力和科研能力。
(五)改革教學管理機制、優化校企管理職能
實踐教學是高職教育的重要教學環節之一,是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職業學校要進一步強化實訓中心的管理職能,我院的實訓中心強化了“四個統一”的職能,即統一對實訓(驗)教學進行監督、檢查、指導和考核管理,統一實訓(驗)基地的規劃與建設,統一實訓(驗)設備的維護與管理,統一實訓(驗)耗材的管理。
四、結語
通過強化“四個統一”的職能較好的實現了實踐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不同專業間的實踐教學資源共享,提高了實訓設備利用率。同時在人才培養工作中又實行了“四合一”,即教室和車間合一、教師和師傅合一、學生與員工合一、作業與項目合一,實現了學校與工廠無縫式對接。
參考文獻:
[1]彭曉文.強化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提升高職院校的競爭力[J].現代企業教育,2008,(24).
[2]胡萍.走校企合作之路培養高技能人才[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